小时候大人常常会用古人的事迹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像是把头发悬在梁上以及往大腿上扎针的孙敬,又或者是自己家没蜡烛就把墙壁凿穿的匡衡。这些古人的故事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匡衡,他的结局却并不怎么好。大人们总是用匡衡小时候的事情作为榜样激励大家,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提及过匡衡长大后的事迹。那么究竟匡衡成年之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也许有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也许有的老师知道也不会告诉你,这是为什么呢?
匡衡小时候十分勤奋好学,但匡衡家中贫寒,没有蜡烛,他发现邻居家是有蜡烛的,但隔着一堵墙,光亮根本照不进来。匡衡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靠着小洞中透过来的光继续读书。但匡衡后来的所作所为,有一部分语文老师知道,但他也不会告诉你,还有一部分压根就不知道。
尽管他“偷”来了隔壁人家的光,但他的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他的努力,只让他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官职。但幸运的是,他因为对《诗经》见解比较独到,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官职一步步提升,靠着皇上的喜爱,竟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上去了。
可是当上宰相的匡衡就变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努力的匡衡了,开始变得越来越安逸。他也进入了贪污的行列,但是不久之后就被皇上知道了,于是皇上就把他贬为庶人。所以现在大家知道,老师为何只讲小时候的匡衡,不讲长大以后的匡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