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复杂的。
比如,古代很多皇帝都喜欢用奸臣,难道他们真的糊涂吗?只不过是在权宜之下,采取了最省时省力的办法罢了。
李林甫年轻时生性浮浪、不学无术,很是被人瞧不起。
能当上宰相与他的舅舅姜皎、武惠妃、高力士等人脱不了干系,但也跟自身的能力有关。
当上宰相后的李林甫,为了争宠,不仅创下了科举零录取的记录,还搞掉了很多唐玄宗赏识的人才,张九龄、杜甫、卢绚、严挺之等人,都深受其害。
就连,唐玄宗对他的评价都是:这个人嫉贤妒能,举世无双。
那么,唐玄宗为何在明知李林甫口碑不好的情况下,还让当宰相呢?
因为,历来皇帝和大臣们的利益其实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时时处于博弈状态。
在张九龄等人的辅助下稳定大唐局面后,李隆基不想努力了,但张九龄等人让他很有压迫感。
所以他需要一个像李林甫这样的人,既能在朝堂控制局势,又能在自己的掌控中。
身为统治者会玩弄平衡术是必备技能,只有玩转了平衡术才能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还能保持政权的相对稳定。
有点像嘉靖掌控严嵩,乾隆掌控和珅那样。
不过,李林甫与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不同的是,他不屑巴结朝堂之人,也从不收受贿赂。
因为他是皇亲呀,论起来唐玄宗李隆基都要叫他“皇叔”。虽是李家王室的旁系,却也是货真价实的“李皇叔”。
尽管李林甫出生皇族,可父辈们一个个都不在了,自己也没沾到光。知道不可能靠着自己是皇族身份大富大贵,也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情况下。
他另辟蹊径, 认真梳理了家族的关系谱,发现舅舅姜皎就是自己打开成功之路的敲门砖,于是他开始谋划起来了。
不仅成功地说服舅舅姜皎帮助自己,还通过舅舅搭上了源乾曜,得以进入仕途。要说,李林甫没有两把刷子,那是不可能的。
经过这一次尝到甜头的李林甫,更坚信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捷径。
所以当舅舅姜皎因罪被杀后,没有大树依靠了的李林甫,又迅速地攀上武惠妃、高力士这两个“高枝”。
不仅没有被株连,反而一路升迁,最终竟当上宰相(中书令,俗称“右相”),而且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9年时间,直到病死。
那他是如何坐稳这个位置那么久的呢?
所谓上帝给你关了一扇窗,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李林甫这个人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在观察人心、玩弄人心方面的才华可谓天下第一,可偏偏又极端自私,极端嫉贤妒能。
实打实的一个资深“两面人”,还超爱坑人。
有一个成语叫:口蜜腹剑一直流传至今,就是来源于他。
还有很多和他有关的不好的成语:妒贤嫉能、胸有城府、仗马寒蝉、吉网罗钳、避重就轻等等,全是关于他的。
要说,被坑的最惨的就是他的两个同僚卢徇、李适之了,李林甫因为嫉妒他们被李隆基赏识,就故意使绊子让他们犯一些低级而又让唐玄宗李隆基很不爽的错误。
结果就是:一个被调离朝中重要位置,殊不知自己被卖了,还以为李林甫帮了全家的大忙;一个被剥夺了单独上重要奏疏的权力!
从此李林甫开启了自己的专制时代,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之路。实际上他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专制权力的代理人而已。
换句话说,李林甫之所以能赢得唐玄宗李隆基的青睐,是因为他与张九龄不同,他更听话。
如果李隆基不想让李林甫活到第二天,那李林甫前一天肯定就已经死了。李隆基才是实权人物,这对君臣更像是合作关系。
李隆基给李林甫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不听话的官员,进行政治斗争。
好在李林甫也没有辜负李隆基的厚望,业务能力还是不错的。
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财政节流,机构改革,赋税折纳,土贡改革,兵制改革,法制改革,选官与科举改革,明确了法典制度,吏治规范,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唐的繁荣。
既听话,业务能力又强,还有手腕,又够狠,在李隆基眼里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加之李林甫很清楚,头上乌纱帽能不能永无止境地戴下去。
为了能坐稳宰相之位,他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赏识。
反观,张九龄、姚崇等人多少都有劝谏,直谏的先例,搞得李隆基非常不爽,更加衬托出李林甫的好。
可尽管,唐玄宗李隆基利用奸诈狡猾,善于玩弄人心的李林甫,维持着他那个时代的繁荣。也没有逃过在其统治后期,本已平衡的各方政治力量的瞬间被瓦解,安史之乱爆发,随后整个唐朝崩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