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睿宗李旦:独一无二的六位帝皇丸,最终笑到最后

唐睿宗李旦:独一无二的六位帝皇丸,最终笑到最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大炸烩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4/3/16 4:32:49

武则天,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权斗士,她改变了皇帝“此位只适合男生”的用人歧视,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正因为皇后这段独特的仕途经历,她的两个儿子才获得了“六皇皇万”的尊称。

一位是哥哥唐中宗李显,一位是弟弟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尊贵的称号,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两兄弟的父母当过皇帝,他们的兄弟也做过皇帝,他们的儿子和侄子也做过皇帝。

俗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总要有人做出牺牲,成为皇后的道路,需要用鲜血铺就。武则天的丈夫,唐帝国第三任高宗李治的所有儿子,都是通往皇后之路上最重要的障碍,包括她自己的儿子。他们只能通过“集体死亡”来实现母亲的荣耀。

剧照武则天

李治同志有8个儿子长大成人,其中4个是武则天同志的结晶,结局都是红色的。

身为太子的长子李忠,于林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谋反罪被判死刑。

次子李孝,卒于麟德元年。死因不明。

三子李尚进,公元690年载初元年,被指叛国,自刎。

四子李素杰,载初元年,被被告人与其兄长李尚进共同犯罪,“吊死”。

五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也是太子,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暴毙。

六子李显,武则天次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子张怀。后先以谋逆罪贬为庶人,后于开化元年即公元684年被赐死。

七子就是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三子。他当过两次皇帝。第二次登基后,他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母亲的监管。

谁知妻女比亲娘还狠,他要了一杯白酒。生活。

最后是李诞。他虽然两度当上皇帝,但在二次登基后就勇退了。退居二线,成为太上皇。

唐高祖李治剧照

对于李旦同学,《旧唐书》说他“孝顺和,玄真,皆萧祖”。这真是最高级别的阿谀,连高祖、太宗、高宗都赞不绝口。并且《新唐书》说“睿宗在位时间短,是因为他儿子的功劳,没有值得称赞的人”。简直就是个高级黑子,说这哥们的功绩卓著,都是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劳。

事实上,在那个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的年代,他长期处于权力斗争的中心,并两度当上最高领袖。最后,他得以退休,好好死去。李诞所拥有的政治智慧、处世哲学可见一斑。先从李旦同志的庙号睿宗说起。庙号是对古代皇帝死后一生的评价。在《说文解字》,“睿,深刻理解,沟通”。《玉篇》:“睿,智慧,明达,圣人。”在中国古代,只有两个人获得过“睿宗”的荣誉称号,另一个就是郭靖的义弟《射雕英雄传》的托雷,在忽必烈时期被追谥为“元睿宗”。现在,我们可以从李丹同志的三次离职经历中体会到他的“犀利”。

第一次辞职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帝国第三任君主高宗李治同志逝世,太子李显即位。真正的大BOSS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李旦同志正式接任领导职务,开始了他的第一个皇帝生涯。

从公元684年到公元690年的六年间,李旦同志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母亲武则天却说了算国事,成了专职的傀儡皇帝。

当然,武则天同志并不完全是一些吃瓜群众想象中的霸道女总裁形象。他们也想过“还皇权”。

据说,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的一天,大老板突然要试探李旦同志的忠诚度,就说要把权力还给李旦同志.妈的,挖个洞让儿子跳下去!

机智的李旦同学“听表、执意让步”,急忙表态,在您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正在为实现大唐梦而努力。你离开工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怎么会同意?本来就是小试,没有人当真,于是则天同志继续独断专行。

扫清上台之路上的一切障碍后,终于在载初元年,即公元690年九月初三日,帝都洛阳周边的民众有组织、有预谋地走上街头,一致拥护武则天同志为国家领袖,要求改国号为周,“赐天子武姓”。

按照惯例,则天同志应该“三让”,所以她并没有立即答应群众的要求,而是提拔了这次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暗示了。可怜的李诞同学就这样被舆论绑架了。不仅要辞职,还要改姓。

次日,六万多李旦同志联合皇亲国戚、京城及周边各界人士、周边国家领导人、宗教界人士,一致要求武则天同志为国家元首.当然,李旦同志还有一个要求。让自己姓吴。面对舆论大潮,公元690年9月12日,“民选领袖”武则天正式宣誓就任国家元首,并改国号为周。

上任后,按照惯例,应该立太子人选,但纠结于是立旧李氏人还是旧武氏人,武则天一直没有做出。长久以来的一个决定。于是她和全国人民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立李旦同志为“皇嗣”,不是太子,就是皇太子,也就是说他以后可能不是我的继承人.不要排队。

李旦同志虽然现在已经改姓吴了,但是他身上还有老李家的血脉。就这样,李旦同志的第一个皇帝生涯结束了,但他并没有真正远离权力中心。顶着“皇嗣”这个尴尬的称号,随时都有可能被废,甚至被杀。

李现剧照

第二次辞职

八年后,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三月,皇后将李旦的同学、前任领袖、现任庐陵王的兄长李显接回京城。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李贤同志被反革命势力利用,成为反对自己的一面旗帜,二是朝廷内各种势力一直在为“太子”人选争论不休。现在是稳定政治局势的时候了。

机智的李贤同学一眼就看穿了妈妈的心思。若是我弟回京,我便与继位者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在他被免职前辞去“皇太子”的位置。

这样的选择再明智不过了。既先占了一部分主动权,又给了领导让步,免得把场面搞得这么尴尬,也给了弟弟足够的面子。

随后,李显正式被立为继承人——太子,李旦出任丞相。应该说,李诞同志在第二次辞去“皇太子”的职务后,暂时远离了权力斗争的第一线,保存了自己的元气。

第三次辞职

龙元年正月,即公元705年,丞相(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民选”领袖武则天上台,前任领袖李显上台。这就是“神龙政变”。

或许是出于对主动辞去继承人职位的弟弟的感激之情,李旦被授予“安国相王”和“太尉”等荣誉称号,并享有丞相般的待遇(与三品同)。

风鸾阁)。“相王”是李旦同志的职务,“安国”表明李显同志对李旦同志的高度认可和依赖。

一向低调的李旦同学毅然辞去“太尉”和同风鸾阁三品的荣誉称号。不久,李显同志打算让李旦同志担任“皇弟”。这是提前安排接班人的节奏,李诞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李诞再一次没有让广大吃瓜群众失望。他“阻止”了,“太帝”的兼职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否则就是鸟头一枪,没有好下场。李诞又一次选择了自作聪明,保护自己。

就这样又过了四年,可怜的李贤同志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将他杀死。随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公布了据说是李显同志的遗书,明确任命他15岁的儿子李重茂继位。这就是短命的唐尚帝,也叫唐少帝。

小李重茂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被堂弟李隆基、姑姑太平公主等人通过政变赶下台。他的母亲和妹妹也被杀害。

短短几年间,帝国就发生过两次针对最高领袖的政变。政治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众人的支持下,李诞只好重新接替侄子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然而,一场新的权力争夺战将再次出现。

作为帮助李旦同志复工功劳最大的两个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想在新政府中提高自己的话语权。首先,李隆基在兄长李承的谦让下,由平王升为太子,正式确立了继承人的地位。而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拥立为王,内阁中的几位丞相都是她的亲信。李诞同志确实煞费苦心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力量。

唐玄宗剧照

据《资治通鉴》记载,每当有丞相来向李旦汇报,李旦同志都会先问“试与太平商议”,再问“三郎是否商议”,这些事你跟太平公主商量过没有你跟太子商量?事实一再证明,权力核心只能有一个,两者必先倒下。

终于,机会来了,太平公主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而后,李隆基功成名就。相传公元712年7月的一天,一颗彗星划过天际。彗星在古代被认为是灾难的预兆。太平公主认为机会来了,命手下的星相专家向李旦报告,彗星的出现意味着“推陈出新”,太子即将掌权。

皇帝还在位,所以说了很多太子准备接班的事。看惯了宫斗剧的观众朋友立马就知道套路了。说出这种话的人,皇上是不会惩罚的,他只会找继任者出气,或者干脆废掉他。好在太平公主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我们的李诞同学就是不玩套路。为免祸患,我即告退,让太子提前即位。自暴自弃的太平公主此时想哭。

李隆基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神情恍惚,连忙赶到宫中向父亲讨个说法。李旦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多亏了你,才有了今天,时机成熟了,你是个孝子,现在就应该登基了。

李隆基见父亲下定决心,也不再拒绝,含泪接过大唐帝国的权杖。离开这个世界。由此看来,尽管李旦退位和接班人的很多行为是无奈之举,但他的主动出击一方面保全了自己,所以笑到最后,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政治斗争,甚至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标签: 李旦

更多文章

  • 唐睿宗李旦其实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两次当上皇帝完全是一场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李旦

    唐睿宗李旦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弟弟,却是李氏家族中完全不同于其他王子的一个人物。从小他就喜欢书法,对于晋朝以来王羲之、顾恺之、以及初唐八大家比如褚遂良、虞世南这样的书法家,非常的推崇。王羲之最引人入胜的书法绝学“兰亭集序”,被爷爷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带到了棺材里,从而见不到真迹,是李旦最大的憾事。这样的一个

  • 古代太上皇自称“朕”,那皇帝该怎么自称?唐睿宗李旦给出了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李旦

    太上皇一般是退位皇帝或者皇帝在世父亲的称号,比如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刘邦建立汉朝后尊在世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而明朝朱祁镇的太上皇称号则来得有些特殊,他是在北狩期间被弟弟朱祁钰遥称为太上皇。这些人虽然都为太上皇,但受到的待遇却并不相同,比如李渊、朱祁镇等是被囚禁,赵构、乾隆等则在

  • 从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长安有多不容易!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唐肃宗

    长安西北正集结部队,准备收复两京,公私马匹集中在军队里,杜甫动用关系,给将军李嗣业写了首诗,借了匹马,才依依不舍告别凤翔。路上人烟萧瑟,偶然遇到一个两个,多是受伤的士兵,“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他不会不知道,之后两个月将是朝廷军务政务最紧张繁忙的时候,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收复两京,肃宗豁出去了,他调

  • 安史之乱维持了8年之久?如果唐肃宗不犯糊涂,4年其实就能平定了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的规模的确相当吓人。当时安禄山仗着干爹唐玄宗的喜爱,担任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以及河东节度使,因此手握18万多人。而当时唐朝10个节度使的总兵力,也只有49万人而已,其他的防备军其实没有多少人。也就是说安禄山一个人,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力。他跑出来搞一场大混乱,怎么都要掀起腥风血雨的。可

  • 唐肃宗李亨发动马嵬驿兵变,自立为帝的他是怎样为后世埋下祸患的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唐肃宗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带领嫔妃、随臣出逃长安,而太子李亨和将军陈玄礼在马嵬驿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之后李亨北上灵武称帝。称帝之后的唐肃宗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叛方面,却没想到因为他的放纵,反而助长了后宫和宦官势力的膨胀,为大唐埋下了更深的祸患。 安史之乱爆发,北上灵武称帝

  • 实力护夫还是坑夫没商量?张皇后被宦官囚禁的第三天,唐肃宗驾崩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和张皇后,两个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和皇后的人,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为帝国的掌舵者,然而,这未必是大唐的幸事。唐肃宗的懦弱与倦政,张皇后的强悍与干政,最终在唐肃宗病重之际酿了一出惨剧:张皇后阴谋废太子被宦官李辅国囚禁,惊闻宫中政变,唐肃宗急火攻心,在两日后驾崩。唐肃宗李亨能在唐玄宗时期成为太子还是拜武

  • 我命由我不由天,唐肃宗是如何在逆境中“开挂”,逆天超神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唐肃宗

    在政变中出生,也在政变中离世?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留恋皇位连杀数人的李隆基,为何没有出兵讨伐?为何李隆基还在世,李亨就迫不及待更改年号?李亨在灵武登基险些胎死腹中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30个儿子里面的其中一个。李亨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差点被自己的父亲扼杀。本该父慈子孝,为何却要狠心杀人?李隆基

  • 如果没有发生马嵬坡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唐肃宗

    红军长征过程中有一个转折点遵义会议,它在万分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安史之乱之中也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马嵬坡兵变,它在大唐崩溃之时挽救了大唐。马嵬坡兵变发生在安史之乱中,潼关失守,长安即将失陷,唐玄宗惶惶如丧家之犬,要逃亡四川。如果皇帝太子都去了四川,当了逃兵,那天下就没人坐镇,那些忠于大唐的将

  • 唐肃宗为何如此信任郭子仪,只因他俩有一个相同点,比军功更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经历过大唐开元盛世的繁华,见识过玄宗晚年的奢靡生活,顺着这个思路推测下去,大概都会认为唐肃宗李亨会是一个骄奢淫逸之人,但偏偏李亨的品行反其道而行。李亨其实一点都不懂享受,安史之乱前大唐还处在盛世华章中,某天身为太子的李亨陪玄宗用膳,玄宗想吃桌上的烤羊腿,让李亨割一小块下来。李亨用手从羊腿上

  • 他献计平定安史之乱,为的是睡唐肃宗的一条大腿…

    历史人物编辑:独特的动漫造型标签: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他跟身边的一位大臣聊天,说到将来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之后,要怎样给大臣们封赏。这位大臣说:“那有何难?不就是封给他们一处小地方,以及几百口人就搞定了嘛!”唐肃宗又问:“那你呢?”“我的要求就有点特别了。”唐肃宗:“说来听听。”“官位和土地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要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