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老师教育,要勤奋好学。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勤奋好学的典故,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呢?老师绝对不会告诉你。
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是他却十分的勤奋好学,甚至愿意给人做佣人来读书。后来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尤其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的透彻。当时的人们常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愉悦。
可见匡衡对于《诗经》的理解造诣之深。后来匡衡也不负他所学,终于在多次考试之后,成为了文学卒史。虽然当时匡衡的官职低微,但是他因为解读《诗经》已经广为人所知,连当时的太子都对他早有耳闻。
所以后来元帝即位之后,自然是提拔重用匡衡。匡衡开始被皇帝重用的时候,非常的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当时正值京城长安周边发生了灾害,匡衡就上书请奏,劝谏皇帝:减少宫中用度,改革内政,重用温良之人而远离奸佞。同时重视百姓的道德教化。
匡衡的上书使得元帝非常高兴,认为匡衡是一位难得的忠臣,所以就提升了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元帝对于《诗经》非常的喜爱,所以经常听匡衡来讲诗经,所以匡衡最后官至宰相。
匡衡一时之间位极人臣,但是随着他的官职越做越大了,所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他成为了宰相之后,自然巴结贿赂他的人数不胜数。虽然开始的时候匡衡都严词拒绝,但是到最后,匡衡最终没有把持住自己,所以最终他开始贪污收受贿赂。
可能是因为小时家境贫寒,所以匡衡对于收敛土地非常的热衷,甚至将部下的土地都收入到自己的名下。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最后匡衡的腐败被人弹劾,皇帝让人调查,返现当时匡衡收受良田4万多亩,贪污受贿,证据确凿。
所以匡衡最后被皇帝贬为庶民,病死于家乡。匡衡幼年的时候勤奋好学,开始做官时,直言进谏,受到朝臣的敬重。但是到后期,最终抵不住诱惑,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下场悲惨。所以匡衡的事情也告诉我们,在开始的时候保持正直很简单,但是最难的是一直要保持初心。各位看官,对于匡衡,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