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一般是退位皇帝或者皇帝在世父亲的称号,比如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刘邦建立汉朝后尊在世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而明朝朱祁镇的太上皇称号则来得有些特殊,他是在北狩期间被弟弟朱祁钰遥称为太上皇。
这些人虽然都为太上皇,但受到的待遇却并不相同,比如李渊、朱祁镇等是被囚禁,赵构、乾隆等则在退位后继续掌握大权,皇帝也只是辅助太上皇处理一些朝堂小事。
按照封建礼法而言,“国无二主”,既然太上皇已经禅位,那么朝政大权就应该掌握在新帝手中,但实际上,所谓的礼法,大多只是上位者愚弄底层百姓的工具而已,两者谁的权力更大,主要还是看谁真正掌握了朝堂。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太上皇自称时使用体现皇权威严的“朕”字,那么皇帝又该如何自称呢?
“朕”字的使用
“朕”这个字说出来就有一种霸气外露的感觉,其在秦始皇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之前便存在了,只不过当时“朕”只是一种自称的称谓而已,比如周公就曾自称朕,屈原同样是也是如此。
不过,秦朝建立之后,为了体现秦始皇作为皇帝的无上威严,规定“朕”只能由皇帝自称,后来赵高擅权专政时,也曾进谗言,声称天子自称“朕”是为了彰显尊贵,让大臣们只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
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而关于古代皇帝的自称,其实有多种说法,比如“孤”“寡人”等,但自秦之后,直到封建王朝彻底成为历史,“朕”这个字一直被历代皇帝沿用,其他人即使权力堪比皇帝也不得使用,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封魏王之后也只能自称孤或本王,只有汉献帝才能自称“朕”。
有意思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宋代之前,皇帝们也不经常以此自称,反而喜欢用“吾”“寡人”以及“我”等字自称,甚至在正式的诏书中有时候也不用“朕”字。
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皇帝认为除“朕”之外的其他自称已经不能体现出皇帝大权在握的威严,所以经常将“朕”字挂在嘴边,比如康熙皇帝在其诗作中就曾使用过这个自称。
太上皇与皇帝
既然“朕”字是皇帝的专属称谓,那么当太上皇与皇帝并存时,两者平时又是怎么自称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历史上的几种太上皇。
首先是“退休养老”派,这类太上皇将手中权力完全交给继任者,自己则不问世事,在宫中颐养天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渊。
李渊退位也是无奈之举,他是被次子李世民强行逼迫退位的,当时宫内宫外都被李世民控制,李渊被儿子幽禁在宫中,除了一些服侍他的宫人之外,其余人都无法接触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人在乎他是如何自称的了。
其次是“甩锅”派,这类太上皇之所以禅位完全是不想背负“亡国之君”的名头,比如宋徽宗赵佶。
北宋一共有九个皇帝,赵佶是第八个,而他之所以没能成为亡国之君,是因为在北宋灭亡之前,他机智地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桓(宋钦宗),后来赵构建立南宋称帝,也尊被金国俘虏的徽宗为太上皇。
最后则是“假退休”派,这类太上皇虽然已经禅位,但仍旧将权力牢牢把控在手中,不肯放权给继任者,是绝对的实力派,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曾发誓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于是在其御极六十年后,选择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嘉庆帝),但乾隆并不是真想放弃皇权,在进行皇位交接仪式的时候甚至还闹出了笑话,乾隆不愿交出玉玺,最终碍于礼制才不情愿地交给嘉庆。
虽然将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交了出去,但乾隆并没有将手中权力一起交给嘉庆,美其名曰为新帝保驾护航一段时间,他不限制儿子自称为“朕”,但朝廷大事的决定权还在他手上,嘉庆帝的权力甚至比不过乾隆身边的宠臣和珅。
唐睿宗李旦
回到太上皇和皇帝并存时,该如何自称这个问题,其实唐朝时期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据《旧唐书》记载:
八月庚子,帝(李旦)传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
也就是说,唐睿宗李旦在禅位给李隆基后,仍旧自称为“朕”且接受百官的朝贺,而继任皇帝只能自称为“予”,此时李旦只是交出了手中的部分权力,朝堂大事还是由他决断,可见后世乾隆也只是有样学样。
有意思的是,唐睿宗退位是被逼迫的,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斗争中,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两人都是他的血脉至亲,同时也在他登上帝位过程中立过大功,李旦不愿两人刀兵相见,又无法平息争斗,只好通过禅位给李隆基,但不交出权力的方式,暂时维持两方势力之间的平衡。
不过令李旦没想到的是,李旦的禅位却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斗争走向白热化,太平公主一直谋划废掉李隆基的皇帝之位,而李隆基则感觉到了危险,抢先一步解决掉太平公主势力的主要成员,被打个措手不及的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
自此之后,李旦宣布彻底将权力移交给李隆基,不再过问朝堂政事。
结语
太上皇与皇帝其实不在乎能否自称“朕”,他们更在意的反而是权力在不在自己手中,皇帝向来被称为天下至尊,但太上皇的存在反而令皇帝的权力大打折扣,因此太上皇和皇帝之间便有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两者相争必有一伤,不是太上皇被幽禁不得插手朝政,就是皇帝老老实实听话,熬到太上皇去世再掌权,可见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封建王朝时代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当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也并不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