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名扬后世的是谁?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名扬后世的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杰野钓 访问量:1277 更新时间:2024/1/19 3:53:12

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而且史书上的普遍观点,无论管理才能、军事才能,李光弼都是优于郭子仪的。

郭子仪混得比李光弼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活得比较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论有多伟大,在许多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寿数这种事,真心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光弼57岁就死了,当时的李光弼,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如果郭子仪在57岁时死了,恐怕也就是一个只能在史书字缝中才能找到的人物;因为当时的郭子仪还未混到节度使的职位。话说回来了,就算混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上,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多,郭子仪又算老几呢?

郭子仪熬成节度使时,已59岁了。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很快成为时代顶尖的军方大佬。

但是在62岁,郭子仪因为邺城大败,被唐肃宗闲置。

在唐肃宗快死时,郭子仪曾短暂复出过,代宗上位很快又被闲置。那一年郭子仪66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郭子仪突然死了,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郭子仪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的一生有些太憋屈了。

关键是,郭子仪如果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一生的成就,明显不如李光弼;无论从能力,还是战功,抑或是戏份,他都明显逊色于李光弼。

但是郭子仪并没有死,所以前面有更大的辉煌等着他。

郭子仪67岁时,代宗出逃关中。

那一年李光弼55岁。

他们两个人在当时,江湖地位是相当的,虽然李光弼领先一点,但是两个人是在一个台阶之上。

但是从此以后,两个人的差距渐渐拉大了。

看到皇帝逃出长安城,应该怎么做呢?

郭子仪积极地站在皇帝身后;李光弼却是在一旁看皇帝的笑话。

李光弼之所以这样玩,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李光弼忠心低于郭子仪。

实在是因为郭子仪的根基在西北,而且当时处于闲职之上,幻想比较少一些。而李光弼坐镇徐州,处于皇帝鞭长莫及的地区,幻想难免会比较多一些。关键是,在当时背景下,就算李光弼愿意积极救援皇帝,手下的将领,也未必响应他;因为这个昏君有今天的下场,那就是报应!

结果,皇帝并没有因此翻船,而是很快再次回到帝国都城。

这样一来,李光弼就尴尬了。关键是,从此陷入绝境之中。

因为这是一条不归路,李光弼走出这关键的一步,再想回头,好像是看不到机会的。

当时皇帝给了李光弼一个机会,问题是这种机会,李光弼实在不敢把握。皇帝调动李光弼的工作,据说,如果李光弼愿意服从调动,皇帝就会原谅他。问题是,李光弼哪敢离开自己的老巢呢?

这条路,之所以是不一条不归路,就是因为皇帝给他机会时,他也不敢轻易把握。

皇帝在调动李光弼工作时说,这是给李光弼一个表现忠心的机会,问题是,谁敢说,这不是因为李光弼在自己老巢里,皇帝还有所顾忌,所以就想把李光弼调离老巢?

这就好像,你背叛了大哥,你现在手里拿着枪,大哥和颜悦色的对你说,只要放下手中的枪,咱们还是好兄弟。你敢相信吗?

你手里拿着枪,大哥想惩罚你时,还有所顾忌,如果你扔掉了手中的枪,大哥想怎么收拾你,就可以怎么收拾你了。

标签: 李光弼

更多文章

  • 1200多年前的一场地道战李光弼直接让10万敌军大营神秘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留声时尚标签:李光弼

    1、墨子是地道战“祖宗”小时候看电影《地道战》,许多年过去了,主题歌仍回荡在耳边: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所谓“地道战”,就是依托地道打击敌人的作战方法。人们最熟悉的地道战,莫过于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河北一带的地道战了。在地形无险可守,中国贫穷落后

  •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为何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为何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他们两个人那是相当的出名了,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大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乱”之后,继续掌握兵权,统领兵马。直到后来85岁才离世,但是李光弼却在平叛后的第2年就郁闷而终,只活了57岁。为何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大人非常有政治智

  • 古人有“美人计”,而李光弼用“美马计”,收获叛军一千多匹良马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李光弼

    公元756年的一天,唐朝名将李光弼的手下兴高采烈地来报:“这美马计绝了!一下子就把叛军的一千多匹良马收为己用。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呀”!李光弼一听,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他哈哈大笑道:“看你史思明还敢不敢那么嚣张,再把良马牵出来洗澡,这次拿什么和我对战!”原来,自“安史之乱”以来,史思明凭借从塞北带

  • 郭子仪和李光弼谁功劳大?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同是大唐的名将,据史书记载,李光弼本是契丹人,父亲是契丹族的酋长,在归顺唐朝不久后,李光弼的父亲便战死于沙场。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身为烈士后代的李光弼从军之后,便得到了大唐名将王忠嗣的器重。王忠嗣经常对别人说:“光弼必居我位。”,意思是说李光弼以后一定能坐上我的位置。而郭子仪则是

  • 李光弼河阳攻坚战,一把短刀击退百万雄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李光弼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军事将领。例如谦虚内敛的军事鼻祖孙武、以及拥有儒家风范的名将周瑜、睿智多谋的兵家奇才诸葛亮等等。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军事名家们都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非比常人的智慧和远见。例如接下来我们即将描述的一位将军一

  • 大将李光弼只用了一招便令安史叛军千余马匹归降

    历史人物编辑:车魅力标签:李光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朝廷以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征讨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的某一天,镇守河阳的李光弼率领几个卫士,出了南城门,到黄河岸边观察敌情。连日来,唐军士兵夜间议论纷纷,说对岸的史思明有无数膘肥体壮的战马,叛军士兵每天都

  • 拳打郭子仪,脚踢李光弼,叛军第一悍将安守忠实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李光弼

    安史之乱之乱之所以这么难打,除了大唐在唐玄宗后期国力衰弱,中央军队实力减弱,禁军常年不习兵战之外,对面的安史叛军也是名将如云,在统帅级别的任务上,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常年和契丹和奚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手下也有众多百战之将。李泌就曾经对安禄山手下的并将做出一个评价,《资治通鉴》记载““贼之骁将,不

  • 他是大唐中期第一战神,专治周边各种不服,连李光弼都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李光弼

    提起大唐中后期的战神,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因为他们两个如擎天玉柱一般撑起了快要坍塌的大唐江山,挽危楼于既倒,但是其实还有一个人更加勇猛,如果当时他还活着,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他才是大唐中期的第一战神。这位战神的名字叫王忠嗣,他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

  • 契丹后代李光弼,为何一心效力唐王朝,积极带兵对抗安禄山势力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曾经这样评价李光弼:“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而这里所说的李光弼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一位相当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上的成就极为突出,在朝堂中也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人自小就为人沉稳,格外擅长骑马射箭,又喜爱读书,可谓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少年时期就进入军队之中成为一位军人,凭借着本

  • 李光弼安排一个计策,部下都大惑不解,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李光弼

    唐末“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叛军两方主将之间曾发生过一次令人称奇的较量:唐军主将李光弼面对敌人的进逼,作出一系列让手下大惑不解的安排,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叛军主将史思明手下两员大将竟然主动归降。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当时,史思明得到可靠情报,李光弼手下运送粮食的队伍一定会经过野水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