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权斗士,她改变了皇帝“此位只适合男生”的用人歧视,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正因为皇后这段独特的仕途经历,她的两个儿子才获得了“六皇皇万”的尊称。
一位是哥哥唐中宗李显,一位是弟弟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尊贵的称号,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两兄弟的父母当过皇帝,他们的兄弟也做过皇帝,他们的儿子和侄子也做过皇帝。
俗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总要有人做出牺牲,成为皇后的道路,需要用鲜血铺就。武则天的丈夫,唐帝国第三任高宗李治的所有儿子,都是通往皇后之路上最重要的障碍,包括她自己的儿子。他们只能通过“集体死亡”来实现母亲的荣耀。
剧照武则天
李治同志有8个儿子长大成人,其中4个是武则天同志的结晶,结局都是红色的。
身为太子的长子李忠,于林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谋反罪被判死刑。
次子李孝,卒于麟德元年。死因不明。
三子李尚进,公元690年载初元年,被指叛国,自刎。
四子李素杰,载初元年,被被告人与其兄长李尚进共同犯罪,“吊死”。
五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也是太子,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暴毙。
六子李显,武则天次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子张怀。后先以谋逆罪贬为庶人,后于开化元年即公元684年被赐死。
七子就是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三子。他当过两次皇帝。第二次登基后,他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母亲的监管。
谁知妻女比亲娘还狠,他要了一杯白酒。生活。
最后是李诞。他虽然两度当上皇帝,但在二次登基后就勇退了。退居二线,成为太上皇。
唐高祖李治剧照
对于李旦同学,《旧唐书》说他“孝顺和,玄真,皆萧祖”。这真是最高级别的阿谀,连高祖、太宗、高宗都赞不绝口。并且《新唐书》说“睿宗在位时间短,是因为他儿子的功劳,没有值得称赞的人”。简直就是个高级黑子,说这哥们的功绩卓著,都是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劳。
事实上,在那个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的年代,他长期处于权力斗争的中心,并两度当上最高领袖。最后,他得以退休,好好死去。李诞所拥有的政治智慧、处世哲学可见一斑。先从李旦同志的庙号睿宗说起。庙号是对古代皇帝死后一生的评价。在《说文解字》,“睿,深刻理解,沟通”。《玉篇》:“睿,智慧,明达,圣人。”在中国古代,只有两个人获得过“睿宗”的荣誉称号,另一个就是郭靖的义弟《射雕英雄传》的托雷,在忽必烈时期被追谥为“元睿宗”。现在,我们可以从李丹同志的三次离职经历中体会到他的“犀利”。
第一次辞职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帝国第三任君主高宗李治同志逝世,太子李显即位。真正的大BOSS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李旦同志正式接任领导职务,开始了他的第一个皇帝生涯。
从公元684年到公元690年的六年间,李旦同志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母亲武则天却说了算国事,成了专职的傀儡皇帝。
当然,武则天同志并不完全是一些吃瓜群众想象中的霸道女总裁形象。他们也想过“还皇权”。
据说,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的一天,大老板突然要试探李旦同志的忠诚度,就说要把权力还给李旦同志.妈的,挖个洞让儿子跳下去!
机智的李旦同学“听表、执意让步”,急忙表态,在您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正在为实现大唐梦而努力。你离开工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怎么会同意?本来就是小试,没有人当真,于是则天同志继续独断专行。
扫清上台之路上的一切障碍后,终于在载初元年,即公元690年九月初三日,帝都洛阳周边的民众有组织、有预谋地走上街头,一致拥护武则天同志为国家领袖,要求改国号为周,“赐天子武姓”。
按照惯例,则天同志应该“三让”,所以她并没有立即答应群众的要求,而是提拔了这次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暗示了。可怜的李诞同学就这样被舆论绑架了。不仅要辞职,还要改姓。
次日,六万多李旦同志联合皇亲国戚、京城及周边各界人士、周边国家领导人、宗教界人士,一致要求武则天同志为国家元首.当然,李旦同志还有一个要求。让自己姓吴。面对舆论大潮,公元690年9月12日,“民选领袖”武则天正式宣誓就任国家元首,并改国号为周。
上任后,按照惯例,应该立太子人选,但纠结于是立旧李氏人还是旧武氏人,武则天一直没有做出。长久以来的一个决定。于是她和全国人民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立李旦同志为“皇嗣”,不是太子,就是皇太子,也就是说他以后可能不是我的继承人.不要排队。
李旦同志虽然现在已经改姓吴了,但是他身上还有老李家的血脉。就这样,李旦同志的第一个皇帝生涯结束了,但他并没有真正远离权力中心。顶着“皇嗣”这个尴尬的称号,随时都有可能被废,甚至被杀。
李现剧照
第二次辞职
八年后,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三月,皇后将李旦的同学、前任领袖、现任庐陵王的兄长李显接回京城。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李贤同志被反革命势力利用,成为反对自己的一面旗帜,二是朝廷内各种势力一直在为“太子”人选争论不休。现在是稳定政治局势的时候了。
机智的李贤同学一眼就看穿了妈妈的心思。若是我弟回京,我便与继位者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在他被免职前辞去“皇太子”的位置。
这样的选择再明智不过了。既先占了一部分主动权,又给了领导让步,免得把场面搞得这么尴尬,也给了弟弟足够的面子。
随后,李显正式被立为继承人——太子,李旦出任丞相。应该说,李诞同志在第二次辞去“皇太子”的职务后,暂时远离了权力斗争的第一线,保存了自己的元气。
第三次辞职
龙元年正月,即公元705年,丞相(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民选”领袖武则天上台,前任领袖李显上台。这就是“神龙政变”。
或许是出于对主动辞去继承人职位的弟弟的感激之情,李旦被授予“安国相王”和“太尉”等荣誉称号,并享有丞相般的待遇(与三品同)。
风鸾阁)。“相王”是李旦同志的职务,“安国”表明李显同志对李旦同志的高度认可和依赖。
一向低调的李旦同学毅然辞去“太尉”和同风鸾阁三品的荣誉称号。不久,李显同志打算让李旦同志担任“皇弟”。这是提前安排接班人的节奏,李诞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李诞再一次没有让广大吃瓜群众失望。他“阻止”了,“太帝”的兼职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否则就是鸟头一枪,没有好下场。李诞又一次选择了自作聪明,保护自己。
就这样又过了四年,可怜的李贤同志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将他杀死。随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公布了据说是李显同志的遗书,明确任命他15岁的儿子李重茂继位。这就是短命的唐尚帝,也叫唐少帝。
小李重茂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被堂弟李隆基、姑姑太平公主等人通过政变赶下台。他的母亲和妹妹也被杀害。
短短几年间,帝国就发生过两次针对最高领袖的政变。政治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众人的支持下,李诞只好重新接替侄子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然而,一场新的权力争夺战将再次出现。
作为帮助李旦同志复工功劳最大的两个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想在新政府中提高自己的话语权。首先,李隆基在兄长李承启的谦让下,由平王升为太子,正式确立了继承人的地位。而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拥立为王,内阁中的几位丞相都是她的亲信。李诞同志确实煞费苦心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力量。
唐玄宗剧照
据《资治通鉴》记载,每当有丞相来向李旦汇报,李旦同志都会先问“试与太平商议”,再问“三郎是否商议”,这些事你跟太平公主商量过没有你跟太子商量?事实一再证明,权力核心只能有一个,两者必先倒下。
终于,机会来了,太平公主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后,李隆基功成名就。相传公元712年7月的一天,一颗彗星划过天际。彗星在古代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太平公主认为机会来了,命手下的星相专家向李旦报告,彗星的出现意味着“推陈出新”,太子即将掌权。
皇帝还在位,所以说了很多太子准备接班的事。看惯了宫斗剧的观众朋友立马就知道套路了。说出这种话的人,皇上是不会惩罚的,他只会找继任者出气,或者干脆废掉他。好在太平公主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我们的李诞同学就是不玩套路。为免祸患,我即告退,让太子提前即位。自暴自弃的太平公主此时想哭。
李隆基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神情恍惚,连忙赶到宫中向父亲讨个说法。李旦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多亏了你,才有了今天,时机成熟了,你是个孝子,现在就应该登基了。
李隆基见父亲下定决心,也不再拒绝,含泪接过大唐帝国的权杖。离开这个世界。由此看来,尽管李旦退位和接班人的很多行为是无奈之举,但他的主动出击一方面保全了自己,所以笑到最后,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政治斗争,甚至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