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明苏定方功劳更大,为何名声远不如薛仁贵

明明苏定方功劳更大,为何名声远不如薛仁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臧翁说史 访问量:3619 更新时间:2024/1/20 7:43:50

明明苏定方功劳更大,为何名声远不如薛仁贵

在唐朝,名将辈出,唐朝开国之初,有着李靖侯君集尉迟恭契苾何力等人,到了李治年间,有了薛仁贵、苏定方等人。不过薛仁贵和苏定方两个人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苏定方在唐朝的功劳是能够和李靖相比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名声却远不如同时期的薛仁贵,虽然薛仁贵的功劳也很大,但是和苏定方一比,就有点不起眼了。

苏定方,可以说他是被唐朝皇帝所遗忘,又被后世人无限抹黑的一位名将,首先就是在李世民时期,苏定方没有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而到了李治时期,苏定方才算是真正的崭露头角。

这时候的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如果有人说一个人六十多岁了还能干什么?那么苏定方可以告诉你:六十多岁的人照样什么都能干,比如说灭几个国家。苏定方就是这样的一位牛人。

公元六百五十七年,苏定方迎来了一生中的巅峰之战,而这场战争也足以让他和李靖并列。李治任命苏定方为远征军的元帅,带领着共计一万人的兵马杀向了西突厥,而西突厥的可汗得知苏定方只带领着一万的人马,当即就笑了起来。

在他的手上,足足有着十部联盟的十万部队,西突厥可汗相信,只要指挥自己的人马朝着唐军中发起一次冲锋,那么唐军将必败无疑。突厥可汗想象的非常美好,可是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敌人,这个敌人的名字叫做苏定方,苏定方将教给他什么叫做阵法。

在苏定方和西突厥的十万人马相遇之后,并没有十分的慌乱,而是淡定的指挥着手下的士兵门布阵,其实阵法也非常的简单,就是长矛阵。突厥可汗看到苏定方在布阵,对此不屑一顾,他命令自己手底下最精锐的骑兵向唐军冲锋,可是第一次失败了,接着第二次,失败,第三次,依旧失败。

在突厥冲锋三次皆以失败告终后,苏定方把长矛阵打开了一个缺口,自己带领着本部的精锐铁骑冲向了突厥的十万大军,后方的部队仅仅跟随。由于敌军的士气已经随着三次冲锋而衰弱,所以苏定方一阵定胜负。西突厥的十部联军被苏定方打怕,纷纷溃散。

当苏定方冒着大雪追击西突厥可汗,并最终将他生擒后,西突厥也象征着被灭了一次,李治在西突厥的地盘上弄了两个都护府。在西突厥战场上获胜的苏定方得到了李治的重赏,并且受封邢国公。

苏定方在唐朝休息了两年之后,又带领着大军平定了北部的思结部,擒获其国王献给李治。灭了思结部之后,李治再次任命将近七十岁的苏定方率军开往百济战场,这一场战争下来,百济亡。

不过随着百济的灭亡,李治好像也再次的把苏定方给遗忘了,只是调任他前往西边镇守,没多久苏定方去世。李治为此大发雷霆,斥责手下的官员们为什么不提醒他还有苏定方这个人。

相比于功劳很大却默默无闻的苏定方而言,薛仁贵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一身白衣白甲,第一次露面是在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战场上,当时正逢下雨天,电闪雷鸣,而薛仁贵一身白衣在战场上所向睥睨,无人能挡。

这一幕让李世民深深的受到了震撼,以至于在撤军的时候,李世民对薛仁贵说道:这次征讨高句丽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您。而薛仁贵也慢慢的成为了玄武门的守将。

到了李治时期,有一次发洪水,眼看就要淹了宫中的李治,护卫们都跑了,只有薛仁贵一个人登上高台,大声的向李治喊话,如果不是薛仁贵,估计李治已经成为了洪水中的一条“鱼”。这是李治自己对自己的比喻。

薛仁贵之所以名声比苏定方大,首先就是薛仁贵这个人的个人能力十分的突出,和秦琼等猛将差不多,都是那种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存在,而且薛仁贵还有一种绝活,那就是射箭技术十分的好,最出名的当属“三箭定天山”。

其次就是在薛仁贵身上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比如“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神勇收辽东”等等。说白了,薛仁贵名声很大,就是因为在薛仁贵的身上,有着很多“英雄”的特点,不像苏定方,虽然功劳大,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故事。

标签: 苏定方

更多文章

  • 不是苏定方李靖,此人才是唐朝第一大将,曾单骑退敌战功赫赫!

    历史人物编辑:望月寄伤思标签:苏定方

    在那个强盛且威震八方的年代,在唐朝这个盛世王朝,我们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在起初硝烟四起,但是,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有名大将,例如秦叔宝,尉迟恭等,还有灭三国,为大唐开疆拓土,声震八方的苏定方,虽然大唐的疆域很宽广,但是就是因为这个王朝涌现出的这一些些的杰出军事天才们

  • 吐蕃要与大唐和亲,唐太宗六难婚使,禄东赞能否完成任务?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禄东赞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下令将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的松赞干布,第二年,文成公主在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迎亲使禄东赞的陪同下前往吐蕃和亲。此事表面看起来进行的非常顺利,实际上李世民在答应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之前,是颇难为了迎亲使者一番的,而且当时想要迎娶文成公主的可不止吐蕃一国,但禄东赞硬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

  • 禄东赞:吐蕃权臣是如何养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安然谈史标签:禄东赞

    要说大唐帝国最大的对手是谁,不是高句丽,也不是东西突厥人,而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公元670年,大唐帝国疆域处于巅峰的时候,正是禄东赞的儿子论钦陵在大非川之战打败大唐名将薛仁贵,彻底打破了唐朝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吐蕃与唐朝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最后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百年争霸

  • 雄霸吐蕃50年,禄东赞家族为什么还是功败垂成?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禄东赞

    自古以来权臣这个职业都不好当,坐上这个位置的人,只能在谋朝篡位的单向车道上狂奔到死,要么车毁人亡,要么登顶成功,绝对没有回头路可走。中国历史上有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成功典型;也有像宇文护、鳌拜这样的失败案例。今天我们来说一下西藏历史上一个权臣家族的失败教训,说起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我们应该都不陌生

  • 武则天没将皇位传给侄子武承嗣,除了狄仁杰还有三个男人很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武承嗣

    武则天登基后,最高兴的就是武家的族人了,因为武则天想要让自己建立的王朝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只能是传位给姓武的,其中最高兴的就要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了,因为他是武则天的不二人选!盼星星盼月亮,武承嗣终于盼到武则天自立,心情又是激动,有是忐忑,接下来就该撺掇人来向武则天提出立太子的事情了!要立太子,最大的

  • 李光弼比郭子仪功劳还大,号称战功中兴第一,为啥结局没有他好呢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李光弼

    郭子仪太会做人,李光弼是个老实人。这就是两个人后来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时期,帮助大唐平定叛乱的将领当中,比较出众的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其中李光弼的功劳,甚至还比郭子仪要大。历史上对李光弼的赞誉,那是数不胜数的: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如光弼至性居丧,人子之情显矣;雄才出将

  •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名扬后世的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小杰野钓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而且史书上的普遍观点,无论管理才能、军事才能,李光弼都是优于郭子仪的。郭子仪混得比李光弼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活得比较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论有多伟大,在许多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寿数这种事,真心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李光弼57

  • 1200多年前的一场地道战李光弼直接让10万敌军大营神秘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留声时尚标签:李光弼

    1、墨子是地道战“祖宗”小时候看电影《地道战》,许多年过去了,主题歌仍回荡在耳边: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所谓“地道战”,就是依托地道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法。人们最熟悉的地道战,莫过于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河北一带的地道战了。在地形无险可守,中国贫穷落后

  •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为何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为何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他们两个人那是相当的出名了,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乱”之后,继续掌握兵权,统领兵马。直到后来85岁才离世,但是李光弼却在平叛后的第2年就郁闷而终,只活了57岁。为何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大人非常有政治智

  • 古人有“美人计”,而李光弼用“美马计”,收获叛军一千多匹良马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李光弼

    公元756年的一天,唐朝名将李光弼的手下兴高采烈地来报:“这美马计绝了!一下子就把叛军的一千多匹良马收为己用。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呀”!李光弼一听,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他哈哈大笑道:“看你史思明还敢不敢那么嚣张,再把良马牵出来洗澡,这次拿什么和我对战!”原来,自“安史之乱”以来,史思明凭借从塞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