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奶思时尚潮流 访问量:3964 更新时间:2024/1/19 7:16:25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品行。在中国古代王朝对于丞相这样重要的官职,在品行道德方面的考评是尤为重要的。公孙弘的品行评价并不高,刘彻却破格将其提拔,引发了历史学者们的很多争议。

对于刘彻提拔公孙弘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孙弘作为儒家承前后的人物,对儒家学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了儒家官员的支持。另一种是认为公孙弘能力比较卓越,对西汉发展的政治路线上与刘彻不谋而合,所以受到刘彻的推崇。然而从史书上看,上述两个原因其实是非常牵强的,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论是从儒家学者中的地位,还是从个人能力上来看,公孙弘都不是最优秀的。如果单从这两个方面找人,在西汉比公孙弘更有资格的不只一两个。为了这点牵强理由,让刘彻破格拜相,实在是说不过去。

公孙弘虽然在儒家学者中名气很大,尤其是以专修《公羊传》出名,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儒家学者。实际上在执政过程中,公孙弘表现的是外儒内法的政治态度。在国家的教化和立法层面,公孙弘比较倾向于儒家的仁义学说,而且讲究德政,但到了执行层面则是两回事。他在执行层面更多的是用法家手段,对于刑名之术和赏罚分明的方面操作比较多。从这点上看,公孙弘其实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学者。而真正的儒家学者如董仲舒等,反而是被公孙弘排斥的。董仲舒就多次被公孙弘排挤,甚至被下放陷害到诸侯王领地当国相。

众所周知,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儒,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从重用董仲舒开始的。他提出的“大一统”思想成为刘彻的重要执政纲领,当时攻打匈奴开疆扩土和收服各地的刘氏诸侯王,刘彻都以此为法律依据。可以说在当时董仲舒才是在儒家学者中众望所归的领袖,而公孙弘并没有这个学术地位。如果刘彻只是因为儒家原因用人,那董仲舒显然比公孙弘合适。但董仲舒在西汉朝廷任职时间并不长,实际上是长期在诸侯王领地担任国相。而这一些都是公孙弘排挤打压董仲舒的结果,刘彻却是听之任之。

董仲舒先后被迫到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端的领地当国相,这实际上是遭到打压和排挤造成的。这两位诸侯王都是崇尚黄老学说的,而且都是以残暴著称,被处死的国相都好几个。董仲舒被派去刘非处当国相,当时还是窦太后执政,作为儒家官员被打压是意料之中。而被派去刘端处当国相,这时候已经是刘彻亲政,公孙弘等儒家弟子已经发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董仲舒变相被贬,实际上就是公孙弘借刀杀人的操作。他知道刘端讨厌儒家学说,想要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后来董仲舒当了几年国相便称病辞官,其实就是为了自保。

如果刘彻真的以儒家为标准用公孙弘,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公孙弘陷害董仲舒。实际上从刘彻的行为上看,他自己对儒家学说也是挑选着使用的。对自己的雄才大略有利地“大一统”思想,刘彻是非常推崇的。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德政”和“天人”思想,刘彻要么是篡改,要么是摒弃。刘彻本质上是好法术、刑名等法家治国理论的人,董仲舒虽然多次规劝,但刘彻并不听从。从这个角度看,公孙弘坑害董仲舒,其实还符合刘彻的心思。至少刘彻不希望以德和民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占据自己统治的西汉朝廷。

至于说公孙弘能力出众,与刘彻不谋而合的原因,其实也要分情况来看。大量引入儒家学者到朝廷担任官位,排挤黄老学说,这方面公孙弘和刘彻是有共识的。但在国家对外的发展策略上,公孙弘也不同意刘彻的方略。刘彻否定了和亲政策,拉开了与匈奴的战争。他还在东北修沧海郡,在西南开通大道,目的是将东北和西南纳入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而公孙弘认为东北和西南都是蛮夷之地,浩大的工程不但给中原形成负担,而且没有什么收益。他甚至在卫青夺取河套平原后,反对在此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政治方略是趋于保守的,只顾中原腹地,而不愿意经营周边和扩充汉土。这与刘彻的雄才大略是矛盾的,两人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尽管如此刘彻并没有拿下公孙弘,而是通过朱买臣驳得公孙弘哑口无言。但这也说明了两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差异,公孙弘更加的短视和保守。因此说刘彻因为儒家学说和能力的原因提拔公孙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两方面都不是公孙弘最出类拔萃的地方。综合刘彻和公孙弘的行为看,他破格对公孙弘拜相,是应为公孙弘是典型的伪君子,够无耻且没有下限。

公孙弘表面上是儒家的大宗师,实际上手段都是法家的方略,这与刘彻有高度的共同性。实际上从汉文帝刘恒开始,西汉的几个皇帝都比较推崇法家的治国方略,而这在刘彻时期达到巅峰。但法家在西汉并不讨喜,这主要是因为法家是秦朝治国的基本国策。所以在西汉法家并没有统一的学术团体,而是分散在诸子百家之中。很多儒家或者黄老的学者都在兼修法家,公孙弘便是其中之一。与别的学者将法家作为学术参考不同,公孙弘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打着儒家学说的招牌,贩卖法家学说的理论,这点受到刘彻的欢迎。

公孙弘为官期间与法家理论的人走得很近,比如与著名的酷吏张汤便是相交莫逆。他的这种行为让很多正直的君子方案,不论是儒家学者,还是黄老学者都排斥他。比如刘彻曾经的太子洗马汲黯就指责公孙弘是欺世盗名之辈,说他看似俭朴的生活方式都是沽名钓誉。汲黯是刘彻评价最高的大臣,也是刘彻最怕的大臣。刘彻称汲黯是“社稷之臣”,在很多地方重用汲黯,甚至在汲黯面前都不敢衣冠不整。就是因为汲黯太正直了,又是黄老学说派系的。汲黯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彻的缺点,这让刘彻又爱又恨。

因此刘彻在任用汲黯的同时,却将其压制在九卿之位,其主要原因就是汲黯不愿意和刘彻同流合污。但公孙弘不同,他是伪君子,可以不要脸的干些肮脏的事情。比如排挤同僚,坑害董仲舒这种事情,公孙弘没有一点心理压力。而公孙弘的虚伪也让他在真正的儒家官员中名声不好,这让他不得不依靠刘彻才能在朝廷立足。比如公孙弘的朋友高贺就说他的俭朴是装出来的,他外表是粗布衣裳,里面却藏着华贵的衣服。高贺还说公孙弘对外自称只吃一道菜,实际上在家里摆了五个大鼎吃饭,这是典型的虚伪做作。

公孙弘虚伪不要脸的名声不但在朝中众所皆知,就连诸侯王里面也对其低劣的人品认识很深。在淮南王刘安案发之前,他就对朝廷官员进行过评价,对公孙弘的评价是最低的。当时汲黯在朝廷任右内史,掌管京畿事务,刘安非常的忌惮。他说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他把公孙弘比做可以像落叶一般轻易震落的,这说明公孙弘就不是忠于刘彻的官员,而是可以被利益收买的墙头草。实际上刘安在安排人刺杀卫青时,也说公孙弘不用刺杀就能被收买。

刘彻声称用儒家治国,实际上是利用儒家官员排挤黄老官员,夺取朝廷的大权,因为在全国儒家官员的势力最大。但在治国方略上,他主要还是玩的法家那套。但法家名声不好,被秦朝搞得声名狼藉,没法直接引入朝廷,所以他干脆挂羊头卖狗肉。刘彻遇到公孙弘,恰好是王八看绿豆,成了黄金搭档。所以刘彻任用的官员中,大量的法家酷吏借着儒家官员的名声上位了,如张汤、宁成等人在刘彻手下混得风生水起。而公孙弘的存在就是为了给这些酷吏当保护伞,让他们能够尽情地施展法家治国的那一套方略。

刘彻其实是个真小人,他刚言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像汲黯、董仲舒这样的大臣天天劝他,他反而感到反感。如果刘彻把汲黯或者董仲舒等人搞到丞相的位置上去,那张汤等人在朝中岂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对于刘彻来讲只有公孙弘这种伪君子用起来最顺手,而破格提拔拜相又让公孙弘与勋贵集团格格不入,这让刘彻不担心他与勋贵集团同流合污。由于公孙弘年老,因为虚伪而得罪的人太多,所以他必须依靠刘彻的庇佑才能生存,这是刘彻最能放心使用他的原因。但刘彻这种利用小人的手段只是一时之利,长期以往却是国之大害。在他晚年出现的朝政乱局,便是这种隐患爆发的结果。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汉朝宰相公孙弘大器晚成,60岁走人仕途,他为何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公孙弘

    一定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人们一定听说过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穷。72岁时,受到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成为宰相。后来,姜子牙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齐王。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很多。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60岁时当上了官员,最后当上了首相。虽然他的成就不如姜子牙,但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到底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挺奇特的,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别看他穷困潦倒,名声却在外,汉武帝时期,曾经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

  • 从放猪到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公孙弘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

  • 石庆圣吐槽:台下那帮人不懂体育,他们笑的是搞体育的脸皮可真厚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萌宠配音标签:石庆

    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和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杨鸣以及周琦和郭艾伦近日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在节目当中双方纷纷吐槽对方的成绩也引起了中国足球和中国男篮各界人士的不满,在范志毅吐槽完中国男篮之后王仕鹏就站出来表示了抗议。王仕鹏认为范志毅何必揭中国男篮的伤疤在伤口上撒盐,这一点都不好笑,令人感到气

  • 石建馬字写错 怕皇帝杀头 汉武帝看着6匹马 故问几匹 石庆 我数给你看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石庆

    汉朝时期,万石君石奋对人恭顺恭敬,谨言慎行,待人接物极其谦和有礼貌。他在官场上虽然一路顺风,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谨守对人恭敬顺从。他也如此教育他的四个儿子如此。所以,就算石家子孙文不成,武不就,也都各个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郎中令。有一次,书写奏章不小心把写错了一个字,当时没有

  • 公孙贺为救儿子,向汉武帝请命抓捕此人,人抓到了,汉武帝: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西西拉货哥标签:公孙贺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估计什么事情都肯做,公孙贺的儿子因为擅自挪用1900万钱,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请缨捉拿此人,汉武帝同意了,结果呢,人是抓住了,可这个家伙居然诬陷追捕他的公孙贺一家以巫术诅咒汉武帝,而汉武帝还真信了,结果公孙贺一家被灭族。汉武帝那么这个人谁?汉武帝为何要抓他呢?

  • 魅力陕西行|彬州市访苻坚、公孙贺墓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公孙贺

    从陕西彬州市的开元寺塔广场出发,驱车沿塔身后紫薇山盘山而上,车行不久便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陕西人称其为“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水口乡的前秦皇帝——苻坚墓,而路上我们首先遇见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公孙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人,乃胡人后裔,其父曾任陇西太守,吴

  •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官至丞相,为何却被汉武帝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公孙贺

    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他不仅参加了征讨匈奴的战争,还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夫,后来做到丞相的位置。然而,公孙贺却未能一直安享富贵,在做了十几年的丞相后,他被汉武帝逮捕下狱,并且惨遭灭门。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文武兼备且与皇帝存在亲戚关系的大人物死于非命呢?一、马上封侯公孙贺是并非汉

  • “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韦贤

    “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曾以自己镇守边疆,驱逐蒙古为功绩,认为自己报了当年靖康之变的大仇。但历史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就算之后再如何驱逐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耻辱却并不会淡化。靖康之难是中国古代巨变的开端,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政

  • 韦贤妃间接害死岳飞,却在其死后主动出家!是愧疚还是无颜见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韦贤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被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合谋害死于风波亭,但不知道的是,此事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关联,此人就是赵构生母韦贤妃!岳飞韦贤妃其人:韦贤妃,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赵构之母,南宋第一位太后。靖康之难时,韦贤妃与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同时被金人虏至北方。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她被遥尊为“宣和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