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林甫打压太子李亨的套路有多狠?两位重臣被杀,肃宗被迫休妻!

李林甫打压太子李亨的套路有多狠?两位重臣被杀,肃宗被迫休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澜风说 访问量:1820 更新时间:2023/12/26 2:06:17

这是《长安往事》系列第2讲,本组专题的目的是借助史料梳理出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更迭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外,更多地是内部的矛盾。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使得大唐成为当时诸多国家学习、仰望的对象,可到了他执政的后半期却开始昏招屡出,一手好牌生生被打得稀烂。

1、奸相李林甫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主角李林甫,便是唐玄宗这一套昏招中,最有力的配合者。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第一奸相,上位之初便害死了唐玄宗三位儿子,其中包括唐肃宗李亨在成为太子之前的太子李瑛。安史之乱前,安禄山其实该好好感谢一下这位大唐的宰相大人的,正是因为他的操作:野无遗贤事件,全国没有一个才子入选;王忠嗣事件中,这位入得了大唐最牛将军排行榜的四镇节度使被弄下台;太子李亨事件中,边将皇甫惟明和御史中丞韦坚接连被害……

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件事情:李林甫手段相当强!

唐玄宗在蜀中论相时,给事中裴士淹谈到李林甫这个人唐玄宗怎么看待时,玄宗这样评价到:“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裴士淹又问道:“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

这句话的意思是陛下既然早就知道李林甫是这样的人,为何还要长久放任他为所欲为这么久呢?

这一次,唐玄宗沉默了。但成年人的世界里,沉默又何尝不是一种答案呢?

《旧唐书·李林甫传》:帝之幸蜀也,给事中裴士淹以辩学得幸。时肃宗在凤翔,每命宰相,辄闻。……至林甫,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应。

唐玄宗的沉默里,有些心酸、有些缅怀、有些落寞,这是一代皇者的落幕——属于他的时代过去了。

这个时代属于他的儿子,那位曾经被他打压的太子李亨——也就是当今天子唐肃宗。

2、静安司前,李林甫坑杀李亨第一招:敌人的蜂蜜比刀剑还毒

咱们也不必再纠结唐玄宗的沉默,我们把时间、地点放到天宝五载上元节时的景龙观吧,唐玄宗、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之间的问题都会在这一刻得到解答。

听到上元节是否联想到了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再爆料个内部消息,这景龙观不是别处,正是剧中静安司的选址。只是对于李亨来说,同样是九死一生的劫难,这一次他却没有李泌、张小敬前来解救。

太子李亨的到来很有意思,他不仅没有带什么仆从,赶来的沿途中,他还是一副行色匆匆、小心翼翼的模样。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太子这样的身份,小心成这样?

因为参与这次集会的人有两位,一位是手握兵权的边将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另一位是太子妻子的兄长韦坚。

见面的顺序并不是三人同时相见,而是太子先见的韦坚,而后皇甫惟明又与韦坚在景龙观相见。

《旧唐书·李林甫传》:会正月望夜,皇太子出游,与坚相见,慎矜知之,奏上。上大怒,以为不轨,黜坚,免太子妃韦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会正月望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

这种事情,换成其他人,都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是李亨来做偏偏就不行了。

李亨身为太子,他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哪怕这次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见面。可换到太子身上就很容易传出这样的信息:太子结交将军,并且利用妹夫拉拢大臣。

二者中,无论哪一点,传出去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太子要谋反吗?

因为唐朝这种传统委实不少,唐玄宗本人就利用这点杀死了自己二儿子原本的皇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在内的三个儿子,所以,他是非常敏感这种事情的。

李林甫知道得很清楚,他知道太子的小心、知道唐玄宗的忌惮,一位知人心又擅长耍阴招的敌人是非常可怕的!

李亨太子的这次和韦坚见面的事情,就被他利用了起来,他说出了唐玄宗最担心的一个猜测: 皇甫惟明和韦坚这次见面是“欲共立太子”。

李林甫做这出莫须有的事情时,还注意了一个小细节,为了增强自己说这话的可信度——最先上奏书的人是何李林甫关系很僵硬的御史中丞杨慎矜写的。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谮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

大家看到这封奏折的发信人是何李林甫关系不太对付的御史中丞,怎么会想到这是他的阴谋呢?

杨慎矜这位忠于律法、刚直不阿,素来不依附李林甫的人,却偏偏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被李林甫利用做了一次刀子(杨慎矜这样的人,非常重视规矩,李林甫只需要让其他人无意中让杨慎矜发现韦坚违纪的事情,他自己都会出于正义感去上奏)——这就是李林甫的高明之处,借助敌人的刀子杀死自己的敌人。

李林甫欲杀太子,此前为了提高计划的成功率,他便假意为太子妻兄升职,让韦坚在朝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不知道的人,还会欣喜这天上掉下的馅饼,但这可是李林甫这位“口腹蜜剑”的男人给予的馅饼。

能吃吗?不能!

但韦坚吃下了,李林甫接下来的事情便是等待这招“捧杀”出奇效了!

俗话说,人站得越高,接触的东西越多,也越容易被抓住漏洞。李林甫便时刻差人盯着太子一伙,就是为了让他们犯错,天宝六载的景龙观只是导火线罢了。

真正可怕的,还是这个懂人心损招多的李林甫!

这一次事件后,韦坚和皇甫惟明都被贬谪,失去权势的他们也在不久后被李林甫杀死。

而最关键的太子李亨这边,唐玄宗的做法却是敲打为主,并不像对李瑛那样,直接下杀手。

李亨为了自保,主动请求和韦氏离婚,让她出家为尼去了,唐玄宗表扬了太子的做法。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然上素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后数日,坚长流临封,适之贬宜春太守,太常少卿韦斌贬巴陵太守,嗣薛王琄贬夷陵别驾,睢阳太守裴宽贬安陆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凡坚亲党连坐流贬者数十人。

值得玩味的是,唐玄宗整件事情中的立场都是坐视旁观,摆明了想要借机削弱太子势力的想法。这处置方式中,有两点很有趣:

一、上素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

二、诛杀、流放太子势力核心成员。

刀是李林甫准备的,默许这一切的却是唐玄宗本人,从这种角度上来讲,他既喜欢李林甫阿谀奉承,也喜欢借助李林甫去做些自己不好直接出手的打压太子之类的行为。

李林甫的狠,在于他抓住了唐玄宗的心,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皇帝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太子李亨其实相当于和唐玄宗、李林甫两座大山博弈,只是李林甫的目的是要他死,而唐玄宗是想架空他。

太子和李林甫的第一次斗争,就在太子的完败中收场,而这,仅仅是一切的起点……

《长安往事》第二章到此结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日一更,明日再见。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豆瓣8.7,长安十二时辰右相有多狠?杀死太子李瑛,打压肃宗李亨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李林甫

更多文章

  • 卢杞面貌丑陋、心地险恶,女人见了他却忍不住发笑

    历史人物编辑:百搭丽人装标签:卢杞

    唐朝宰相宰相卢杞相貌奇丑,《新唐书》称:“体陋甚,鬼貌蓝色。”形体丑陋不堪,还生有一副暗蓝色的面孔,像恶鬼一样。有的人丑,但心地善良——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可是卢杞不仅人长得磕碜,心里还阴险歹毒,得罪了这货,就等于给自己判死刑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还没有做宰相

  • 它是抗战中突袭战的经典范例,堪称现代版的“李愬雪夜下蔡州”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愬

    (新四军战士在急行军)1939年1月21日,凌晨2点,粟裕所率新四军三团距离官陡门二十多里。又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三团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坐渡船,但是不知道船是否已被敌军封锁,还能不能找到,二是绕着走,必须多绕十里路,而且要从一个叫头道桥的敌据点的眼皮子底下经过。前者估不准时间,后者能估算时间,反正

  • 李愬雪夜袭蔡州:一场精彩的奔袭战,但也无力改变王朝衰亡的大局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李愬

    公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对唐王朝进行了致命一击。尽管经过一番焦头烂额的努力(自筹军队、外借蕃兵等),这场叛乱最终落下帷幕,可是,叛乱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原本还很规矩的各路藩镇节度使,纷纷地冒出离心离德的念头,时不时就有一些藩镇跳出来,挑战朝廷的权威,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与调派

  • 后人对唐代名将李愬为什么都赞誉不断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李愬

    在对李愬简介前,先应该了解一下唐朝中期的政治局势。当时唐朝廷对地方藩镇失去了控制,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这些藩镇势力最大的,吴元济就是其中之一。他勾结河北藩镇,为祸唐代宗、德宗两代。到了唐宪宗的时候,在朝廷的极力主张下,才将其戡平。而平定吴元济的那个人,正是唐代名将李愬。李愬的父亲名叫李晟,也是一位名

  •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

    历史人物编辑:没有你世界标签:王玄策

    8千人破2万象兵,孤军深入灭掉印度,唐朝最会打仗的外交官王玄策说起大唐的风流人物,许多人会想起那些名传千古的诗人,或是传奇一生的历代君王王玄策这个名字,相对来说就太陌生了。虽然没有同时代的其他大人物那么有名,但王玄策作为唐朝一位大外交官,也是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功绩。出使印度史书上记载人的生平,一向选取

  • 唐朝王玄策一个人征服印度是真是假?西藏深山里一件文物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穷达斋读史标签:王玄策

    武德九年,新生的唐王朝正处于蓬勃兴起的阶段,一个雄踞世界东方的超级大国正在形成中。唐朝发达的经济,昌明的文化,使得周边各国与唐朝之间掀起了第一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高峰。当年九月,印度高僧波颇来到长安讲经说法,年轻的唐朝僧人玄奘,静静谛听着波颇口中的佛国印度的种种事迹,不由心向往之,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亲身

  • 唐朝文人王玄策究竟有多牛?一人率领八千多人灭了大半个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玄策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领三十多人出使天竺各国。而这已经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犹忆起,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时,还只是个副使,并且担任广西黄水县的县令,广西地处岭南,被朝中幕僚视为蛮夷聚集之地,民风彪悍,听者远之。但古往今来,成大能者,势必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正如天将降

  • 1990年西藏发现石碑,专家译解文字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王玄策

    在初唐时期,唐太宗麾下藏龙卧虎,李靖、尉迟敬德、李勣、殷开山、程知节等,一时之间名臣汇聚,将星璀璨。与这些世所共知、大名鼎鼎的大唐俊杰相比,王玄策的名字无疑默默无闻,少有人知。在史籍记载中也只有只言片语存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大概还是通过《功夫瑜伽》这部电影,才第一次知道历史上还有王玄策这么一号人

  • 90年,西藏发现唐朝石碑,专家看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王玄策

    提起大唐王玄策,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确实,对于正史来说,王玄策只不过是个五品散官。虽然说,他有一个在现代看来,比较牛的工作——外交官。但在最为开放的唐朝来说,这个职位是很重要,但由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太多,因此,王玄策就显得格外的不重要。但在传闻中,王玄策可并不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外交官这么简单。据

  • 唐朝使节一人灭了印度?王玄策做了什么?为何他在唐朝不受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王玄策

    桃花石杂谈相信,阅读本文的朋友里恐怕有许多人都在最近这几年看到过唐朝时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有许多讲述此事的网络文章都说王玄策一个人灭亡了印度甚至是征服了印度。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王玄策这个人究竟又是什么人?他在“灭亡”印度之前和之后又都做过什么呢?王玄策和他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