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余小斌 访问量:704 更新时间:2023/12/17 0:35:04

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学掌故。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当时,儒家大贤董仲舒公孙弘先后创办太学和为博士设弟子,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汉朝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尤其是后者的行为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像后人耳熟能详的"孝廉"、"秀才"的科举名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因此这段时期也被视为科举制度的萌芽期。

一、独尊儒术使得博士被儒生垄断

汉文帝时期,汉朝已然有了从民间选拔人才的基础,博士便是在这时所设。博士们的工作就是从各个角度向皇帝提供治国建议,其主体多由诸子百家中的名声闻达者组成。

不过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其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博士这个群体被儒生垄断,诸子百家的后人消失不见,只剩下熟读儒家经典的五经博士了。

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区别就是,儒生进入朝堂的门槛越来越低,其他学派则逐渐被赶出朝堂。

博士虽然来自民间,但是个体的能力差异也是巨大的,当他们进入朝堂后,也会面临层层筛选。就拿本文的主角公孙弘来说,他能成为博士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熟读儒家经典《公羊传》,二是他十分孝敬母亲而素有美名,但是真正到了朝堂上他就不行了,既不能得到待见,出使又搞得一塌糊涂:

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

不难看出,像公孙弘等人之所以选择儒家,就是因为他们敏锐地发现了儒家后人可以轻松出仕。

汉武帝之所以偏爱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最注重阶级和君权,其他学派这不然。儒家外的诸子们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行为却对君权独大有伤害作用,而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其学派的本源思想中的轻君思想,这给了儒家打压其他学派的最佳借口。

二、董仲舒设立太学巩固儒家地位

在《天人三策》的三大思想被汉武帝采用后,董仲舒虽然没有成功登堂拜相,但是也一度获得了汉武帝的重视,于是他趁热打铁,提出了设立汉朝最高学府机构太学,用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宣称儒家的最高地位: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儒家重视教育,从孔子时期开始,便有在民间广泛教书育人的传统,对普及基础教育、推广儒家思想有重大的帮助,这也使得儒生成为了"老师"、"教育"等词语的代名词。

不过仍然是从孔子时期开始,儒家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民间教学,至圣先师曾经尝试过用儒家思想指导治国,可是结果却很难令人满意,这也使得孔子去世后,儒家和朝堂越来越疏远。

这种局面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有所改变,儒家一跃成为了百家之首,在朝堂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而董仲舒随后的建议,更是动员国家资源和财力培养儒家弟子,对这个学派有重要意义。

从此之后,源源不断的儒家青年才俊会从各种渠道流向朝堂,当其中的璞玉展示出耀眼的光芒后,自然会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当他们担任高官后,又用自己的资源去反哺自己得以登堂入室的伟大思想,这种循环令儒家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巩固。

三、公孙弘为博士设弟子造成巨大社会影响

在董仲舒设立太学后,另一位有强大话语权的儒生公孙弘,又为儒家加上了一重保险。

武帝十年,时任国相的公孙弘上书武帝,请求为博士设立弟子。这个看似非常平常的上书,但却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博士这个群体,毕竟也是朝堂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数量是有限的,然而博士的弟子数量,则是可以变通的。像武帝时期每个博士只有五十个弟子,可是到了元帝时居然达到了千人的规模。

当庞大数量的儒生悉数靠近中央后,势必会出现新的问题,强烈的权力欲望会促使他们对出仕产生更大的兴趣。而整个儒家社会对此的态度也会十分明确,那就是儒生们需要一个公平的选拔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择优而仕成为了统治者的必然选择,和察举制、征辟制类似,儒家选拔人才也有统一的原则,那就是对儒家经典的掌握,而儒家经典的范围终究有限,不会产生巨大的变数,这对于所有博士弟子来说相对公平,只需要比较对儒家思想用口、笔等同意方式来作答,自然会分出高下。

而这种选拔方式,虽然没有被明确为科举制,但是和后来的科举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目的、过程还是方式,都有着高度相似,这也是为何许多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的根本原因。

四、结语

随着公孙弘为博士设立弟子,越来越多将儒家作为主修思想的人出现,汉初平民阶级被封死的上升通道又重新开了一个小口,有了这个口子,至少会让普通人看到希望,而且这个希望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只是考察你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所以极大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但是这也彻底堵死了其他学派的路,像道家、法家都有大量的继承人,不过他们必然不懂得儒家经典,你说他们有学问吧,可是他们的学问被主流学术所不容,也就产生不了价值,更遑论对社会的影响了。你说他们没学问吧,他们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不甘心就此泯然众人。

最终,当和公孙弘同时代的诸子们老去后,越来越多的后人们为了出仕,最终选择亲近了儒家,当这个社会都适应了儒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后,自然会使这种制度成为百姓首先的改变阶级的方式,当庙堂之高和宗庙之远皆完全接受这种制度后,正统科举制度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

  • 汉朝宰相公孙弘大器晚成,60岁走人仕途,他为何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公孙弘

    一定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人们一定听说过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穷。72岁时,受到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成为宰相。后来,姜子牙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齐王。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很多。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60岁时当上了官员,最后当上了首相。虽然他的成就不如姜子牙,但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到底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挺奇特的,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别看他穷困潦倒,名声却在外,汉武帝时期,曾经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

  • 从放猪到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公孙弘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

  • 石庆圣吐槽:台下那帮人不懂体育,他们笑的是搞体育的脸皮可真厚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萌宠配音标签:石庆

    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和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杨鸣以及周琦和郭艾伦近日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在节目当中双方纷纷吐槽对方的成绩也引起了中国足球和中国男篮各界人士的不满,在范志毅吐槽完中国男篮之后王仕鹏就站出来表示了抗议。王仕鹏认为范志毅何必揭中国男篮的伤疤在伤口上撒盐,这一点都不好笑,令人感到气

  • 石建馬字写错 怕皇帝杀头 汉武帝看着6匹马 故问几匹 石庆 我数给你看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石庆

    汉朝时期,万石君石奋对人恭顺恭敬,谨言慎行,待人接物极其谦和有礼貌。他在官场上虽然一路顺风,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谨守对人恭敬顺从。他也如此教育他的四个儿子如此。所以,就算石家子孙文不成,武不就,也都各个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郎中令。有一次,书写奏章不小心把写错了一个字,当时没有

  • 公孙贺为救儿子,向汉武帝请命抓捕此人,人抓到了,汉武帝: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西西拉货哥标签:公孙贺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估计什么事情都肯做,公孙贺的儿子因为擅自挪用1900万钱,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请缨捉拿此人,汉武帝同意了,结果呢,人是抓住了,可这个家伙居然诬陷追捕他的公孙贺一家以巫术诅咒汉武帝,而汉武帝还真信了,结果公孙贺一家被灭族。汉武帝那么这个人谁?汉武帝为何要抓他呢?

  • 魅力陕西行|彬州市访苻坚、公孙贺墓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公孙贺

    从陕西彬州市的开元寺塔广场出发,驱车沿塔身后紫薇山盘山而上,车行不久便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陕西人称其为“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水口乡的前秦皇帝——苻坚墓,而路上我们首先遇见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公孙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人,乃胡人后裔,其父曾任陇西太守,吴

  •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官至丞相,为何却被汉武帝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公孙贺

    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他不仅参加了征讨匈奴的战争,还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夫,后来做到丞相的位置。然而,公孙贺却未能一直安享富贵,在做了十几年的丞相后,他被汉武帝逮捕下狱,并且惨遭灭门。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文武兼备且与皇帝存在亲戚关系的大人物死于非命呢?一、马上封侯公孙贺是并非汉

  • “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韦贤

    “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曾以自己镇守边疆,驱逐蒙古为功绩,认为自己报了当年靖康之变的大仇。但历史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就算之后再如何驱逐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耻辱却并不会淡化。靖康之难是中国古代巨变的开端,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