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肃宗登基之前曾因李林甫而两度离婚

唐肃宗登基之前曾因李林甫而两度离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丹丹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4/1/15 19:23:35

在古代,离婚这俩字是很重的,毕竟古代人缔结一次婚姻多数都是要白头到老的,如果出现离婚的事情那一定是出现了什么大毛病。但是在皇家,有时候为了政治需要就有离婚的必要,例如唐肃宗李亨,在登基之前就因为李林甫的原因两次离婚。

太子李亨和太子妃韦氏离婚

缺乏政治根基的李亨被立为新太子后,连着七八年,朝廷好像趋于平静,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然而,就在进入天宝五载(746年)后,平静的朝廷被撕开一块裂口,太子李亨进入他人生最艰难的多事之秋,接二连三的大案劈头盖脸砸下来,砸得太子殿下眼冒金星。

太子妃韦氏出身名门,父亲韦元珪,姐姐为追赠惠宣太子李业(李亨的叔叔)的正妃,兄长韦坚因为主持漕运之功得到玄宗的欣赏和重用,韦坚也以自己颇得天子意,“锐于进,又与左相李适之善”,照此发展势头,拜相好像也是指日可待的,因此,招致本来关系不错的李林甫的嫉恨和反感(韦坚岳父姜皎是李林甫的舅舅)。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对韦坚明升暗降,把他从正四品下的御史中丞升迁为正三品的刑部尚书,其担任的诸使职都被剥夺,失去实权的韦坚自然对李林甫有怨望。

李隆基

时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的皇甫惟明原先曾是忠王之友,也是之前太子做忠王时的属官,因为破吐蕃入都献捷,也是正得盛宠之际,皇甫惟明就向玄宗指斥李林甫专权,并提出罢斥李林甫的意见,又对玄宗称赞韦坚有才。

李林甫知道后非常恼火,指使隋炀帝玄孙,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去抓皇甫惟明的把柄。

就在天宝五载(746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太子出游,路遇大舅哥韦坚,两人分手后,韦坚又在极其隐秘的崇仁坊景龙观的道士室内私会皇甫惟明。

这件事就被杨慎矜报告给李林甫,李林甫立马展开反击,上奏韦坚身为外戚,却与边将狎昵,企图结党谋立太子。

李林甫的上书触碰到玄宗敏感的神经,他当然不愿意看到朝臣和边将勾结逼宫或者另立中央的事情发生,遂下诏命李林甫审讯,韦坚、皇甫惟明两人就此下狱。

李林甫

李林甫命御史中丞杨慎矜、御史中丞王鉷、京兆府法曹吉温共同审理此案,务必要把太子拉到案子中来。

但是,玄宗这次却很明显地没跟着李林甫的思路走,反而是阻止事态扩大,并没有追究太子与韦坚相会的事情,就以“干进不已”的罪名处置韦坚,贬缙云太守;以“离间君臣”罪处置皇甫惟明,贬播川太守,就此结案。

对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处罚只限于他们个人的过失,并没有追究他们到底是否谋立太子。皇甫惟明被贬后,他所领的河西、陇右节度使都交由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兼领,而王忠嗣和太子的关系很不错,一直被视为太子党。

玄宗为何对太子轻拿轻放呢?原因也很简单。其一,玄宗当然知道太子没有根基。其二,玄宗在当时并不想再次废黜太子。因此,玄宗不愿意扩大事态,迅速结案,面对如此结局,右相大人也无可奈何。但是,事情很快出现反复。

韦坚的两个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为哥哥鸣冤,还拉太子出面为他们作证,玄宗被不识趣的二韦激怒了,使本已结案的事态瞬间恶化。

震怒的玄宗把韦坚从缙云太守再贬为江夏别驾,两个弟弟贬往岭南,并任由李林甫扩大事态。李林甫先是以韦坚与左相李适之相交,罢李适之为太子少保,又说李适之与韦坚结党,贬为宜春太守。

韦坚亲属朋党连坐数十人,太常少卿韦斌贬巴陵太守,韦坚外甥嗣薛王李琄(李业之子)贬夷陵别驾,女婿巴陵太守卢幼临长流合浦郡,睢阳太守裴宽贬安陆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

李林甫还命人去韦坚过往任职的地方寻访过失,地方上为了迎合李林甫,不惜刑讯逼供,伪造证据给韦坚搜罗罪名,致使很多人“死于公府。”

李亨

面对李林甫汹汹而来,太子大惧,为了表白自己和韦氏没有勾结,他立即上书玄宗,以“情义不睦”为由,请求和给他生育了两男两女的太子妃韦氏离婚,玄宗“素知太子孝谨”,“抚慰之,听离。”

韦坚一族除了他妻子姜氏因为是李林甫的表妹,得以“久遭轻贱”的名义放还本宗,其余都流放岭南。

太子和杜良娣离婚

就在李林甫借韦坚之案大肆牵连、太子噤若寒蝉之际,又一起大案迎面而来。

太子有一位杜良娣,其父赞善大夫杜有邻,是正五品上的东宫属臣,杜有邻另一个女婿柳勣,是正八品下的左骁卫兵曹。柳勣生性疏狂,不拘小节,喜欢交朋友,和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都是好朋友。身为岳父的杜有邻很不满女婿的轻狂,因此翁婿关系很不好,积怨加深后,柳勣在天宝五载(746年)十一月,诬告岳父杜有邻 “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这个罪名太大了,直接和皇帝、太子有关系,李林甫就派京兆府吉温会同御史台审理,很快就查清楚,是柳勣因为与岳父不协,构陷岳父的,这就是一出诬告。但李林甫不愿意就此罢休,他在这个诬告案的基础上大做文章,企图把太子牵扯进来。

杨国忠

吉温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教唆柳勣联合朋友王曾、李邕作证,说杜有邻和太子阴谋结党,御史中丞王鉷和杨国忠也参与了本案的审讯,都把矛头指向太子李亨。

想象一下,身为东宫属臣的杜有邻,和太子有来往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玄宗朝,东宫属臣与太子有来往却成了不正常的事,就是“交构东宫”,可见当时太子与东宫属臣的政治隶属关系已经不存在了。

李林甫还在处理杜有邻案时,派遣御史罗希奭去流放地处死皇甫惟明和韦坚父子及其诸弟。

那么,玄宗在杜有邻案是什么态度呢?

玄宗的态度还是十分谨慎的,并没有任由李党去牵扯太子。而太子也随着事态发展感到了严重性,为求自保,只得再次故伎重演,上书请求和杜良娣离婚,出杜良娣为庶人,以求摆脱和杜有邻的微亲关系。

玄宗对太子的反应很满意,遂下诏“杜有邻、柳勣念以微亲,特宽殊死,决一顿,贬岭南新兴尉”。通过玄宗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再次轻拿轻放,并不想兴大狱,还是以保全太子为首要。

目的再次落空的李林甫有多懊恼可想而知了,他就授意在杖刑杜有邻翁婿时,下重手杖杀他们,积尸大理寺,家小流放。随着这对翁婿之死,杜柳案至此落下帷幕。

标签: 李林甫

更多文章

  • 李隆基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为何仍任命他为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李林甫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避难,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开元和天宝年间的各位宰相。李隆基评价最高的宰相是姚崇,对宋璟则被认为是沽名卖直的人。在评论李林甫时,李隆基认为他“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裴士淹趁机问道,“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对于这个问题,李隆基无法回答,只能默然以对。从这段史料可以

  • “口有蜜,腹有剑”,唐玄宗为何任用奸诈的李林甫为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李林甫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玄宗岁数大了,不中用了;另一方面,李林甫也是一个会察言观色、口蜜腹剑的小人。“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个词用在中国古代岁数大一点的皇帝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可以说,只要岁数大一点,不管你是汉武帝、唐太宗,还是康熙、乾隆,无一例外都成了昏君,这些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在

  • 李林甫是唐朝时代的关键人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扩张势力的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李林甫

    唐代虽然兴盛,却也经历了类似于“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唐玄宗是唐代发展中出现的十多个帝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唐代,从鼎盛到衰落,李林甫被唐玄宗任命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位帝王,身后有很多大臣,而李林甫,便是唐玄宗的靠山。 但是在这么多人之中,他的作用却是最大的。我们在考察一个朝代的历史时,应该从多

  • 《弃长安》真实的大唐名人:李林甫的无可奈何,李白的求仕心切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李林甫

    我是辣妈Abigale, 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育儿乐事与个人成长干货。幼时学诗,常常困惑,为什么这么多大诗人诗才传千年却都怀才不遇事业不顺呢?稍大点看剧,常常不解,奸臣那么坏,雄才伟略的明君都看不出来吗?前几年看《沧浪之水》,看完一度郁闷。“为人民服务”的父母官,必须是要为我辈所不齿、熟

  • 唐玄宗任用奸臣李林甫与嘉靖用严嵩、乾隆用和珅,异曲同工?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李林甫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复杂的。比如,古代很多皇帝都喜欢用奸臣,难道他们真的糊涂吗?只不过是在权宜之下,采取了最省时省力的办法罢了。就像李隆基(唐玄宗)利用李林甫一样。李林甫年轻时生性浮浪、不学无术,很是被人瞧不起。能当上宰相与他的舅舅姜皎、武惠妃、高力士等人脱不了干系,但也跟自身的能力有关。当上宰相

  • 李林甫打压太子李亨的套路有多狠?两位重臣被杀,肃宗被迫休妻!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李林甫

    这是《长安往事》系列第2讲,本组专题的目的是借助史料梳理出大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更迭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外,更多地是内部的矛盾。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使得大唐成为当时诸多国家学习、仰望的对象,可到了他执政的后半期却开始昏招屡出,一手好牌生生被打得稀烂。1、奸相李林甫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

  • 卢杞面貌丑陋、心地险恶,女人见了他却忍不住发笑

    历史人物编辑:百搭丽人装标签:卢杞

    唐朝宰相宰相卢杞相貌奇丑,《新唐书》称:“体陋甚,鬼貌蓝色。”形体丑陋不堪,还生有一副暗蓝色的面孔,像恶鬼一样。有的人丑,但心地善良——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可是卢杞不仅人长得磕碜,心里还阴险歹毒,得罪了这货,就等于给自己判死刑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还没有做宰相

  • 它是抗战中突袭战的经典范例,堪称现代版的“李愬雪夜下蔡州”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愬

    (新四军战士在急行军)1939年1月21日,凌晨2点,粟裕所率新四军三团距离官陡门二十多里。又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三团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坐渡船,但是不知道船是否已被敌军封锁,还能不能找到,二是绕着走,必须多绕十里路,而且要从一个叫头道桥的敌据点的眼皮子底下经过。前者估不准时间,后者能估算时间,反正

  • 李愬雪夜袭蔡州:一场精彩的奔袭战,但也无力改变王朝衰亡的大局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李愬

    公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对唐王朝进行了致命一击。尽管经过一番焦头烂额的努力(自筹军队、外借蕃兵等),这场叛乱最终落下帷幕,可是,叛乱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原本还很规矩的各路藩镇节度使,纷纷地冒出离心离德的念头,时不时就有一些藩镇跳出来,挑战朝廷的权威,不听从中央政府的指挥与调派

  • 后人对唐代名将李愬为什么都赞誉不断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李愬

    在对李愬简介前,先应该了解一下唐朝中期的政治局势。当时唐朝廷对地方藩镇失去了控制,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这些藩镇势力最大的,吴元济就是其中之一。他勾结河北藩镇,为祸唐代宗、德宗两代。到了唐宪宗的时候,在朝廷的极力主张下,才将其戡平。而平定吴元济的那个人,正是唐代名将李愬。李愬的父亲名叫李晟,也是一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