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太上皇自称“朕”,那皇帝该怎么自称?唐睿宗李旦给出了答案

古代太上皇自称“朕”,那皇帝该怎么自称?唐睿宗李旦给出了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圈瓜王 访问量:144 更新时间:2024/3/16 4:44:41

太上皇一般是退位皇帝或者皇帝在世父亲的称号,比如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刘邦建立汉朝后尊在世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而明朝朱祁镇的太上皇称号则来得有些特殊,他是在北狩期间被弟弟朱祁钰遥称为太上皇。

这些人虽然都为太上皇,但受到的待遇却并不相同,比如李渊、朱祁镇等是被囚禁,赵构、乾隆等则在退位后继续掌握大权,皇帝也只是辅助太上皇处理一些朝堂小事。

按照封建礼法而言,“国无二主”,既然太上皇已经禅位,那么朝政大权就应该掌握在新帝手中,但实际上,所谓的礼法,大多只是上位者愚弄底层百姓的工具而已,两者谁的权力更大,主要还是看谁真正掌握了朝堂。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太上皇自称时使用体现皇权威严的“朕”字,那么皇帝又该如何自称呢?

“朕”字的使用

“朕”这个字说出来就有一种霸气外露的感觉,其在秦始皇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之前便存在了,只不过当时“朕”只是一种自称的称谓而已,比如周公就曾自称朕,屈原同样是也是如此。

不过,秦朝建立之后,为了体现秦始皇作为皇帝的无上威严,规定“朕”只能由皇帝自称,后来赵高擅权专政时,也曾进谗言,声称天子自称“朕”是为了彰显尊贵,让大臣们只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

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而关于古代皇帝的自称,其实有多种说法,比如“孤”“寡人”等,但自秦之后,直到封建王朝彻底成为历史,“朕”这个字一直被历代皇帝沿用,其他人即使权力堪比皇帝也不得使用,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封魏王之后也只能自称孤或本王,只有汉献帝才能自称“朕”。

有意思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宋代之前,皇帝们也不经常以此自称,反而喜欢用“吾”“寡人”以及“我”等字自称,甚至在正式的诏书中有时候也不用“朕”字。

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皇帝认为除“朕”之外的其他自称已经不能体现出皇帝大权在握的威严,所以经常将“朕”字挂在嘴边,比如康熙皇帝在其诗作中就曾使用过这个自称。

太上皇与皇帝

既然“朕”字是皇帝的专属称谓,那么当太上皇与皇帝并存时,两者平时又是怎么自称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历史上的几种太上皇。

首先是“退休养老”派,这类太上皇将手中权力完全交给继任者,自己则不问世事,在宫中颐养天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渊。

李渊退位也是无奈之举,他是被次子李世民强行逼迫退位的,当时宫内宫外都被李世民控制,李渊被儿子幽禁在宫中,除了一些服侍他的宫人之外,其余人都无法接触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人在乎他是如何自称的了。

其次是“甩锅”派,这类太上皇之所以禅位完全是不想背负“亡国之君”的名头,比如宋徽宗赵佶。

北宋一共有九个皇帝,赵佶是第八个,而他之所以没能成为亡国之君,是因为在北宋灭亡之前,他机智地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桓(宋钦宗),后来赵构建立南宋称帝,也尊被金国俘虏的徽宗为太上皇。

最后则是“假退休”派,这类太上皇虽然已经禅位,但仍旧将权力牢牢把控在手中,不肯放权给继任者,是绝对的实力派,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曾发誓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于是在其御极六十年后,选择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嘉庆帝),但乾隆并不是真想放弃皇权,在进行皇位交接仪式的时候甚至还闹出了笑话,乾隆不愿交出玉玺,最终碍于礼制才不情愿地交给嘉庆。

虽然将象征皇帝权力的玉玺交了出去,但乾隆并没有将手中权力一起交给嘉庆,美其名曰为新帝保驾护航一段时间,他不限制儿子自称为“朕”,但朝廷大事的决定权还在他手上,嘉庆帝的权力甚至比不过乾隆身边的宠臣和珅。

唐睿宗李旦

回到太上皇和皇帝并存时,该如何自称这个问题,其实唐朝时期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据《旧唐书》记载:

八月庚子,帝(李旦)传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

也就是说,唐睿宗李旦在禅位给李隆基后,仍旧自称为“朕”且接受百官的朝贺,而继任皇帝只能自称为“予”,此时李旦只是交出了手中的部分权力,朝堂大事还是由他决断,可见后世乾隆也只是有样学样。

有意思的是,唐睿宗退位是被逼迫的,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斗争中,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两人都是他的血脉至亲,同时也在他登上帝位过程中立过大功,李旦不愿两人刀兵相见,又无法平息争斗,只好通过禅位给李隆基,但不交出权力的方式,暂时维持两方势力之间的平衡。

不过令李旦没想到的是,李旦的禅位却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斗争走向白热化,太平公主一直谋划废掉李隆基的皇帝之位,而李隆基则感觉到了危险,抢先一步解决掉太平公主势力的主要成员,被打个措手不及的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

自此之后,李旦宣布彻底将权力移交给李隆基,不再过问朝堂政事。

结语

太上皇与皇帝其实不在乎能否自称“朕”,他们更在意的反而是权力在不在自己手中,皇帝向来被称为天下至尊,但太上皇的存在反而令皇帝的权力大打折扣,因此太上皇和皇帝之间便有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两者相争必有一伤,不是太上皇被幽禁不得插手朝政,就是皇帝老老实实听话,熬到太上皇去世再掌权,可见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封建王朝时代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当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也并不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标签: 李旦

更多文章

  • 从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长安有多不容易!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唐肃宗

    长安西北正集结部队,准备收复两京,公私马匹集中在军队里,杜甫动用关系,给将军李嗣业写了首诗,借了匹马,才依依不舍告别凤翔。路上人烟萧瑟,偶然遇到一个两个,多是受伤的士兵,“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他不会不知道,之后两个月将是朝廷军务政务最紧张繁忙的时候,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收复两京,肃宗豁出去了,他调

  • 安史之乱维持了8年之久?如果唐肃宗不犯糊涂,4年其实就能平定了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的规模的确相当吓人。当时安禄山仗着干爹唐玄宗的喜爱,担任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以及河东节度使,因此手握18万多人。而当时唐朝10个节度使的总兵力,也只有49万人而已,其他的防备军其实没有多少人。也就是说安禄山一个人,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跑出来搞一场大混乱,怎么都要掀起腥风血雨的。可

  • 唐肃宗李亨发动马嵬驿兵变,自立为帝的他是怎样为后世埋下祸患的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带领嫔妃、随臣出逃长安,而太子李亨和将军陈玄礼在马嵬驿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之后李亨北上灵武称帝。称帝之后的唐肃宗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叛方面,却没想到因为他的放纵,反而助长了后宫和宦官势力的膨胀,为大唐埋下了更深的祸患。 安史之乱爆发,北上灵武称帝

  • 实力护夫还是坑夫没商量?张皇后被宦官囚禁的第三天,唐肃宗驾崩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和张皇后,两个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和皇后的人,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为帝国的掌舵者,然而,这未必是大唐的幸事。唐肃宗的懦弱与倦政,张皇后的强悍与干政,最终在唐肃宗病重之际酿了一出惨剧:张皇后阴谋废太子被宦官李辅国囚禁,惊闻宫中政变,唐肃宗急火攻心,在两日后驾崩。唐肃宗李亨能在唐玄宗时期成为太子还是拜武

  • 我命由我不由天,唐肃宗是如何在逆境中“开挂”,逆天超神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唐肃宗

    在政变中出生,也在政变中离世?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留恋皇位连杀数人的李隆基,为何没有出兵讨伐?为何李隆基还在世,李亨就迫不及待更改年号?李亨在灵武登基险些胎死腹中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30个儿子里面的其中一个。李亨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差点被自己的父亲扼杀。本该父慈子孝,为何却要狠心杀人?李隆基

  • 如果没有发生马嵬坡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唐肃宗

    红军长征过程中有一个转折点遵义会议,它在万分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安史之乱之中也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马嵬坡兵变,它在大唐崩溃之时挽救了大唐。马嵬坡兵变发生在安史之乱中,潼关失守,长安即将失陷,唐玄宗惶惶如丧家之犬,要逃亡四川。如果皇帝太子都去了四川,当了逃兵,那天下就没人坐镇,那些忠于大唐的将

  • 唐肃宗为何如此信任郭子仪,只因他俩有一个相同点,比军功更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经历过大唐开元盛世的繁华,见识过玄宗晚年的奢靡生活,顺着这个思路推测下去,大概都会认为唐肃宗李亨会是一个骄奢淫逸之人,但偏偏李亨的品行反其道而行。李亨其实一点都不懂享受,安史之乱前大唐还处在盛世华章中,某天身为太子的李亨陪玄宗用膳,玄宗想吃桌上的烤羊腿,让李亨割一小块下来。李亨用手从羊腿上

  • 他献计平定安史之乱,为的是睡唐肃宗的一条大腿…

    历史人物编辑:独特的动漫造型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他跟身边的一位大臣聊天,说到将来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之后,要怎样给大臣们封赏。这位大臣说:“那有何难?不就是封给他们一处小地方,以及几百口人就搞定了嘛!”唐肃宗又问:“那你呢?”“我的要求就有点特别了。”唐肃宗:“说来听听。”“官位和土地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要枕

  • 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并缓解回纥对唐朝的压力故向回纥借兵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唐肃宗

    第一,唐有征调周边民族军队作战之先例,首先,唐前期国力强盛,为周边民族所拥戴,经常征调周边民族军队。再者,安史之乱中,唐军连年激战,军马损失巨大。仅相州一战,“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而吐蕃尽陷河陇,陇右牧马又沦于敌手,军中骑兵必然不足。回纥自唐初即与唐室关系密切,加之回纥骑兵骁勇善

  • 权宦李辅国杀皇后,扶太子登基,唐肃宗一声叹息,自己惹的祸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唐肃宗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带领着大唐进入了新的篇章,盛唐时代开启。就这样歌舞升平,四海咸平,人们都快淡忘了几十年前密集的政变阴谋,可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唐肃宗一朝又出现了,而且后果很严重。当时肃宗已经病入膏肓,自顾不暇,就在这时候,宫廷里又发生了一场兵变,是他最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做的。等他咽气之后,李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