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唐玄宗撤离长安

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唐玄宗撤离长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申伟 访问量:4688 更新时间:2024/1/23 20:29:56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受到安禄山所率领的部队不断推进的影响,中国唐朝皇帝唐玄宗立刻撤离当时的首都长安。

安史之乱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战役,就是潼关之战。

在安禄山军事实力占优,军队锐气最强盛的时候,10多万唐军却贸然离开潼关进行战略决战,结果一败涂地。

潼关之战的失败,导致唐军固守陕西也难以做到,唐玄宗只能匆匆逃往四川。

奇怪的是,各地勤王的唐军纷纷赶到,这些军队都颇有战斗力,数量众多,形势一片大好。

潼关的唐军似乎应该通过坚守关卡消耗敌人实力,接着联合援军一举将其击溃。

那么,为什么唐军却糊里糊涂的随便决战呢?

这是各方面矛盾积累下来的复杂结果,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

我们一点点来看:

第一, 唐玄宗对于军事上的干涉。

解放军名将徐向前曾经说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从古至今用了多少鲜血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一条至理名言。

谁都知道,军事作战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很多将军比如刘备曹操打了一辈子的仗,到晚年还会因为一点失误,导致满盘皆输,晚节不保。

如果刘备、曹操这种在前线作战几十年的君主,尚且不能有效把握战场的全局,其他君主就更不可能做到。

除了军事作战需要专业军人指挥以外,还有个战机问题。

很多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决战,双方可能备战、行军、小规模作战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然后胜负的关键时刻,可能仅仅发生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

比如著名的野狐岭战役,是金国和蒙古的战略决战。

金国倾全力抽调了40多万大军,蒙古人也集中了10多万人,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仅仅是中路决战的几小时。金国主力比较分散,被蒙古人各个击破。首先是中路完颜承裕率领的主力被蒙古击溃,导致全军失去控制,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随后战争又持续了几天,只是蒙古人在扫尾罢了。此战金国损失20多万主力部队,除了几万人以外的其他军队溃散。金国无法弥补这么大的损失,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古代的通讯不发达,根本就不可能让远在后方的君王进行指挥,这会严重贻误战机。

那么,问题来了。

唐玄宗并没有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起家只是靠宫廷政变而已。

显然,唐玄宗同李世民、刘备之流的马背上皇帝,是完全不同的。

唐玄宗不懂军事,就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可惜唐玄宗好大喜功、自视又高,每每在关键时候干涉军事,直接反对坚守潼关的战略。

退守潼关的战略,并不是哥舒翰一个人的主意,也得到了大将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支持。

这些人都是职业将领,如高仙芝可以说身经百战,哥舒翰也是多次同吐蕃军队决战的老将。

其他名将诸如郭子仪李光弼,也支持这个坚守的主张:“贼人知道哥舒翰老了而且病很重,而且我们的军队训练不足以应战。贼人派精锐往南占领宛、洛,而其余的人守幽州。我直捣敌人老巢,抓住他们的族人威胁它们投降,就可以得到安禄山的脑袋。倘若潼关的大军出战打败,京城安全出现问题,那天下就完了。”

安禄山拥有10多万兵马,似乎实力较强,其实内部隐患非常多。一来他们是叛军,名不正言不顺,麾下官兵都有二心,不愿意同安禄山绑在一起。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杀死安禄山再次归顺唐朝;二来安禄山纵容胡兵在占领区烧杀奸淫无所不为,引起老百姓的极度痛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三来这些胡人将领生性凶恶残忍,眼中只有利益,时刻都在争权夺利。后来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人所杀,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旦战局不顺利,叛军内讧几乎是肯定会出现的,甚至直接从内部瓦解。

哥舒翰等人才认为,只要坚守住潼关牵制安禄山主力,同时让安禄山占领区的唐军不断袭击,最终通过持久战获胜:延至次年正月,叛军前阻潼关,后绝范阳,军食不继,军心不稳。河北诸郡中归附叛军的“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处境困难,进退维谷。于是安禄山迫不及待地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商议转入退却,回守范阳。

安禄山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命令一线的崔乾祐不惜代价速战速决。

崔乾祐反复诱敌示弱,哥舒翰却不上当。

本来一帆风顺,唐玄宗却突然强迫哥舒翰出兵作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第二,将相不和。

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兵,大部分原因是杨国忠的鼓动。

李林甫虽奸邪,毕竟还是有些能力的,安禄山对其也有三分畏惧,不敢随便造反。

杨国忠则是个政治流氓,只是靠杨贵妃的裙带关系上位,并没有什么真实才干。

他的各种弱智和报私仇行为,将犹豫不定的安禄山直接逼反。

而杨国忠的仇人有很多,哥舒翰同他也有尖锐的矛盾。

此次开战以后,哥舒翰为了消灭政敌,派人伪造信件污蔑杨国忠手下安思顺通敌,导致后者被处决。

安思顺被杀后,杨国忠极为惊恐。有小人对杨国忠说:“天下兵马尽在哥舒翰之手,如果他率兵西进,那您岂不危险?就算是皇帝也未必敢得罪他,很有可能用你的人头来安抚哥舒翰。”杨国忠耳根子软,立即感到极大的恐惧。于是,他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哥舒翰的坏话,试图将他搞掉。

唐玄宗对杨国忠很信任,开始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就强迫他出兵作战,最终惨败。

哥舒翰是统兵大将,掌握着唐军在关内的主要军事力量,无可取代。

而杨国忠是朝廷丞相,是朝中权臣,双方却能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敌人大兵压境的时候,将相不和,甚至要弄死对方,打仗不败才有鬼。

第三,节度使制度的反弹。

早在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时,大量官员就认为,不能将边防卫戍部队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给安禄山一个人。

唐军是府兵制度,最强悍的部队都在边境卫戍。

国内的军队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高,主要用于镇压老百姓叛乱。而安禄山掌握的就是边防部队,哥舒翰、高仙芝的军队战斗力大大不如敌人,只能退守潼关。

当时军事技术比较落后,防御一方即便官兵战斗力弱,也会有很大优势。

哥舒翰的部队是不能随便用于进攻的,毕竟实力比安禄山的部队差远了。

可以这么说,安禄山手中就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一个人完全掌握等于鼓励他叛乱。

唐玄宗不听别人劝告,选择无原则的信任安禄山。

被现实打脸后,唐玄宗转而对所有节度使高度怀疑,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潼关战役之前,高仙芝、封常清兵败洛阳,被迫率部退守潼关,试图进行持久战。

这本来是正常的战略,唐玄宗却怀疑这两人同安禄山一样,拥兵自重。

在索贿失败的监军宦官边令诚诬告下,唐玄宗竟然犯了兵家大忌,也就是阵前杀死大将、阵前更换大将。

两人被杀后导致唐军士气受到重挫,又没有其他将领可以接收,只能委任中风偏瘫的哥舒翰代理。

哥舒翰病情严重,又对这些军队不熟悉,导致出现严重后果。

第四,高估己方实力,对叛军认识不足。

唐玄宗之所以让哥舒翰主动进攻,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安禄山和叛军放在眼里。

即便北方领土大面积沦陷,唐玄宗竟然还是认为安禄山不足为患。

甚至洛阳被占领后,叛军距离长安已经近在咫尺。

唐玄宗看到很多报喜不报忧的战报,误判唐军还掌握着全局,最多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消灭叛军。

这就是唐朝政治腐败的根本性问题。唐玄宗养尊处优久了,身边又是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比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已经看不到国家、军队的真实情况了。

他做梦也想不到,哥舒翰10多万大军从潼关出击,会被打得只剩下八千人的老弱残兵逃回来。如果唐玄宗知道这点,他绝对不敢让哥舒翰出兵。

说来说去,安史之乱以及哥舒翰的惨败,其实是唐朝体制问题一次矛盾大爆发,是复杂原因决定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哥舒翰

更多文章

  • 安禄山为何能横扫大唐?你看手握20万雄兵的哥舒翰,是怎么被俘的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哥舒翰

    一、安禄山为何敢起兵?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过是否考虑过,李隆基时期是大唐的巅峰一刻,国力之雄厚无出其右,为何却被安禄山这一撞,直接就半身不遂了呢?原因虽很复杂,但其实通过剖析手握20万雄兵的大唐名将哥舒翰之败,就能明白,为啥安禄山能横扫大唐了。不过这一切,都要从范阳这个地名说起了。因

  • 被哥舒翰诬陷致死的安思顺,若其当年愿与堂弟安禄山一起反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哥舒翰

    755年深受唐玄宗赏识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反唐叛乱时,他的无血缘堂兄安思顺此时正在担任朔方节度使(安禄山母亲在安禄山小时候,再嫁给了安思顺的伯父安延偃)。作为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并未参与安禄山的叛乱活动,不仅不参与他还很早上书向朝廷指出要防范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个忠臣,安思顺不仅在安禄山叛乱后,不仅

  • 唐玄宗皇位不稳且对哥舒翰有所怀疑才不断催促其出兵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哥舒翰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之后,玄宗召见哥舒翰,希望其能出山。哥舒翰不傻,他知道出山就意味着出征。这平叛的仗,打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打不好,自己可能会人头落地。就如同封常清、高仙芝那样。当时的唐玄宗被叛乱搞得是焦头烂额。为了尽快平叛,他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 唐朝名将哥舒翰,为什么却在潼关兵败后投降叛军、晚节不保?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哥舒翰

    在大唐历史上,安史之乱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声威赫赫,所有人都不敢和唐朝军队做对。 即便有一些边患馆也能够很快地被处理掉。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让大唐瞬间没有了曾经盛世王朝的威势。安史之乱当中,有一些名将借此成就了千古功业,有一些人谁因为贪生怕死而晚节不

  • 大唐一代名将哥舒翰曾勇夺石堡城,却为何二十万人守不住潼关?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哥舒翰

    文:李广唐玄宗初期,西方吐蕃王朝强大起来,并逐步蚕食唐朝疆域,先是攻取青海湖,又派重兵占据湖区战略要地石堡城,凭此据险而守,虎视上国。石堡城位于赤岭以东三十里,即今日月山,牢牢扼守着青海湖与兰州要道,城周围三面为高达数千尺悬崖,仅有一条山路盘旋而上,向东出兵可直取唐朝甘肃河西走廊,吐蕃人自豪的称其为

  • 安史之乱,唐朝最大的败笔,若哥舒翰坚守潼关,平叛根本不用八年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是一员大器晚成的猛将,四十岁才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此后,吐蕃战场就成了哥舒翰的功名地,哥舒翰的官位也因此节节高升,最后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再进封西平郡王,随后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到此,哥舒翰的功名可谓震铄当朝。因此,西鄙人单独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

  • 盛唐名将哥舒翰之死:君臣猜忌,导致悲剧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甚至在唐朝,还有一首《哥舒歌》,专门用来讴歌哥舒翰的才干和能力。不过,哥舒翰算是一个晚节不保的将领: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哥舒翰被叛军俘虏,最终被安禄山之子杀害。而哥舒翰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唐朝君臣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的。1、险些夭折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

  • 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军队正面对决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神将”之称。虽然有点夸张,但他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常胜将军在手握20万大军,又有着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惨败于安禄山叛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我认为导致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好大

  • 安史之乱的爆发:要求哥舒翰打开城门,直接“葬送”了长安城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哥舒翰

    李渊创建了唐朝,在李世民的管理下,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并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国家。可惜,在李隆基的执政时期,安史之乱爆发了,它阻碍了唐朝的发展,并导致唐朝开始走下坡路。据专家研究,安史之乱或许是古代最血腥的叛乱。一、安史之乱的爆发公元755年,长安正面临磨难,可唐玄宗李隆基却还是斩杀了封常清与高仙芝二人,

  • 唐玄宗为何要逼哥舒翰出战,致使潼关沦陷?将相暗斗,皇帝被戏耍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哥舒翰

    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唐玄宗一点都不觉得心疼,我大唐有的是猛将,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哥舒翰,他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以哥舒翰的出身和履历来说,他何止是“合适”?简直就是上天赐给唐玄宗的礼物嘛。首先,哥舒翰是胡人边将。按照当年李林甫的说法,胡人不像汉人,在朝中的关系比较单纯,除了皇帝他们别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