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青天大老爷”王贺的悲剧:在暴君手底下做好官,要冒杀头的风险

“青天大老爷”王贺的悲剧:在暴君手底下做好官,要冒杀头的风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砖家 访问量:3676 更新时间:2023/12/26 2:04:09

文|格瓦拉同志

汉武帝在位54年间(前141-前87年),凭借着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两代人留下的丰厚“家底”大展宏图:对外,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域、西南夷,使汉朝的版图得到极大地扩充;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实行盐铁官营、币制改革,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汉武帝取得的成就非凡,因而被后世吹捧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时期征战示意图

但是,在汉武帝一系列“丰功伟绩”的背后,则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的惨重代价。按照正史的记载,历次对外战争、频繁的天灾人祸、十次大规模东巡、六次泰山封禅以及汉武帝为了个人享受而对民间敲骨吸髓式的压榨,等到他统治的晚年,帝国人口数已经减半,许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甚至出现“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惨象(《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由史料可知,即使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百姓在朝廷的苛剥和豪强的巧取豪夺下,劳累一生的结果,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而已,如今在屡遭兵燹、天灾和朝廷无节制搜刮的情况下,就更加没有活路。既然横竖是个死,不如起来造皇帝的反。因此,到了天汉年间(前101-前97年),农民暴动在各郡国风起云涌,大有摧垮帝国的势头。

汉武帝残忍固执,对农民暴动一律采取无情镇压

汉武帝生性残酷固执,对于农民暴动一贯采取无情镇压的方式,根本无视他们的合理诉求,这次亦是如此。为了尽快肃清各郡国的农民暴动,汉武帝派出“绣衣御史”到各地弹压,并赋予他们自由执法权。这类御史因身穿特制的彩绣丝绸衣服而得名,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千户,兼具监察、弹劾、逮捕、审判等职权,实际上就是派往各地的特务头子兼执法官。

汉武帝时期的官场盛行“逆淘汰”规则,凡是有良知、讲底线的官员很难获得提升,而逢君之恶、心狠手黑的奸佞则倍受青睐,绣衣御史们大多属于这种货色。据正史记载,这帮绣衣御史进驻各郡国后,经常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对辖区内的“暴民”大开杀戒,以至于“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坐相连郡,甚者数千人。”(见《汉书·酷吏传》)。

绣衣御史以滥杀无辜为能,尤以暴胜之为甚

汉武帝虽然不时收到各郡国控诉绣衣御史们滥杀无辜的诉状,但他一概采取无视的姿态,这种变相纵容,更让绣衣御史们有恃无恐。在这帮人中,暴胜之尤为残暴,因惩治“暴民”不力而被他诛杀的二千石以下官吏极多,加上死在他手上的“暴民”,总数不下万余人(“它部御史暴胜之等奏杀二千石,诛千石以下,及通行饮食坐连及者,大部至斩万余人。”见《汉书·元后传》)。

当然,并非所有的绣衣御史都是嗜血的暴徒,在这个群体当中出现了一个“异类”, 一个让当时和后世都为之感动的“非典型特务头子”,此人便是王贺

王贺,字翁孺,生年不详,西汉东平陵(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街道阎家村)人,史书称他是齐襄王田法章的后裔(注:齐国灭亡后,田氏王族后裔有很大一部分人为避祸改姓为王)。由于史料记载阙如,关于王贺早年间的经历已不为后世所知,他何时入仕、通过什么方式当上绣衣御史也是个谜,但依据合理推测,他应该颇受汉武帝的信任,否则不会被委以如此重任。

王贺仁德宽厚,拯救了魏郡万余名官民的性命

平心而论,王贺其实并没有主动为百姓做好事,他的功德完全是通过“躺平”的方式取得的。原来,王贺被汉武帝派往魏郡后,既没有发兵捕杀“暴民”,也没有处罚执法不力的郡守,连那些遇敌畏葸不前、临阵脱逃的官吏,也全都获得释放。魏郡官吏、百姓感激“青天大老爷”王贺的仁德宽厚,纷纷劝导“暴民”自首服罪,使得魏郡没流一滴血,便实现自主和平的局面。

王贺以和平方式解决魏郡的农民暴动,这样的大功劳,怎么着也应该获得朝廷的奖赏。然而在汉武帝看来,王贺的行为却属于严重的“失职渎职”、“欺君罔上”,摆明不把皇帝“以杀立威”的旨意当回事,既然忠诚不彻底,那就是彻底不忠诚。因此,汉武帝很快便将王贺逮捕进京,准备秋后问斩,但好在有诸多朝臣为王贺求情,才使后者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只落得罢职的处分。

汉武帝怨恨王贺,一度想将他处死

王贺被免职后,心中虽然很不痛快,但也只能自我解嘲道:“我听说能救活千人者,子孙将有封侯的命,如今被我救活的何止万余人,我的子孙是不是会有更大的荣耀呢?”(“为武帝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坚卢等党与,及吏畏懦逗留当坐者,翁孺皆纵不诛......翁孺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者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见《汉书·元后传》)。

王贺被免官后,因与东平陵终氏家族有仇怨,不得已举家迁往魏郡元城县委粟里。由于王贺对魏郡官民有大恩,加之道德高尚,因而被地方上推举为乡老。元城当地著名的相士建公曾为王贺看相,预测他们家族在数十年后会出现一位皇后,此后家族会无比兴旺发达。王贺听后哈哈大笑,认为他不过是安慰自己,没想到五十年后建公的预言竟然成真。

王贺的子孙中,以新帝王莽的成就最高

黄龙元年(前49年),就在王贺移居魏郡后50多年,孙女王政君当上皇后,而由她所生的皇储刘骜,即日后的汉成帝。汉成帝登基后,王政君晋升为太后,而她的哥哥王凤、堂弟王音、弟弟王商、王根及侄儿王莽相继担任大司马,成为帝国最高执政官。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在位期间,王政君又升级为太皇太后,前后在后位达61年。

当然,王家成就最高之人,无疑还是王贺的曾孙王莽,此君身为汉朝的宰衡,最终却代汉称帝,建立起新朝(8-23年)。虽然王莽只坐了15年江山便亡国被杀,但终究给王氏带来过莫大的荣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真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贺若泉下有知,应该对自己当年的善举感到无悔于心了。

参考书目

1.【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标签: 王贺

更多文章

  • 马邑之谋被匈奴识破,忠心可鉴的王恢为何必须死?他没读懂帝王心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王恢

    汉武帝当国的最初几年,大汉帝国还处于清静无为黄老思想的影响之下,朝堂上的外戚势力、朝臣势力依旧很强大,这导致了汉武帝手中的皇权很有限,离一言九鼎、集大权于一身还很远。皇权受多方制约,帝王无绝对权威,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新君,汉武帝自然要想尽办法打破此等困局,进而实现皇权大一统。古今中外,老大集权有个捷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将领,为什么汉武帝非把他杀了不可呢?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的第一战,至关重要,而王恢作为计谋的提议者积极力支持者,却在临阵时怯战脱逃,不得不说对汉武帝是个极大的讽刺,因此汉武帝杀王恢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必要的。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秦未,正当中原大地陷入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之时,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汉武帝为何非杀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王恢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题之一,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关系着一个朝代的前途命运。而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王,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将匈奴彻底的赶出河套平原,而在汉武帝前期有一场战役叫做“马邑之围”,是一场企图将匈奴主力军完全消灭的军事行动,然而却失败了。而王恢作为负责截断匈奴大军后勤的将领

  • 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王恢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是汉朝的大敌,汉国北方的巨大边患。汉高祖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反击匈奴,最后被匈奴打得大败,还必须贿赂匈奴的王后才得以脱身,后来历代的汉朝皇帝都采取忍辱退让的方式,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不及匈奴,不得不采取的委曲求全的手段。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增强了不少,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开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即大鸿胪,省部级)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

  • 王恢支持刘彻讨伐匈奴,为何反而被刘彻下狱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王恢

    征讨匈奴,将西汉的军事实力推到巅峰的境地,这是汉武帝刘彻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彻推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也受到了朝廷内部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支持刘彻北伐匈奴,反对和亲政治的官员凤毛麟角。大行令王恢是最早反对和亲并支持刘彻打仗的官员,一度受到了

  • 盘点史上十大反王第九位——绿林军领袖王匡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王匡

    朝政混乱的西汉末年,汉室外戚中出了一位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人,王莽。此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威名极盛,被天下人视为“周公再世”。这位再世周公最终在公元八年篡汉称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的开国太祖,并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改革计划。这位被天下人寄予厚望的王莽,因为他的种种奇怪行为,比如把土地矿山

  • 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王匡

    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以下进入正文。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

  • 河内太守王匡,大义灭亲的英雄,为何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内太守王匡,为何被杀?故事还得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河内太守王匡跟袁绍曹操这些人一样,本来都是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混饭吃的少壮派。当时宦官跟豪门大族为代表的党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王匡袁绍这些人都是党人集团里头的少壮派,

  • 闲聊强汉(十六)张良并未替刘邦招揽韩信,韩信的推荐人是夏侯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夏侯婴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