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史之乱,唐朝最大的败笔,若哥舒翰坚守潼关,平叛根本不用八年

安史之乱,唐朝最大的败笔,若哥舒翰坚守潼关,平叛根本不用八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中言说 访问量:2006 更新时间:2024/1/20 2:08:41

哥舒翰是一员大器晚成的猛将,四十岁才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此后,吐蕃战场就成了哥舒翰的功名地,哥舒翰的官位也因此节节高升,最后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再进封西平郡王,随后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到此,哥舒翰的功名可谓震铄当朝。因此,西鄙人单独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来夸赞哥舒翰在吐蕃战场的显赫功勋。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抑或是“疾风知劲草,国难显忠臣”。正是对比哥舒翰受到大唐王朝的隆厚优待,也最终让世人撇开哥舒翰的功勋直接看清哥舒翰的本来面目。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接任高仙芝封常清防守潼关的职责,带兵阻挡安禄山叛军。最后,由于唐玄宗的频繁催战,哥舒翰无奈地奉命出关迎战。结果倒是不出哥舒翰的预料,唐军一战便被叛军击败,哥舒翰本人也被降将挟持投敌。被俘虏后,威震吐蕃的大将军哥舒翰竟然跪服在自己昔日极其鄙视的安禄山的脚下哀求饶命,并亲自为安禄山写信招降其他抵抗的唐将。对比同时代官爵远远不如哥舒翰的颜杲(gao)卿被俘后的慷慨殉节,哥舒翰这一行为无疑可以与明末的洪承畴相提并论。洪承畴对不起崇祯帝对他的器重,哥舒翰同样也对不起唐玄宗对他的重用和封赐的高官厚禄。

依照当时情况来看,假如哥舒翰能坚守潼关不出,安史之乱虽不能迅速扑灭,但是肯定不会持续八年之久。虽然安禄山在初期趁着唐军反映不及迅速推进到洛阳,但是自从封常清和高仙芝封死了潼关那一刻起,不能前进一步的安禄山就陷入了僵局。战争打的就是人力与财力,安禄山再能打也得需要根据地范阳、平卢提供兵源补充与粮秣。

恰好,此时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陷入后勤被断,老巢被抄,前进不得的窘境。大唐内地虽然四十年不受兵灾,但是经过最初的慌张,唐朝庙堂以及各地暂时投降或未降的官民经过了最初的慌张还是冷静了下来。对此,降将哥舒翰对安禄山如是说,“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袛在东平,鲁炅在南阳。”对于这句话,让时光倒退到潼关战前,大致可以看出安禄山处于如何境地。

安禄山于公元755年11月自范阳(河北涿州)起兵,短时间内就推进了1200里,兵渡黄河且攻陷了唐朝东京洛阳,兵锋直达潼关。但是却受阻于潼关,一直到公元756年六月才攻破潼关。在这短短五个月时间,叛军后方曾陷入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在安禄山攻陷洛阳,准备亲自将兵攻打潼关之时,时间是在756年一月。

不料,此时后方传来常山(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德州)太守颜真卿、济南太守李随、饶阳(衡水)太守卢全城等合力诛讨安禄山,一时间竟使安禄山前后方断绝。安禄山不得已停止进军,并从前线抽出精锐交给大将史思明发兵急攻颜杲卿。颜杲卿起兵才八天,战备还未休整完毕,史思明麾下骑兵经奔驰后即刻发动攻城,颜杲卿一面抵挡叛军精锐,一面飞马向太原告急,但是太原王承业嫉妒颜杲卿首倡发兵的功劳而拒不发兵,三天后常山城被攻陷,颜杲卿被活捉。叛军前后方通道被打通。

史思明攻灭颜杲卿后,继续发兵扫荡反抗者,攻击饶阳太守卢全城,并围攻饶阳城长达29天。唐朝闻听后立即派遣李光弼发兵自井陉关出太行山收复常山(正定),史思明闻常山又被唐军占领,立即撤军再次反扑常山。李光弼与史思明鏖战40余天,一直等到了郭子仪征发朔方(宁夏银川灵武)精锐参战,合力击败了史思明。安禄山又增派了2万主力增援史思明,却又被郭子仪和李光弼击败。史载史思明这一仗败得很惨,不仅损兵折将,连史思明也被打得仅剩一人拄着断枪光脚逃离战场。消息传来,黄河以北皆杀贼将而降。安禄山与后方的联系完全中断。

不仅如此,安禄山南下攻击江淮的军队受阻于张巡等人防守的雍丘城,攻击南阳盆地的军队受阻于鲁炅驻守的南阳(今邓县),东进山东的军队受阻于平原太守颜真卿,叛军完全局促在洛阳之地徘徊。安禄山手下将士军心开始动摇,安禄山也起了弃守洛阳返回范阳的心思。正在安禄山困愁无计,史思明苟延残喘之时,唐玄宗一声诏令,哥舒翰随即开关出战,仅仅一天便全军覆没。继而玄宗西逃,长安失守。郭子仪与李光弼也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退回太原,史思明因此走出困境重新扫荡河北,打通了叛军前后方联络。

标签: 哥舒翰

更多文章

  • 盛唐名将哥舒翰之死:君臣猜忌,导致悲剧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甚至在唐朝,还有一首《哥舒歌》,专门用来讴歌哥舒翰的才干和能力。不过,哥舒翰算是一个晚节不保的将领: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哥舒翰被叛军俘虏,最终被安禄山之子杀害。而哥舒翰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唐朝君臣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的。1、险些夭折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

  • 哥舒翰带领的陇右、河西军队正面对决为何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神将”之称。虽然有点夸张,但他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常胜将军在手握20万大军,又有着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的情况下,惨败于安禄山叛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我认为导致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好大

  • 安史之乱的爆发:要求哥舒翰打开城门,直接“葬送”了长安城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哥舒翰

    李渊创建了唐朝,在李世民的管理下,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并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国家。可惜,在李隆基的执政时期,安史之乱爆发了,它阻碍了唐朝的发展,并导致唐朝开始走下坡路。据专家研究,安史之乱或许是古代最血腥的叛乱。一、安史之乱的爆发公元755年,长安正面临磨难,可唐玄宗李隆基却还是斩杀了封常清与高仙芝二人,

  • 唐玄宗为何要逼哥舒翰出战,致使潼关沦陷?将相暗斗,皇帝被戏耍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哥舒翰

    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唐玄宗一点都不觉得心疼,我大唐有的是猛将,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哥舒翰,他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以哥舒翰的出身和履历来说,他何止是“合适”?简直就是上天赐给唐玄宗的礼物嘛。首先,哥舒翰是胡人边将。按照当年李林甫的说法,胡人不像汉人,在朝中的关系比较单纯,除了皇帝他们别无依

  • 哥舒翰名垂西北,为何兵败潼关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大器晚成建功西北哥舒翰也是唐一代名将,他出身突厥贵族家庭,父亲是突厥部落首领,母亲是胡人公主。他们家这一支在突厥内部争斗中失势就内迁到唐。或者由于家庭生活优厚哥舒翰年轻就像一个富家公子哥,整天吃喝玩乐到处胡混。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在长安遭到被人的轻视,感觉受到侮辱的哥舒翰就决心投军,要建功

  • 唐朝名将哥舒翰,李白写诗赞赏他,称白起卫青都不如哥舒翰

    历史人物编辑:缤纷历史清清讲标签:哥舒翰

    唐朝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存在,时至今日世界上一些国家仍然有唐人街。这些国家的唐人街与唐朝就有很大的关系,在唐朝时期,外交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前往唐朝进行过交流。最为人熟悉的例子就是日本,当时的日本派出很多使者前往唐朝学习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唐朝时期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唐诗和

  •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败给了安禄山,其实并不是真的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败给了当时复杂的时局,败给了君王的猜忌。准确来说,哥舒翰其实是败给了身后那群猪队友!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唐朝初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顶级大贵族,所以实际上,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制度也都是承袭前

  • 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军毫无准备,叛军却在安禄山的指挥下长驱直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一开始派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阻挡叛军,但不仅没有守住洛阳,还丢失关东重镇陕郡,被迫退守潼关。由于李隆基对外族将领的猜忌,他冤杀了主动放弃陕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改任哥舒翰为元帅,命其出关

  • 魅力中国行|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 哥舒翰纪功碑详解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约704—756年),唐代武将,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以陇右节度使之职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郝郝战功,

  • 武则天从龙床上撞见了她亲姐姐,大怒:王皇后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王皇后

    一天,武则天在李治的龙床上撞见了她的姐姐武顺,武顺的头发乱糟糟的,本来红扑扑的脸色,此时已经是一片煞白。武则天对急着离开的姐姐说:如果不是顾念姊妹之情,王皇后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武则天的生父武士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相里氏,一个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武顺,比姐姐武则天大一岁,但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