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卫绾靠车技起家的丞相,为何景帝时“庸才”居多

卫绾靠车技起家的丞相,为何景帝时“庸才”居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新计划哦 访问量:847 更新时间:2023/12/23 6:43:23

《史记》第一百零三卷,为石奋、卫绾、直不疑、周文、张叔的合传,列传排四十三位。这五位都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都是汉景帝二千石(相当于省部级大员)以上官吏;其二,碌碌无为,毫无建树。

此前对石奋和周文做了相应解读。石奋父子五人凭“驯行孝谨”而位居高位,被称为万石君;周文因为医技而成为红人,景帝与后宫“秘戏”时常陪伴在旁边。汉景帝年轻早逝或许与此有关。

今天对卫绾、直不疑、张叔三位继续解读一下,这三位都是起于汉文帝,终于汉武帝,重点在汉景帝时为官,司马迁讲了他们的故事,细细咀嚼起来还是蛮有味道的。

卫绾,靠车技起家的丞相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戏车”解释为车技,御马驾车是一项硬指标,秦赵先祖就是因为“御”术过硬而有封国;“郎”为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有骑郎、侍郎、郎中、议郎等等,上级为五官署、左署、右署中郎,再往上为中郎将,郎中令为最高指挥官。

卫绾因为车技好被选为郎,侍奉在汉文帝身边。这点不同于张释之“以訾为骑郎”(家财充实捐官),也不同于冯唐“以孝著”(因孝廉被举荐),但是我们以现在的观点认为卫绾能力低下。

卫绾画像。

“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卫绾不断立功依次被提升为中郎将,为人忠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孝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召请皇帝左右近侍喝酒,卫绾称病没有参加。

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卫绾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与石奋相似。卫绾拒绝太子拉拢说明本质的“醇谨”。其二,汉景帝是太子为何要迫不及待地拉拢汉文帝身边的近侍?

“文帝且崩时,嘱孝景曰”,汉文帝在临终时,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一定要好好待他。”

在《史记》中,司马迁明确的汉文帝托孤重臣仅有两位,另一位是平叛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既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卫绾应该也是可以相信依赖的忠厚之人。

但是,汉景帝在继位之后,“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一年多没有呵责过卫绾,而卫绾每天的都谨慎努力。

“诮呵”翻译为呵责、批评、打骂。字面上意思为汉景帝没有批评卫绾,而实际上司马迁表达的意思是汉景帝故意冷落卫绾,让卫绾坐冷板凳。以此凸显了汉景帝十足的小心眼。

虽然,晾晒了一年多,但是汉景帝仍然依赖卫绾。打了一巴掌,再揉一揉给一颗甜枣。有这么种说法叫恩威并用,笼络人心。

汉景帝游幸上林苑,“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让卫绾一同乘车返回,回来之后汉景帝追问当年邀请喝酒为何不来?卫绾胆战心惊地回答:“死罪,实病。”

汉景帝画像。

汉景帝从卫绾的言谈举止发现他还算是老实人,所以赏赐了一把剑。卫绾又拒绝了,并且说汉文帝赏赐了六把剑,不敢再接受景帝的赏赐了。汉景帝派人到卫绾家取剑,发现剑仍然盛在剑鞘中,而且从未佩戴过。

六把剑说明卫绾受汉文帝赏赐较多;皇帝赏赐六剑没有变卖,而是好好保存着,表明了卫绾确实“醇谨”。除此之外,司马迁用七把剑的小故事还想表达什么呢?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郎官”属于中郎将的下级。下级犯了错,卫绾常代替承担罪责,不会将责任推诿给其他将官;有功劳也不争夺,谦让给别人。“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汉景帝认为品行端正,忠厚老实没有其他心眼,于是让卫绾做河间王太傅。

“七国之乱”时,卫绾受命为将带兵平叛,因立军功被封为中尉,三年后又被封为建陵侯。“中尉”执掌京师守卫部队(北军)及京师治安。从此,可以看出来汉景帝多么信赖这位“托孤重臣”。

公元前150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汉景帝废绌太子刘荣,并铲除太子舅舅栗卿等外戚势力。“上以为绾长者,不忍”,汉景帝认为卫绾忠厚老实,担心不忍心大肆屠戮,又或者不忍心让卫绾背负坏名声,“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于是让卫绾请假,而派出酷吏郅都根除栗氏势力。

单凭这点来看,汉景帝并非蠢笨无知,还有知人之明。那么,他任用像石奋类似的“庸才”担当重任所为何事?要么是奉行清净无为,不需要能臣干吏;要么避免权力分散,需要听话的奴才。又或者保护卫绾,留下好名声而不被攻击。

栗太子案件办完之后,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卫绾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回到权力核心。过了许久,又被升为御史大夫。

“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取代桃侯刘舍为丞相,刘舍被免丞相。这句话要联系前后文章来厘清时间,这“五岁”应该是“后元年七月”,即公元前143年。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刘舍被免丞相之后,窦太后曾多次推荐侄子窦婴,但是汉景帝并未应允。

“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史记·列传第四十七 窦婴 田蚡 灌夫

“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这是汉景帝说辞,而实际上是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戚分权。

汉景帝宁可用一个“庸才”为奴才,也不喜欢一个强势的人才做助手。毕竟,窦婴行事确实让汉景帝反感,诛杀晁错、任侠、交游豪杰等等。

而卫绾则完全符合汉景帝的要求,“朝奏事如职所奏”,卫绾在朝廷上奏事,例行公事,“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卫绾基本上复制了曹参的模式,既没有什么建树,也没有什么过失,得过且过。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汉景帝认为卫绾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年少的太子,对他很尊重信任,赏赐很多。汉景帝对卫绾寄予厚望,希望能够继续碌碌无为的辅佐太子刘彻。

汉文帝画像。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卫绾在丞相位置上已经干了三年。

“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建元年间,卫绾因为汉景帝卧病期间各官署的囚犯大多属于无辜受到牵连的,被认为不称职而免职。这又是谁给安置的罪名呢?应该是窦太后顽固势力。虽然汉景帝对卫绾的全面保护,但是仍让顽固势力找到了“破绽”。

这句话有两处信息需要明确:

第一,关于“建元年中”。“建元”为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年中”跨度太大,而其实际上为建元元年,即刘彻继位之后就对人事安排做了调整。“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这是在《窦婴田蚡列传》的交代的信息。

第二,关于被免职原因。《窦婴等列传》说是因为“病免”,生病被免职;而《石奋等列传》却说是因为“不任职”,也就是渎职罪。其实这两条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为“上向儒术,招贤良”,《孝武帝本纪》中透露刘彻崇尚儒术,欲招纳贤良,动变革。

当然,这场变革无疾而终。

汉武帝刘彻虽然即位,但是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执政理念,国家大权仍然受窦太后左右,而窦太后崇尚黄老无为,不会允许汉武帝有所改变。司马迁披露了具体原因,“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但是没有讲更多细节。

“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窦太后暗中派人察访赵绾等人不利的事情,最终法办惩处。刘彻招纳来的赵绾、王臧等擅长文献经典的贤良被迫自杀。汉武帝之初的改革无疾而终,“诸所兴为者皆废”。

卫绾究竟是不是像万石君石奋一样为“庸才”,确实值得怀疑。以汉景帝临终嘱托以及授奖六剑来判断,其忠诚与才能应该不次于周亚夫。司马迁为何将其与万石君石奋放在一起对比呢?仍然有猜不透的地方。

直不疑,被人误解不辩解

司马迁对直不疑的传记仅350字左右,这么简短的记录却从三个方面表现直不疑。

“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直不疑籍贯介绍。“为郎,事文帝”,直不疑为汉文帝的侍从人员,别人诬他偷窃黄金,他代人受过;诬他盗嫂,他也不辩白。表现了人物性格淳朴厚道。

“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同事请假回家,将同住在一起的另一个同事的黄金错拿走了。这个同事发现黄金不见了,无端猜测直不疑盗取的。

直不疑怎么做的呢?

“不疑谢有之,买金偿”,直不疑道歉并且承认,然后还买来黄金赔偿这个同事。“而告归者来而归金”,后来请假的同事回来之后,归还了黄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这让被盗的同事羞愧不已。“以此称为长者”,直不疑因此被称为品德高尚的人。

直不疑画像。

“文帝称举,稍迁至太中大夫”,直不疑获得汉文帝的欣赏而提拔,逐渐升迁至太中大夫。“郎”为皇帝的侍从人员,而“太中大夫”为郎中令的属官。从郎到太中大夫级别跨度挺大,没有关系没有立功,仅因为品德优良而升迁,引起了有些人的嫉妒。

“朝,廷见,人或毁”,“朝”为春天见天子。在朝廷觐见皇帝,有人诽谤直不疑。“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盗嫂何也!”这个直不疑相貌很美,但偏偏喜欢和他嫂子私通,不知拿他怎么办。

直不疑听说这事是怎么应对的呢?

“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直不疑就说了一句,“我没有哥哥。”然后再也不自我辩白。

“吴楚反时,不疑以二千石将兵击之”,“吴楚反”指的是吴王刘濞七国之乱,“二千石”说明直不疑在太中大夫的职务上又升迁了。“景帝后元年,拜为御史大夫”,“景帝后元年”为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崩于公元前141年,与卫绾当丞相为同一年。

“天子修吴楚时功,乃封不疑为塞侯”,“修”解释为表彰。距离“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已经过去了十年多,汉景帝为何要再次封赏呢?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已经属于“三公”,地位至高,再被赐爵封邑。

汉景帝如此看重卫绾、直不疑,说明有“托孤”意味。毕竟,汉景帝自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位仅十六年。且《佞幸列传》并没有景帝好男色的内容,唯一可能就是纵欲太过,因为后面周文的百十字隐约透露出这个问题。

卫绾、直不疑还有共同的特点,并非外戚势力,也不是皇室宗亲,避免了争夺皇权的危险;再者也不是开国元勋世袭后代,更不是飞扬跋扈的将军,因此不会对太子有威胁,且两人品德靠谱,为人忠厚老实。

“武帝建元年中,与丞相绾俱以过免”,汉武帝继位之后,卫绾、直不疑因为“过失”或者“过错”被免职了。这估计伤害到了窦太后的利益,汉武帝继位时大权仍然受窦太后左右。

“不疑学老子言”,直不疑的崇尚黄老学说,“其所临,为官如故”,无论到哪里做官,都是采用老一套办法。“如故”,联系下文知道是采用上一任留下来的办法,“唯恐人知其为吏迹也”,就怕别人知道他的政绩。“不好立名称,称为长者”,不喜欢树立自己的名声,即使如此仍然被称为德行厚道的贤人。

张叔,流泪装封判决书

张欧画像。

“御史大夫张叔者,名欧,安丘侯说之庶子也”,这是对张叔的身份介绍。“孝文时以治刑名言事太子”,“治”为研究,“刑名言”指法家刑名学,“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然欧虽刑名家,其人长者”,虽然研究刑名学,但是张叔为人忠厚。“景帝时尊重,常为九卿”,汉景帝的时候受到更大的尊重,位于九卿之列。“至武帝元朔四年,韩安国免,诏拜欧为御史大夫”,一直到汉武帝元朔年间,替代韩安国成为御史大夫。

“自欧为吏,未尝言案人,专以诚长者处官”,张欧作官,从不曾惩治别人,只以诚恳和善来作官。“官属以为长老,亦不敢大欺”,下属认为他是长者,也不敢太欺瞒他。

张欧也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上具狱事,有可却,却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面对而封之”,上报大的案件,凡是能退回的就退回;不能退回的,他就为罪人流泪,不忍读文书而把文书封上。

“老病笃,请免”,张欧年老,请求退职。“于是天子亦策罢,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皇上同意免官,仍优待他以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度晚年。

对于张叔的传记,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不过御史大夫为罪犯流泪,确实有点“仁慈”,过于矫情、做作,这点跟《石奋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张叔列传》的石奋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庸才”,也算是首尾呼应?但是,卫绾、直不疑却算不上“庸官”,而周文应该是以“医术”贴身护佑汉景帝健康。

标签: 卫绾

更多文章

  • 卫绾老成持重,汉武帝为什么要罢免他的丞相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张泰康标签:卫绾

    卫绾是西汉的丞相,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他为西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因此得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重用。汉武帝即位后,卫绾很快就被罢免了丞相之职。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不用老成持重的卫绾呢?其原因有两点。1、治理思想不同卫绾的治理思想与汉武帝执政时期的治理思想是不同的。汉武帝即位后,其实朝中大

  • 西汉卫绾:从一介车夫爬到了丞相,堪称大智若愚!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卫绾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一共用了13位丞相,按使用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这13位宰相中,大多不得善终。比如窦婴、刘屈氂、公孙贺、李蔡、庄青翟,赵周等人。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卫绾,从一介车夫爬到了丞相,还获得了善终的结局,这堪

  • 堪媲美岳飞“莫须有”的三大罪名:窦婴毁于腹诽,于谦亡于意欲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窦婴

    民族英雄岳飞因为一心抗金,而被南宋皇帝赵构和宰相秦桧构陷罪名入狱处死,同为将军的韩世忠不服,就去找秦桧问:岳飞何罪之有?秦桧回答:其事体莫须有!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然后岳飞就因此

  • 窦婴全力支持汉武帝,为何在拿出密旨后被处死?帝王就是如此无情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窦婴

    窦婴获罪入狱,得知好友灌夫被定罪灭族,这才幡然醒悟,自己的处境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他突然意识到,这一次入狱,或许汉武帝刘彻不会再支持自己。窦婴在身陷囹圄之时,深知处境危险,便打算拿出自己最后的“王牌”,打算自救。汉景帝驾崩以前,曾有密诏交给窦婴,其中的旨意内容为“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这道圣旨

  • 洪水久久不能治理,汉武帝找窦婴问出真相,天灾背后竟是人祸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窦婴

    汉武帝时期,天降大水,将近十六个郡发起了洪水,良田被淹,百姓们苦不堪言,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当时在位的汉武帝不知所措,再加上当时匈奴还在不停地袭击代邑和陇西地区,窦婴接受重任,负责起了治水的大任。虽然形势严峻,窦婴也是临危受命,但是窦婴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立刻行动起来,来到田间巷头查看,窦婴发现,黄

  • 西汉三朝名臣窦婴,为何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窦婴

    01众所周知,汉武帝的丞相不好当。尤其到了武帝晚年时,丞相如同走马灯一般轮番上台,却又接连一个个人头落地,血溅长安。有因“侵卖园陵道土需地”这种小事而自杀的李蔡;有陷害张汤,事泄横死的庄青翟;有遭巫蛊之祸牵连,身首异处的公孙贺;有图谋立昌邑王为帝,被腰斩弃市的刘屈髦……而在汉武帝初即位时,有一位外戚

  • 窦婴虽为外戚却和窦太后有矛盾甚至检举窦家违法之事,最终被斩首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窦婴

    夫家乍贵,窦氏很是慌张,昨日还是温言润语的代王,今日却被要求摆出威严少说话,因为他成为了皇帝。虽然身为代王的时候,刘恒一家也很富贵,但在山西的封地里,生活总是无拘无束的,不爱折腾的诸侯王向来命好,偶尔亲自松土种田可能还会受到皇帝的称赞。窦氏阴差阳错来到山西后,就被这样与世无争的刘恒百般宠爱,人生虽不

  • 西汉窦婴之死:历史上最腹黑的大臣,死于政治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阡陌君标签:窦婴

    西汉时期,人才辈出,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霍去病、卫青这样的人才。正是这两人的出现,让西汉对匈奴的态度进行了改变。从西汉建立初期,就和匈奴开战,只不过一直实施和亲策略,但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匈奴进行主动出击。由此改变了汉武帝时期和匈奴的关系。汉武帝时期,窦婴也是其中的人才之一

  • 如果窦婴没拿出汉景帝的遗诏,汉武帝会不会杀窦婴?结局不会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窦婴

    无论是否有遗诏,窦婴必须死,只不过想杀他的并非汉武帝罢了。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太后是汉文帝的皇后,历经汉景帝、汉武帝两朝皆被尊为太后,在朝中有很大的发言权。虽然窦婴靠着窦太后的关系步入仕途,然而他确实外戚中的一股清流。他为人正直、忠于汉室,是汉景帝时期非常重要的大臣,巅峰时期官至丞相,受封为魏其侯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窦婴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窦婴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着很多的名臣良相,都是大汉走向巅峰的功臣,然而武帝一朝的功臣没有几个是有好下场的,窦婴就是其中的一个悲剧角色。窦婴是武帝初年的丞相,他是窦太后的亲戚,但是却是武帝的忠臣,推崇儒家学说,非常支持武帝的改革,但是这个权倾一时的当朝丞相却落得了一个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