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1200多年前的一场地道战李光弼直接让10万敌军大营神秘消失

1200多年前的一场地道战李光弼直接让10万敌军大营神秘消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留声时尚 访问量:2351 更新时间:2023/12/16 11:11:21

1、墨子是地道战“祖宗”

小时候看电影《地道战》,许多年过去了,主题歌仍回荡在耳边:

地道战

嘿,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

……

所谓“地道战”,就是依托地道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法。人们最熟悉的地道战,莫过于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河北一带的地道战了。

在地形无险可守,中国贫穷落后、武器简陋,甚至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要想和穷凶极恶、训练有素、武器先进的侵略者较量,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抗日军民在平原地区挖了大量地道,形成户户相同村村相连纵横交错的地道网,能打能藏,能攻能防,可进可退,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又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

实际上,地道战并非华北平原抗日军民的发明,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诞生”了,发明权应归于防御战专家墨子,并在《墨子·备穴》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到了三国时期,不少牛人在与对手的PK中都运用过地道战,比如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袁绍公孙瓒的易京之战,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曹真与朱然的江陵之战,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司马懿公孙渊的襄平之战,邓艾姜维的祁峪之战等等,地道战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尤其是唐朝为平定“安史之乱”,名将李光弼利用地道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可谓地道战的经典战例。

2、李光弼收复常山

这个经典战例,发生于著名的太原保卫战。

李光弼虽然姓李,却是地地道道的契丹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以骁勇善战出名。

走马上任后,李光弼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

常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容有失,却偏偏丢了。

常山的丢失起因于颜杲卿被害。颜杲卿本为安禄山部下,安史之乱爆发时和他儿子季明驻守常山。后来他弃暗投明,设计杀了安禄山的部将李钦凑,起兵反对安禄山,河北十七郡纷纷响应,致使安禄山的归路被切断。

颜杲卿的背叛行为,安禄山岂能容忍,立即派史思明、蔡希德各领1万人夹击常山。颜杲卿求援于太原尹王承业,王承业却说不关他的事,置之不理。

公元756年正月,常山失陷后,颜杲卿和儿子双双遇害,河北大部落入叛军之手。

颜杲(gǎo)卿(692年-756年),

与唐朝大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系堂兄弟关系

奉命收复常山郡的李光弼手上只有区区5000朔方兵。好在当地团练兵并不想与朝廷为敌,绑了他们的老大史思义来投降,得到李光弼善待。李光弼采纳史思义的建议,坚守不出,叛军到来时只用劲弩招呼,叛军死伤惨重,被迫退兵,在野外吃饭时又遭李光弼轻骑突然袭击,死伤近万,常山郡九县被收复七县。

3、“官军有神灵保佑”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命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到灵武勤王,李光弼被唐肃宗任命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任节度使,又特命他为太原留守。

李光弼带领区区5000兵马,奔赴太原上任。

太原之重要,不亚于潼关对于长安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通往灵武的必经之地,太原一丢,叛军就可以北上直扑灵武,呆在灵武的唐肃宗,就将步唐玄宗逃离长安的后尘。

安禄山也明白这点,对太原也非常重视,志在必得,特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四员大将,领兵10万围攻太原。

史思明(703年—761年)

那时的李光弼,手上的精兵已被调往朔方,剩下的尽是乌合之众,而且人数不到叛军的十分之一。稳操胜券的史思明得意地对部下说:“李光弼再会打仗,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他那点兵还不够咱们塞牙缝。我敢打赌,咱们的大军一到,太原指日可下,接着是朔方,然后是灵武,然后嘛,我看他们的皇帝老儿往哪跑!”

十倍于己的叛军泰山一般压来,平时胆儿再肥的人也无法淡定了,一些惊慌失措的部下要求李光弼赶快修城。李光弼说太原城周围有40里,现在修城怎么来得及?得另外想办法,咱们用地道战对付他们!

三名当过矿工的士兵被李光弼挑选出来,在他们的带领和指导下,将士们夜以继日挖掘地道,这些地道有的通往城郊,有的通往敌营。

李光弼的“小动作”,史思明自然不得而知,他只是对他的高挂免战牌非常不满,派了一个声音大的士兵,到太原城下叫骂:“李光弼你不是很能打吗,出来跟我们打呀!呆在城里干啥?有本事别当缩头乌龟呀!”

那个倒霉的士兵万万没有想到,他走着走着,就到了官军经过精心伪装的地道区域。官军岂容那小子放肆,冷不防从地下抓住他的脚,迅速拖入地道。然后,他的脑袋就被挂在了太原城楼上。叛军大惊失色,奔走相告:“地下有地藏菩萨,哥们儿小心哦!”

在叛军看来,官军有神灵保佑,他们人再多也不是对手。从此他们走路都看着地下,生怕突然被拖入地道。

4、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但叛军毕竟有十万之众,就算在心理上占了劣势,就算官军真有神灵保佑,也是要搏一把的。何况他们的将领不是小卒,心脏不可能脆弱到一吓就尿的地步。他们的攻城,随时都可能进行。

最重要的是,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单一的作战方式显然不够用,必须辅以其他类型的作战方式,否则,就不可能有效地打击敌人。

李光弼清醒地明白这一点,为叛军准备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有计划地使挖到敌人脚下的地道塌陷,二是敌人一旦靠近城墙,就利用抛石机发射石头猛砸。

叛军的攻击开始了。他们架云梯攻城,不料还没到城下,跑着跑着就都消失了。原来官军弄塌了叛军脚下的地道,把他们一个个“吞”了。其他叛军见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哪里还敢前赴后继,赶紧撤吧。

与此同时,城楼上的战斗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官军准备的多座大型抛石机大显神威,抛出的巨石准确地砸向叛军,遇者即死,不是被砸成肉饼就是脑浆迸裂。

除了这两招,李光弼又使出第三招,那就是缓兵之计。他秘密派人到史思明军营诈降,史思明毫不怀疑,与使者约定具体受降时间。在这期间,李光弼命令将士抢挖地道。

这一回挖的地道,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直通叛军大营。叛军大营的地下基本被挖空,官军只给他们留了一层薄薄的土,下面用木板支撑,随时可以抽调木板。

约定的受降日到了,李光弼派了一部分部队去“投降”。史思明军营的大门一开,地下早有准备的官军突然一齐行动,把支撑土层的木板抽掉,史思明的大营像被一个巨大的怪物长大嘴巴吞了一样,瞬间从地面上消失,乱作一团的士兵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窜,里应外合的官军像切瓜菜一样,斩杀敌人无数,大获全胜。

这一战,不但令叛军一个多月的围困土崩瓦解,还斩获七万多叛军首级。

史思明的大营被地道“吞灭”后不久,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史思明奉命退守范阳,留下蔡希德率领余部继续攻打太原。

第二年,蔡希德兵败逃走,“太原保卫战”以官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李光弼因功加拜司空,封郑国公。

小编:又一古人的发明专利~

标签: 李光弼

更多文章

  •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为何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为何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他们两个人那是相当的出名了,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乱”之后,继续掌握兵权,统领兵马。直到后来85岁才离世,但是李光弼却在平叛后的第2年就郁闷而终,只活了57岁。为何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大人非常有政治智

  • 古人有“美人计”,而李光弼用“美马计”,收获叛军一千多匹良马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李光弼

    公元756年的一天,唐朝名将李光弼的手下兴高采烈地来报:“这美马计绝了!一下子就把叛军的一千多匹良马收为己用。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呀”!李光弼一听,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他哈哈大笑道:“看你史思明还敢不敢那么嚣张,再把良马牵出来洗澡,这次拿什么和我对战!”原来,自“安史之乱”以来,史思明凭借从塞北带

  • 郭子仪和李光弼谁功劳大?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同是大唐的名将,据史书记载,李光弼本是契丹人,父亲是契丹族的酋长,在归顺唐朝不久后,李光弼的父亲便战死于沙场。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身为烈士后代的李光弼从军之后,便得到了大唐名将王忠嗣的器重。王忠嗣经常对别人说:“光弼必居我位。”,意思是说李光弼以后一定能坐上我的位置。而郭子仪则是

  • 李光弼河阳攻坚战,一把短刀击退百万雄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李光弼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军事将领。例如谦虚内敛的军事鼻祖孙武、以及拥有儒家风范的名将周瑜、睿智多谋的兵家奇才诸葛亮等等。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军事名家们都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非比常人的智慧和远见。例如接下来我们即将描述的一位将军一

  • 大将李光弼只用了一招便令安史叛军千余马匹归降

    历史人物编辑:车魅力标签:李光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朝廷以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征讨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的某一天,镇守河阳的李光弼率领几个卫士,出了南城门,到黄河岸边观察敌情。连日来,唐军士兵夜间议论纷纷,说对岸的史思明有无数膘肥体壮的战马,叛军士兵每天都

  • 拳打郭子仪,脚踢李光弼,叛军第一悍将安守忠实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李光弼

    安史之乱之乱之所以这么难打,除了大唐在唐玄宗后期国力衰弱,中央军队实力减弱,禁军常年不习兵战之外,对面的安史叛军也是名将如云,在统帅级别的任务上,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常年和契丹和奚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手下也有众多百战之将。李泌就曾经对安禄山手下的并将做出一个评价,《资治通鉴》记载““贼之骁将,不

  • 他是大唐中期第一战神,专治周边各种不服,连李光弼都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李光弼

    提起大唐中后期的战神,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因为他们两个如擎天玉柱一般撑起了快要坍塌的大唐江山,挽危楼于既倒,但是其实还有一个人更加勇猛,如果当时他还活着,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他才是大唐中期的第一战神。这位战神的名字叫王忠嗣,他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

  • 契丹后代李光弼,为何一心效力唐王朝,积极带兵对抗安禄山势力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曾经这样评价李光弼:“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而这里所说的李光弼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一位相当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上的成就极为突出,在朝堂中也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人自小就为人沉稳,格外擅长骑马射箭,又喜爱读书,可谓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少年时期就进入军队之中成为一位军人,凭借着本

  • 李光弼安排一个计策,部下都大惑不解,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李光弼

    唐末“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叛军两方主将之间曾发生过一次令人称奇的较量:唐军主将李光弼面对敌人的进逼,作出一系列让手下大惑不解的安排,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叛军主将史思明手下两员大将竟然主动归降。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当时,史思明得到可靠情报,李光弼手下运送粮食的队伍一定会经过野水渡这个

  • 看李光弼如何带领军队抵御敌军,赢得太原之战,扭转局势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李光弼

    吕温曾这样评价李光弼: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收复河阳地区是李光弼一生中极为亮眼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在太原中的表现,李光弼更是格外出色,远非一般将领能够相比。众所周知,在唐玄宗统治末期,曾经爆发一次严重大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幸好在这次混乱的爆发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