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居易写诗安慰被贬的元稹,元稹写诗安慰被贬的白居易,高下立现

白居易写诗安慰被贬的元稹,元稹写诗安慰被贬的白居易,高下立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潇湘历史坊 访问量:2101 更新时间:2024/1/20 23:24:47

人相轻,古来有之;文人相交,大唐文坛莫过于元白者。白居易元稹皆是大唐文笔妙手,他们的友谊不仅千年来为人称道,而且还很容易引起世人误会,似乎超越了兄弟之情的惺惺相惜,反而镀上了一层类似儿女情长的深情厚谊。

他们一起赏读风花雪月,一起流连烟花巷里,一起抨击过先辈同行,一起打压过出头新人,堪称形影不离,也就只有被贬可以拆散他们了。元白志气相投,都属于“孤且直”的性格,看不惯小人得道,便直言上疏论时议政,因此都被贬得很惨。

元年,元稹因上疏得罪权贵,由左拾遗被贬为河南县,由此踏上了颠沛流离的仕途之路。白居易得到消息后悲不自已,惋惜知己的不公遭遇,同时马上写下一首诗寄去安慰元稹。

《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白居易开篇就捍卫了自己与元稹深厚的友谊,七年的长安岁月,“所得惟元君”,只有元稹是他的真朋友。接着白居易开始吐槽长安朝政的乌烟瘴气,同时又借这份黑暗歌颂了元稹的高风亮节。“有节秋竹竿”,是本诗的主旨,这是白居易对元稹刚正不阿处世态度的赞美,又是元白二人一生坚持的做人原则。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骑马赏花,煮雪烧酒,春日高睡,秋夜看月,元白果然浪漫至极!最后白居易点出了他为如此敬重元稹,那便是:“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唯有彼此交心,唯有心思契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这首诗流传度不广,但的确是咏叹友情的唐诗之中难得的佳作。好兄弟不仅要相互安慰,还要互相倒霉,这一次轮到白居易被贬。白居易因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而此时身在千里之外的通州司马元稹得到消息,顿时泪如雨下,立刻写下一首诗,寄去安慰老白。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是一首十分凄怆的千古名作。元稹身处异乡本就孤苦,外加身患重疾,更添悲意,心情糟糕到了极点。而恰恰此时,知己的不幸又传到耳朵里,他再也抵抗不住这世间万般的愁苦。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境不佳的元稹看什么都是灰色的,眼前的灯残了,夜晚的黑浓了,风吹出了阴暗,窗添上了寒意,心中的痛更深了。以哀景衬哀情,交融得严丝合缝,连一丝积极的气息都没有透出,简直妙合无垠,悲伤到了极点。

“垂死病中惊坐起”是整首诗的神来之笔,它既写了悲的“情”,又描绘了的悲的“状”。“惊”字写出了元稹的惊愕与巨大的悲痛,但“坐起”二字才真正赋予了“惊”灵魂:假如元稹只是“垂死病中惊”,合情合理但无惊艳;而“坐起”却更加凸显了“惊”的程度,因为他生病如此严重,几乎垂死,却被惊得坐了起来,足见这份“惊”究竟有多重。

最后,元稹又突然来了一句“暗风吹雨入寒窗”,再次写景而抛弃了情语,这便一下子将“惊”的内容隐去了,到底是悲愤还是惋惜还是其他的情感,都无从得知,唯有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妙绝之处。

综合两首诗来看,虽然都属于友情题材中的精品,但显然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更加经典一些,但不可置疑,二人的感情却远不是一首两首诗能说得清楚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若有如元白般深厚,那便更加坦然。

标签: 元稹

更多文章

  • 白居易和元稹交情深厚,白居易在一篇奏章中,痛骂元稹是大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元稹

    诗歌之中,有一种是应和之作,就是两人或者多人就同一题材,互相作诗相赠。唐诗的应和唱酬作品中,白居易与元稹的最多。这是因为白居易和元稹在年轻时相遇,一同参加科举考试,一同进士及第,又是一同在朝为官,在文学主张、生活情趣以及政治态度上长期保持一致,一以贯之数十年。哪怕是聚少离多,分别贬谪在各地为官,他们

  • 诗人元稹悲叹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何又高歌由来不羡瓦松高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元稹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安享晚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坎坷,有些人只看见你雍容的气度,华丽的外表,不凡的谈吐,却不知道你内心曾经承受过别人无法理解的苦楚,又独自咽下多少不为人知的眼泪。人生的旅程,就像季节的更迭,潇风柔雨,花开花谢,勇敢地面对着;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无奈地经历着。爱一个人也许只是一刹那的感觉,

  • 元稹催人泪下的一首诗,短短28字,让人看一遍哭一遍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元稹

    前言在大唐盛世,诗歌文化的繁荣已经达到历史顶峰。在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中留下了无数精彩的诗篇和背后令人感慨的故事,有李白酒后写的两篇《清平乐》,有杜甫万景凄凉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有元稹为白居易遭贬谪写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而元稹与白居易的友情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好友相逢大唐盛世在“李

  • 人不可貌相,诗中坚贞不渝的元稹,实际是情场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元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诗歌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因为诗歌最含蓄最抒情最精练。诗歌文化,要以唐代为盛。唐代是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大家都会写诗作乐,所以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时代。在诗歌文化当中,悼亡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的悼亡诗都是悼念丈夫的,自从潘安以后就开始悼念亡妻了。小编不知道大家对元稹

  • 元稹的民生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元稹

    公元779年的春天,元稹出生于洛阳城南。追溯元稹的家世,在历史上也曾赫赫有名。元稹的父亲元宽,母亲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拓跋什翼犍的十四世孙。拓跋什翼犍,鲜卑族人,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烈帝拓跋翳槐的弟弟,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由此看见,元稹是鲜卑人的后裔,身上流淌着的是奔放不羁、张扬热烈

  • 她是唐时的一代名伶,全能型的女艺人,曾经还得元稹作诗一首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元稹

    唐朝时期有很多的女性因为文采出众而被后世所熟知,其中属四大才女最为出名,她们就是李冶、薛涛、鱼幼薇和刘采春了,而其中的刘采春不仅会作诗,还会唱歌写曲,是一位全能型的才女。她是江苏人,但是在历史上对她的出生地区还是有一些歧义的,认为她应该是浙江人才对。因为自己的家庭十分贫寒,所以她立志要在诗赋上面有一

  • 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唐玄宗撤离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哥舒翰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受到安禄山所率领的部队不断推进的影响,中国唐朝皇帝唐玄宗立刻撤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安史之乱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战役,就是潼关之战。在安禄山军事实力占优,军队锐气最强盛的时候,10多万唐军却

  • 安禄山为何能横扫大唐?你看手握20万雄兵的哥舒翰,是怎么被俘的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哥舒翰

    一、安禄山为何敢起兵?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过是否考虑过,李隆基时期是大唐的巅峰一刻,国力之雄厚无出其右,为何却被安禄山这一撞,直接就半身不遂了呢?原因虽很复杂,但其实通过剖析手握20万雄兵的大唐名将哥舒翰之败,就能明白,为啥安禄山能横扫大唐了。不过这一切,都要从范阳这个地名说起了。因

  • 被哥舒翰诬陷致死的安思顺,若其当年愿与堂弟安禄山一起反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哥舒翰

    755年深受唐玄宗赏识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反唐叛乱时,他的无血缘堂兄安思顺此时正在担任朔方节度使(安禄山母亲在安禄山小时候,再嫁给了安思顺的伯父安延偃)。作为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并未参与安禄山的叛乱活动,不仅不参与他还很早上书向朝廷指出要防范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个忠臣,安思顺不仅在安禄山叛乱后,不仅

  • 唐玄宗皇位不稳且对哥舒翰有所怀疑才不断催促其出兵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哥舒翰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之后,玄宗召见哥舒翰,希望其能出山。哥舒翰不傻,他知道出山就意味着出征。这平叛的仗,打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打不好,自己可能会人头落地。就如同封常清、高仙芝那样。当时的唐玄宗被叛乱搞得是焦头烂额。为了尽快平叛,他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