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甚至在唐朝,还有一首《哥舒歌》,专门用来讴歌哥舒翰的才干和能力。不过,哥舒翰算是一个晚节不保的将领: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哥舒翰被叛军俘虏,最终被安禄山之子杀害。而哥舒翰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唐朝君臣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的。
1、险些夭折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唐朝藩镇安禄山在河东起兵造反。当时朝廷中杨国忠弄权,而杨国忠和安禄山历来存在矛盾。所以安禄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起来造反。由于安禄山准备充足,加之唐玄宗对情况产生了误判,导致安禄山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很轻易攻下了洛阳。
不过,主体来说,当时的情况对唐朝来说还是占据优势的。因为当时,想要进入关中,必须攻下潼关。所以当天宝十五年,唐玄宗确定了安禄山要造反的消息以后,专门派遣名将哥舒翰守卫潼关。哥舒翰作为一代名将,加上潼关天险加持。当时的情况很快就出现了明朗迹象:一方面,各地勤王之师开始陆续筹备讨伐安禄山,另一方面,安禄山也意识到如果不能短期攻下潼关,就必然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状态。
当时安禄山大军内部士气低落:很多基层士兵认为跟着安禄山造反没啥前途。而安禄山也私下跟人抱怨:说自己不该听人鼓吹,起来干这没前途的造反。这下好,想当忠臣都没得当了。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外发生了。
2、君臣猜忌
话说当时,哥舒翰手下不少部将都对杨国忠不爽。所以有几个部将建议哥舒翰:安禄山这小子起来造反,名义上是打算铲除奸臣杨国忠。杨国忠这小子确实该死,不如咱们发动兵谏,诛杀杨国忠,断绝安禄山的口实,这样,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将领擅自杀害当朝丞相?哥舒翰虽然也想杀杨国忠,但也知道:除非出现北魏胡太后掌权时候的情况,否则将领杀丞相的,皇帝事后必然秋后算账。自己没必要为了杨国忠赔上自己。但同时,哥舒翰又纠结:这可是一个干掉杨国忠的好机会。
就在哥舒翰犹豫的时候,杨国忠居然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杨国忠建议唐玄宗:现在朝廷的精锐都在潼关,万一潼关丢了,叛军可以直接进攻长安,不如再招募一些军队,作为后备队。唐玄宗许可了杨国忠的建议,而杨国忠也派遣了亲信杜乾运来做这支军队的将领,应对哥舒翰可能发动的突袭。
哥舒翰很快得到消息,于是哥舒翰派人联系杜乾运,以商议军事的名义,诱杀杜乾运,并兼并了杜乾运掌管的军队。
从这一系列操作,不难看出当时唐朝高层君臣、将相之间互相猜忌。
3、哥舒翰的溃败
按照哥舒翰的战略计划:哥舒翰的军队死守潼关,消耗安禄山的士气,然后等各地勤王军队赶来,就可以让安禄山的军队陷入溃败。安禄山对于当时的景况也很悲观。
就在这时,杨国忠认为,如果让哥舒翰继续在潼关,自己毫无安全保障,于是杨国忠放风称:安禄山大军现在不堪一击,如果哥舒翰主动出击,必然可以消灭安禄山的叛军。而哥舒翰也担心:如果贸然出击,很可能遭遇安禄山的埋伏,到时候会很被动。但是唐玄宗依旧坚持让哥舒翰出击安禄山。
哥舒翰无奈之下,只好出兵出击安禄山。而安禄山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果然,哥舒翰的主动出击遭到了安禄山的暗算,哥舒翰被俘虏,而潼关也不攻自破。安禄山的被动局势也随之消除,紧接而来的,是唐朝朝廷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