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长安有多不容易!

从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长安有多不容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醉今迷 访问量:1503 更新时间:2024/1/29 20:15:28

长安西北正集结部队,准备收复两京,公私马匹集中在军队里,杜甫动用关系,给将军李嗣业写了首诗,借了匹马,才依依不舍告别凤翔。路上人烟萧瑟,偶然遇到一个两个,多是受伤的士兵,“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他不会不知道,之后两个月将是朝廷军务政务最紧张繁忙的时候,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收复两京,肃宗豁出去了,他调集15万兵马,以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挂名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实际指挥,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杜甫却完全被排除在收复两京重大政治进程之外,他越走越远,直到看不见凤翔,只有山水花果相伴: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满山遍野的细小山果,跟橡树栗树果实夹杂在一起,有的鲜红得像丹砂,有的黑得像乌漆。它们受到雨露滋润,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都野蛮生长,相形之下,老杜竟在颠沛流离。这不就是毛泽东所说“赋比兴兼用”,看似闲笔,无关紧要,用意在于烘托出极要紧的“可伤可感”“可悲可悯”,由写景过渡到议论。

抵达羌村后,诗人在家中享受了一段难得的欢乐时光,奈何心系朝廷,牵挂国事: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他听说回纥兵从西北而来,愿意帮助朝廷克复长安,这批骑兵虽然不多,战斗力很强,四方都佩服他们的勇敢坚决,因其动作像老鹰一样迅猛,打败敌军不费吹灰之力。肃宗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虚心以待,朝廷官员有不同意的,时局所迫,谁也不敢反对。眼前形势好转,杜甫相信,只要积极备战,官军与回纥军密切配合,定会扫荡叛军,重振皇纲。不过他对强悍的回纥兵有所担忧,害怕他们恃功坐大,将来给唐帝国造成后患,他希望官军伺机深入,北取范阳,直捣贼巢,一举终结地方叛乱,事后来看,杜甫在这些问题上很有预见性,只不过摊上了个“急于求成”的皇帝,只能在诗里当“事前诸葛亮”,发发议论。

这也不能全怪肃宗,他本来即位不正,又被玄宗压着,诸军集结凤翔后,李泌建议先取范阳,“则终唐之世,河北跋扈之祸永消”,肃宗评价是“不亦迂乎?”对他来说,还都长安才能确保他坐牢江山。想念老爸,把上皇接回宫中奉养(“朕迫切于晨昏之恋”),那是掩人耳目的谎话,可是经历了前两次陈涛斜和清渠之战的大溃败,没有精锐骑兵和战马助阵,攻下长安胜算不大。

玄宗在马嵬坡与肃宗分道时,曾提醒过他,“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西戎北狄中,吐蕃、回纥最为强盛,他们都曾向肃宗抛出橄榄枝,“请助国讨贼”,各怀鬼胎。吐蕃一直在西南蠢蠢欲动,绝非合适盟友,相对而言,唐玄宗时唐朝与回纥关系较为友好、稳定,回纥骑兵骑射能力强,若是能有他们加入,定能弥补唐军面对渔阳骑兵的不足。早在至德元载(756)九月,肃宗派宗室李承寀和仆固怀恩出使回纥借兵,回纥先是出2000骑兵突至范阳城下,迫使叛军自北海引回,达到牵制效果,又在至德元载(756)十二月,与郭子仪军联合作战于榆林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三万,为李唐解除北面侧背威胁。而今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方面定下“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之约。唐廷许以丰厚利益,回纥可汗当即派太子叶护率4000余精兵来到凤翔,肃宗不仅好吃好喝招待,赏赐大量钱物,还命李俶与叶护结为兄弟。“凡是叶护想得到的,无不满足。”

标签: 唐肃宗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维持了8年之久?如果唐肃宗不犯糊涂,4年其实就能平定了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的规模的确相当吓人。当时安禄山仗着干爹唐玄宗的喜爱,担任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以及河东节度使,因此手握18万多人。而当时唐朝10个节度使的总兵力,也只有49万人而已,其他的防备军其实没有多少人。也就是说安禄山一个人,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跑出来搞一场大混乱,怎么都要掀起腥风血雨的。可

  • 唐肃宗李亨发动马嵬驿兵变,自立为帝的他是怎样为后世埋下祸患的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带领嫔妃、随臣出逃长安,而太子李亨和将军陈玄礼在马嵬驿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之后李亨北上灵武称帝。称帝之后的唐肃宗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叛方面,却没想到因为他的放纵,反而助长了后宫和宦官势力的膨胀,为大唐埋下了更深的祸患。 安史之乱爆发,北上灵武称帝

  • 实力护夫还是坑夫没商量?张皇后被宦官囚禁的第三天,唐肃宗驾崩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和张皇后,两个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和皇后的人,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为帝国的掌舵者,然而,这未必是大唐的幸事。唐肃宗的懦弱与倦政,张皇后的强悍与干政,最终在唐肃宗病重之际酿了一出惨剧:张皇后阴谋废太子被宦官李辅国囚禁,惊闻宫中政变,唐肃宗急火攻心,在两日后驾崩。唐肃宗李亨能在唐玄宗时期成为太子还是拜武

  • 我命由我不由天,唐肃宗是如何在逆境中“开挂”,逆天超神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唐肃宗

    在政变中出生,也在政变中离世?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留恋皇位连杀数人的李隆基,为何没有出兵讨伐?为何李隆基还在世,李亨就迫不及待更改年号?李亨在灵武登基险些胎死腹中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30个儿子里面的其中一个。李亨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差点被自己的父亲扼杀。本该父慈子孝,为何却要狠心杀人?李隆基

  • 如果没有发生马嵬坡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唐肃宗

    红军长征过程中有一个转折点遵义会议,它在万分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安史之乱之中也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马嵬坡兵变,它在大唐崩溃之时挽救了大唐。马嵬坡兵变发生在安史之乱中,潼关失守,长安即将失陷,唐玄宗惶惶如丧家之犬,要逃亡四川。如果皇帝太子都去了四川,当了逃兵,那天下就没人坐镇,那些忠于大唐的将

  • 唐肃宗为何如此信任郭子仪,只因他俩有一个相同点,比军功更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经历过大唐开元盛世的繁华,见识过玄宗晚年的奢靡生活,顺着这个思路推测下去,大概都会认为唐肃宗李亨会是一个骄奢淫逸之人,但偏偏李亨的品行反其道而行。李亨其实一点都不懂享受,安史之乱前大唐还处在盛世华章中,某天身为太子的李亨陪玄宗用膳,玄宗想吃桌上的烤羊腿,让李亨割一小块下来。李亨用手从羊腿上

  • 他献计平定安史之乱,为的是睡唐肃宗的一条大腿…

    历史人物编辑:独特的动漫造型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他跟身边的一位大臣聊天,说到将来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之后,要怎样给大臣们封赏。这位大臣说:“那有何难?不就是封给他们一处小地方,以及几百口人就搞定了嘛!”唐肃宗又问:“那你呢?”“我的要求就有点特别了。”唐肃宗:“说来听听。”“官位和土地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要枕

  • 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并缓解回纥对唐朝的压力故向回纥借兵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唐肃宗

    第一,唐有征调周边民族军队作战之先例,首先,唐前期国力强盛,为周边民族所拥戴,经常征调周边民族军队。再者,安史之乱中,唐军连年激战,军马损失巨大。仅相州一战,“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而吐蕃尽陷河陇,陇右牧马又沦于敌手,军中骑兵必然不足。回纥自唐初即与唐室关系密切,加之回纥骑兵骁勇善

  • 权宦李辅国杀皇后,扶太子登基,唐肃宗一声叹息,自己惹的祸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唐肃宗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带领着大唐进入了新的篇章,盛唐时代开启。就这样歌舞升平,四海咸平,人们都快淡忘了几十年前密集的政变阴谋,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唐肃宗一朝又出现了,而且后果很严重。当时肃宗已经病入膏肓,自顾不暇,就在这时候,宫廷里又发生了一场兵变,是他最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做的。等他咽气之后,李辅

  • 唐玄宗那么长寿,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唐肃宗根本没有机会做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旭旭聊历史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也正是因为安史之乱,杨贵妃才死在马嵬坡,马嵬兵变由此而来。在此次事件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节点——唐肃宗成功登基,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如果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登基为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在真实历史上,唐肃宗比唐玄宗仅仅晚死半个月。唐玄宗的高寿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