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人不可貌相,诗中坚贞不渝的元稹,实际是情场高手

人不可貌相,诗中坚贞不渝的元稹,实际是情场高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丰碑 访问量:2390 更新时间:2024/1/25 0:45:39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诗歌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因为诗歌最含蓄最抒情最精练。诗歌文化,要以唐代为盛。唐代是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大家都会写诗作乐,所以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时代。

在诗歌文化当中,悼亡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的悼亡诗都是悼念丈夫的,自从潘安以后就开始悼念亡妻了。小编不知道大家对元稹的关注度有多少,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悼亡诗,是他写给他死去的妻子韦从的。

自从见过了苍茫的大海之后,再也无法喜欢上别的水,自从见过了巫山之后,便不会再喜欢上别的山,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悼念之情,而是把妻子比作巫山和云,自从你这么美丽的人,以后我再也无法喜欢上其他的人。

那么元稹是否真的像自己诗中所说的那么痴情呢?答案显然不是的。因为就在他写出这首名噪一时的悼亡诗之后的同一年,他就喜欢上了著名的女诗人,他对薛涛一见钟情,并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薛涛还做了很多首诗回顾自己当时与元稹之间亲密感情。

元稹一生身边有无数个女人,在他最年少的时候,他第一个喜欢上的女孩子就是自己的远方表妹崔莺莺。崔莺莺长得美丽动人,含蓄内敛,元稹写情诗送给崔莺莺,诗中饱满情义,他们俩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崔莺莺因当时家庭很富有,但是并不算得上是权贵之家,而元稹又是一个特别有野心的人,他跟崔的感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分开了。但是他始乱终弃,崔莺莺就算了,他还写了一首名噪一时的《莺莺传》来诋毁崔莺莺,说她是尤物不自持什么乱七八糟的,后代的人还根据《莺莺传》改编了《西厢记》。

元稹出生名门,他有极强的政治野心,但是他当时家道中落,家庭贫穷,在他和崔莺莺在一起的时候,他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她想通过政治联姻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而韦从的父亲恰好是太子的老师,地位可以算是很高大了,他很看好元稹,认为元稹将来必定有出息,就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这场婚姻完全是一场政治联姻,但是幸运的是韦从是一个不仅美丽,而且贤良淑德的女人,她和元稹一起度过了七年的恩爱时光,最终还来不及享福因病去世。她和元稹在一起过的十分凄凉,元稹在写作的时候家里穷到没有衣服穿,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元稹冷的瑟瑟发抖,韦从看到以后就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给他披上。有一次元稹想喝酒家里没有钱买酒了,韦从就出去了,当她回来的时候就拎着几坛好酒,问他哪里来的钱,她羞涩地说我把自己头上的簪子给当了。

如此深的情谊也难怪在她去世以后,元稹写出了当时的这首诗,但是她后来之后,他就对女诗人当时是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人薛涛一见钟情,然后在他抛弃了她以后。薛涛因为受到了感情创伤选择了出家,四大才女之一得薛涛就这么毁于他手。

而在她之后他还纳了一个妾,娶了一个妻,他后来还勾搭上了著名歌手,同样是四大才女之一的刘采春,同样是始乱终弃,而两人分手以后还见过一次面,据说刘采春那次见面分开以后就跳河自尽了。真是让人感到可惜,元稹抛弃了这么多这么美好的女孩子,给她们造成了那么多的感情创伤,不知道他的心中是否存在愧疚,也许是有的吧,但是写诗的好处就是他可以在诗中寻找自己,安慰自己,从而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

元稹一生风流倜傥,光是记录在册的女人就有这么多,更何况那些没有名字的呢,不知道元稹喜欢这么多女人,有没有哪一个是最喜欢的呢。所以说女人在选择自己的夫婿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正如元稹的诗多情而饱满痴情一样而他的人却大相径庭一样,这个世界有太多迷惑,而人心隔肚皮大家都不知道表面上的这个人是否是他心中真正的模样,这正考验了大家的察言观色,明察秋毫的能力。

所以大家看人一定要仔细观察其内在品质,有才华的不一定就是好人,长相俊美的也不一定是好人。

标签: 元稹

更多文章

  • 元稹的民生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元稹

    公元779年的春天,元稹出生于洛阳城南。追溯元稹的家世,在历史上也曾赫赫有名。元稹的父亲元宽,母亲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拓跋什翼犍的十四世孙。拓跋什翼犍,鲜卑族人,平文帝拓跋郁律次子,烈帝拓跋翳槐的弟弟,十六国时期代国君主。由此看见,元稹是鲜卑人的后裔,身上流淌着的是奔放不羁、张扬热烈

  • 她是唐时的一代名伶,全能型的女艺人,曾经还得元稹作诗一首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元稹

    唐朝时期有很多的女性因为文采出众而被后世所熟知,其中属四大才女最为出名,她们就是李冶、薛涛、鱼幼薇和刘采春了,而其中的刘采春不仅会作诗,还会唱歌写曲,是一位全能型的才女。她是江苏人,但是在历史上对她的出生地区还是有一些歧义的,认为她应该是浙江人才对。因为自己的家庭十分贫寒,所以她立志要在诗赋上面有一

  • 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唐玄宗撤离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哥舒翰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受到安禄山所率领的部队不断推进的影响,中国唐朝皇帝唐玄宗立刻撤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安史之乱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战役,就是潼关之战。在安禄山军事实力占优,军队锐气最强盛的时候,10多万唐军却

  • 安禄山为何能横扫大唐?你看手握20万雄兵的哥舒翰,是怎么被俘的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哥舒翰

    一、安禄山为何敢起兵?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过是否考虑过,李隆基时期是大唐的巅峰一刻,国力之雄厚无出其右,为何却被安禄山这一撞,直接就半身不遂了呢?原因虽很复杂,但其实通过剖析手握20万雄兵的大唐名将哥舒翰之败,就能明白,为啥安禄山能横扫大唐了。不过这一切,都要从范阳这个地名说起了。因

  • 被哥舒翰诬陷致死的安思顺,若其当年愿与堂弟安禄山一起反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哥舒翰

    755年深受唐玄宗赏识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反唐叛乱时,他的无血缘堂兄安思顺此时正在担任朔方节度使(安禄山母亲在安禄山小时候,再嫁给了安思顺的伯父安延偃)。作为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并未参与安禄山的叛乱活动,不仅不参与他还很早上书向朝廷指出要防范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个忠臣,安思顺不仅在安禄山叛乱后,不仅

  • 唐玄宗皇位不稳且对哥舒翰有所怀疑才不断催促其出兵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哥舒翰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之后,玄宗召见哥舒翰,希望其能出山。哥舒翰不傻,他知道出山就意味着出征。这平叛的仗,打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打不好,自己可能会人头落地。就如同封常清、高仙芝那样。当时的唐玄宗被叛乱搞得是焦头烂额。为了尽快平叛,他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 唐朝名将哥舒翰,为什么却在潼关兵败后投降叛军、晚节不保?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哥舒翰

    在大唐历史上,安史之乱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声威赫赫,所有人都不敢和唐朝军队做对。 即便有一些边患馆也能够很快地被处理掉。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大唐瞬间没有了曾经盛世王朝的威势。安史之乱当中,有一些名将借此成就了千古功业,有一些人谁因为贪生怕死而晚节不

  • 大唐一代名将哥舒翰曾勇夺石堡城,却为何二十万人守不住潼关?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哥舒翰

    文:李广唐玄宗初期,西方吐蕃王朝强大起来,并逐步蚕食唐朝疆域,先是攻取青海湖,又派重兵占据湖区战略要地石堡城,凭此据险而守,虎视上国。石堡城位于赤岭以东三十里,即今日月山,牢牢扼守着青海湖与兰州要道,城周围三面为高达数千尺悬崖,仅有一条山路盘旋而上,向东出兵可直取唐朝甘肃河西走廊,吐蕃人自豪的称其为

  • 安史之乱,唐朝最大的败笔,若哥舒翰坚守潼关,平叛根本不用八年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是一员大器晚成的猛将,四十岁才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此后,吐蕃战场就成了哥舒翰的功名地,哥舒翰的官位也因此节节高升,最后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再进封西平郡王,随后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到此,哥舒翰的功名可谓震铄当朝。因此,西鄙人单独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

  • 盛唐名将哥舒翰之死:君臣猜忌,导致悲剧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甚至在唐朝,还有一首《哥舒歌》,专门用来讴歌哥舒翰的才干和能力。不过,哥舒翰算是一个晚节不保的将领: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哥舒翰被叛军俘虏,最终被安禄山之子杀害。而哥舒翰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唐朝君臣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的。1、险些夭折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