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邑之谋被匈奴识破,忠心可鉴的王恢为何必须死?他没读懂帝王心

马邑之谋被匈奴识破,忠心可鉴的王恢为何必须死?他没读懂帝王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月芳 访问量:1140 更新时间:2023/12/25 20:47:58

汉武帝当国的最初几年,大汉帝国还处于清静无为黄老思想的影响之下,朝堂上的外戚势力、朝臣势力依旧很强大,这导致了汉武帝手中的皇权很有限,离一言九鼎、集大权于一身还很远。

皇权受多方制约,帝王无绝对权威,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新君,汉武帝自然要想尽办法打破此等困局,进而实现皇权大一统。

古今中外,老大集权有个捷径,那就是发动战争,尤其以发动捍卫国威的对外战争最为行之有效。

这样的战争一旦打响,老大不仅能迅速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而且能有效绕开朝堂上的各种矛盾,捆住反对派的手脚,更关键的,朝堂上的权力将随着战幕的拉开快速集中到老大手里,如果仗打胜了,老大的权威将强势树立,握在手中的大权将再无散出去的可能。

大汉帝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登上庙堂时,日益强盛的国力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战争是粗暴的,但怎样发动战争却是朝堂上的政治艺术。

汉武帝的做法很高明,决意征伐匈奴前,他站在不忘大汉国耻的道德高地,挥出了两把复仇的利剑——高帝曾遭“平城之耻”,高后曾受“嫚书之辱”,征伐匈奴是报仇雪耻,是春秋大义,是扬我大汉国威。

为此,汉武帝颁下了一道情感浓烈、掷地有声的诏书,其中有这样的话语——高皇帝遣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史记·匈奴传》)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拥有权威的窦太后去世了,这为汉武帝征伐匈奴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首击匈奴,汉武帝想下一盘大棋,最好能一举荡平匈奴主力,斩杀匈奴单于。

大行令王恢是朝中坚定的主战派,建元七年,他向汉武帝献上了一条绝妙的破胡之计。

这就是著名的马邑之谋——利用和亲局面下匈奴对汉容易轻信的心理,以献出边境贸易重镇马邑为诱饵,预设数万伏兵,待匈奴单于率众到来时,围而聚歼之。

先不说马邑之谋有何瑕疵,单说它的战略构想,那是完全符合汉武帝的胃口,此谋如能顺利实施,那将是全歼匈奴主力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斩首行动。

廷议此谋时,虽然有主和派御史大夫韩安国站出来反对,但汉武帝力排众议,很快在战略棋牌上落下了这首击一子。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诱歼匈奴之计进入实施阶段。

汉武帝接连下了几道命令: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兵三十万,埋伏于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待匈奴兵南下之后,王恢另领一军迅即出代郡,从背后拦截匈奴大军辎重;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监督诸军,四将皆为其所属。

主张派力战,主和派监督,汉武帝的排兵布阵,还是很讲政治智慧,用人艺术的。

战阵悄然布开,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诱匈奴单于上钩了,担负这项关键使命的是王恢的老朋友,马邑富商聂壹

聂壹的到来,没有引起匈奴单于的怀疑,听说有这等好事,匈奴单于连连击掌说好。见匈奴人上了钩,聂壹与匈奴单于约定:待杀死马邑县令、县丞后,即派人来报,到时匈奴单于即可率兵入城受降。

钩子顺利下出去之后,聂壹返回了马邑。

不几日,马邑城楼上果然挂出了两颗人头,其旁还各张一白布,上面写着姓名及罪状,一为县令,二为县丞。

这两颗实为死刑犯冒充的人头成功地打消了匈奴单于的疑虑,之后匈奴单于率领十万大军,经长城,越武州塞,浩浩荡荡地直奔马邑而来。

现在该说说了马邑之谋的瑕疵了,此计谋固然高妙,但也有致命的弱点——几十万大军玩一个阴谋,细节执行不到位,只要有一人出问题,走漏了风声,最终可能就是白忙活。

也许是太想让匈奴十万大军尽快进入伏击圈了,汉军犯了一个“欲盖弥彰”的错误,匈奴单于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这一路过来,沿途居然一个阻击的汉军也没有,到处都是牛羊,可又看不见牧人。

事出反常必有诈。

为进一步探明虚实,匈奴单于随即下令攻击汉军设在边郡的一处哨亭。

未曾想,运气在这关键时刻站到了匈奴人一边,他们抓获了哨亭尉史,这哨亭尉史为了活命,竟全盘供出了三十万汉军设伏于马邑的实情。

得知这一实情,匈奴单于仰天大笑,吾得尉史,此天助也!

笑完,随即勒转马头,一声号令,十万大军飞速退去。

就这样,一条舌头彻底坏了汉武帝的一盘大棋。

战场祸福有时候是很微妙的,汉武帝派出的这四将,如果匈奴大军顺利进入伏击圈的话,王恢极可能是捞到大功劳的那一位,原因很简单,一来以强兵拦截匈奴辎重,容易得手;二来如果匈奴单于突出重围,很有可能落到他的手里;然而,如果匈奴大军没进入伏击圈,掉头跑了,谁最倒霉呢?

不是别人,还是王恢。

不妨来看看王恢糟糕的现实处境。

按照原先的部署,韩安国等伏兵全面出击,与王恢拦截辎重,大致应同时发起,那样王恢面对的就是匈奴的后尾部队,而不是全部主力。

现在好了,匈奴十万主力根本没有进入伏击圈,那王恢面对的就不是匈奴尾巴,而是匈奴獠牙了。

战还是不战?

这个问题看似考验的是勇气,其实考验的是政治智慧。

遗憾的是,王恢的政治智慧未能应付这一局面,他做出了一个自以为忠心、勇气俱可鉴的选择,他没有出击,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匈奴单于率领十万主力汹涌远去。

为何说王恢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忠心、勇气俱可鉴呢?

回到长安,面对汉武帝的严厉责问,王恢痛陈——

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袛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这话的意思是说,不战,我自知难逃一死,但为了避免败辱,为了替陛下保全三万将士,我只能这么做。

如此做法挺持重啊,为何又要说王恢的选择缺乏政治智慧呢?

他太缺乏政治高度了,首击匈奴,如果不能一击制胜,那更是需要以死战来捍卫战的决心,这是汉武帝政治集权的需要。王恢以为保全三万将士是替汉武帝着想,但他想不到,这种局面下,汉武帝正需要拿三万将士的性命来换一个政治博弈的主动权。

很显然,王恢的回答很难让汉武帝满意,随后,王恢被交付廷尉,按军法,当以临阵避敌不前之罪处斩。

这时候,王恢为了活命,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选择。

他以千金为酬,请丞相田蚡代为疏通。田蚡的政治觉悟很高,他知道其中的要害,因而收了钱之后并没有直接帮忙,而是绕了一个弯子,请他的姐姐王太后去向汉武帝说情。

此时的汉武帝,正面临着主和派的压力,如果他接受了王太后的说项,那就意味着他主战意志的崩塌。

所以,王恢必须杀,名义上是以此谢罪天下,实际上是宣誓必战的决心。

可怜那王恢,这时候才彻底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最终只好拔剑自刎。

其实,王恢如果多一些政治智慧的话,下狱之后,他不应该去疏通,而应该高举汉武帝必战的旗帜,为汉武帝解压,那样的话,说不定他还能有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战争很残酷。

政治比战争更残酷。

标签: 王恢

更多文章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将领,为什么汉武帝非把他杀了不可呢?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的第一战,至关重要,而王恢作为计谋的提议者积极力支持者,却在临阵时怯战脱逃,不得不说对汉武帝是个极大的讽刺,因此汉武帝杀王恢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必要的。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秦未,正当中原大地陷入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之时,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汉武帝为何非杀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王恢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题之一,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关系着一个朝代的前途命运。而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王,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将匈奴彻底的赶出河套平原,而在汉武帝前期有一场战役叫做“马邑之围”,是一场企图将匈奴主力军完全消灭的军事行动,然而却失败了。而王恢作为负责截断匈奴大军后勤的将领

  • 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王恢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是汉朝的大敌,汉国北方的巨大边患。汉高祖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反击匈奴,最后被匈奴打得大败,还必须贿赂匈奴的王后才得以脱身,后来历代的汉朝皇帝都采取忍辱退让的方式,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不及匈奴,不得不采取的委曲求全的手段。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增强了不少,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开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即大鸿胪,省部级)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

  • 王恢支持刘彻讨伐匈奴,为何反而被刘彻下狱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王恢

    征讨匈奴,将西汉的军事实力推到巅峰的境地,这是汉武帝刘彻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彻推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也受到了朝廷内部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支持刘彻北伐匈奴,反对和亲政治的官员凤毛麟角。大行令王恢是最早反对和亲并支持刘彻打仗的官员,一度受到了

  • 盘点史上十大反王第九位——绿林军领袖王匡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王匡

    朝政混乱的西汉末年,汉室外戚中出了一位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人,王莽。此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威名极盛,被天下人视为“周公再世”。这位再世周公最终在公元八年篡汉称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的开国太祖,并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改革计划。这位被天下人寄予厚望的王莽,因为他的种种奇怪行为,比如把土地矿山

  • 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王匡

    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以下进入正文。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

  • 河内太守王匡,大义灭亲的英雄,为何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内太守王匡,为何被杀?故事还得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河内太守王匡跟袁绍曹操这些人一样,本来都是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混饭吃的少壮派。当时宦官跟豪门大族为代表的党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王匡袁绍这些人都是党人集团里头的少壮派,

  • 闲聊强汉(十六)张良并未替刘邦招揽韩信,韩信的推荐人是夏侯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夏侯婴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

  • 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他们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后确实都是狠人,两个人对待功臣,一般都是杀杀杀。但是,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要杀掉,夏侯婴就在不被杀的之列中。大家都知道,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但是,若是你小看了一个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像刘邦这种称王称霸的人,不是随便选一个人,就能去当他的车夫的。若是当他的车夫,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