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诗人元稹悲叹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何又高歌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人元稹悲叹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何又高歌由来不羡瓦松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裳小历史 访问量:4030 更新时间:2024/2/15 0:19:17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安享晚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坎坷,有些人只看见你雍容的气度,华丽的外表,不凡的谈吐,却不知道你内心曾经承受过别人无法理解的苦楚,又独自咽下多少不为人知的眼泪。

人生的旅程,就像季节的更迭,潇风柔雨,花开花谢,勇敢地面对着;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无奈地经历着。爱一个人也许只是一刹那的感觉,而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曾经的美好是那么弥足珍贵。

中唐诗人元稹就同时体会到了超越自己和追求爱情这人生两大难题,有人情场失意,却事业顺利;有人前途渺茫,却爱情美满。这些人都应该算是幸运儿,而元稹却曾一度受到双重的打击,人生也滑落到了最低谷。

元稹八岁时就失去了父亲,长兄拒绝扶养后母和这个不懂事的弟弟,于是倔强的元母就带着小元稹回到了老家,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日子过得辛苦和寒酸,小元稹却非热爱学习,母子的生活也过得恬静和安稳。

少年时的元稹在其《菊花》诗中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那时的元稹应该眉清目秀,那时的少年应该才高八斗,那时的才俊觉得海阔天空。

果然,元稹不出所料,为了尽快地脱离困境,帮助母亲解决生计问题,十几岁的元稹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与白居易同科录取,两人也成了莫逆之交。不仅如此,出身贫寒的他还高攀了富家小姐韦丛为妻,从此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元稹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感激和幸福,有诗为证: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这样会疼丈夫的妻子,是元稹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觉得很短,元稹虽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却也得罪了很多人,遭受围攻,被人排挤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母亲也离他而去,元稹的痛苦只有妻子理解。

可是不久妻子也撒手人寰,正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元稹悲怆地只能用诗表达自己的哀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几次遭到贬谪,也几次被流放,好友白居易多次上书为他抱不平,可是之后自己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和白居易虽然远隔千里之遥,却剪不断他们之间的情义。他们不断地书信往来,也相互写诗赠送给对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诗中饱含两人各种酸甜苦辣,一时洛阳纸贵,引得无数人争相传抄。

元稹是悲催的,与妻子结婚七年就分割两世,虽然曾经官至丞相,却屡遭陷害,甚至曾经被宦官打得头破血流。然而元稹也是幸福的,他曾经有一位好妻子,有一位肝胆相照的知心好友。

人生有此二者,夫复求?所以元稹虽然悲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他同时也很开怀: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是的,元稹还有什么没有经历过,又还需要羡慕和嫉妒什么?

生命就该像一朵雪里傲放的红梅,就该像风中巍然屹立的松柏,顺境中开出一朵明媚的鲜花,逆境中涅槃成一滴晶莹的露珠。虽然无法改变生活的轨迹,却可以改变生活的态度。元稹做到了,他悠悠地说: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此原归。

标签: 元稹

更多文章

  • 元稹催人泪下的一首诗,短短28字,让人看一遍哭一遍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元稹

    前言在大唐盛世,诗歌文化的繁荣已经达到历史顶峰。在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中留下了无数精彩的诗篇和背后令人感慨的故事,有李白酒后写的两篇《清平乐》,有杜甫万景凄凉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有元稹为白居易遭贬谪写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而元稹与白居易的友情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好友相逢大唐盛世在“李

  • 人不可貌相,诗中坚贞不渝的元稹,实际是情场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元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诗歌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因为诗歌最含蓄最抒情最精练。诗歌文化,要以唐代为盛。唐代是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大家都会写诗作乐,所以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时代。在诗歌文化当中,悼亡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的悼亡诗都是悼念丈夫的,自从潘安以后就开始悼念亡妻了。小编不知道大家对元稹

  • 元稹的民生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元稹

    公元779年的春天,元稹出生于洛阳城南。追溯元稹的家世,在历史上也曾赫赫有名。元稹的父亲元宽,母亲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拓跋什翼犍的十四世孙。拓跋什翼犍,鲜卑族人,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烈帝拓跋翳槐的弟弟,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由此看见,元稹是鲜卑人的后裔,身上流淌着的是奔放不羁、张扬热烈

  • 她是唐时的一代名伶,全能型的女艺人,曾经还得元稹作诗一首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元稹

    唐朝时期有很多的女性因为文采出众而被后世所熟知,其中属四大才女最为出名,她们就是李冶、薛涛、鱼幼薇和刘采春了,而其中的刘采春不仅会作诗,还会唱歌写曲,是一位全能型的才女。她是江苏人,但是在历史上对她的出生地区还是有一些歧义的,认为她应该是浙江人才对。因为自己的家庭十分贫寒,所以她立志要在诗赋上面有一

  • 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唐玄宗撤离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哥舒翰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受到安禄山所率领的部队不断推进的影响,中国唐朝皇帝唐玄宗立刻撤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安史之乱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战役,就是潼关之战。在安禄山军事实力占优,军队锐气最强盛的时候,10多万唐军却

  • 安禄山为何能横扫大唐?你看手握20万雄兵的哥舒翰,是怎么被俘的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哥舒翰

    一、安禄山为何敢起兵?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过是否考虑过,李隆基时期是大唐的巅峰一刻,国力之雄厚无出其右,为何却被安禄山这一撞,直接就半身不遂了呢?原因虽很复杂,但其实通过剖析手握20万雄兵的大唐名将哥舒翰之败,就能明白,为啥安禄山能横扫大唐了。不过这一切,都要从范阳这个地名说起了。因

  • 被哥舒翰诬陷致死的安思顺,若其当年愿与堂弟安禄山一起反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哥舒翰

    755年深受唐玄宗赏识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反唐叛乱时,他的无血缘堂兄安思顺此时正在担任朔方节度使(安禄山母亲在安禄山小时候,再嫁给了安思顺的伯父安延偃)。作为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并未参与安禄山的叛乱活动,不仅不参与他还很早上书向朝廷指出要防范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个忠臣,安思顺不仅在安禄山叛乱后,不仅

  • 唐玄宗皇位不稳且对哥舒翰有所怀疑才不断催促其出兵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哥舒翰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之后,玄宗召见哥舒翰,希望其能出山。哥舒翰不傻,他知道出山就意味着出征。这平叛的仗,打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打不好,自己可能会人头落地。就如同封常清、高仙芝那样。当时的唐玄宗被叛乱搞得是焦头烂额。为了尽快平叛,他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 唐朝名将哥舒翰,为什么却在潼关兵败后投降叛军、晚节不保?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哥舒翰

    在大唐历史上,安史之乱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声威赫赫,所有人都不敢和唐朝军队做对。 即便有一些边患馆也能够很快地被处理掉。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大唐瞬间没有了曾经盛世王朝的威势。安史之乱当中,有一些名将借此成就了千古功业,有一些人谁因为贪生怕死而晚节不

  • 大唐一代名将哥舒翰曾勇夺石堡城,却为何二十万人守不住潼关?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哥舒翰

    文:李广唐玄宗初期,西方吐蕃王朝强大起来,并逐步蚕食唐朝疆域,先是攻取青海湖,又派重兵占据湖区战略要地石堡城,凭此据险而守,虎视上国。石堡城位于赤岭以东三十里,即今日月山,牢牢扼守着青海湖与兰州要道,城周围三面为高达数千尺悬崖,仅有一条山路盘旋而上,向东出兵可直取唐朝甘肃河西走廊,吐蕃人自豪的称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