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是犯颜直谏的典范?跟他比起来,魏征简直弱爆了

魏征是犯颜直谏的典范?跟他比起来,魏征简直弱爆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崔照国 访问量:4332 更新时间:2024/1/28 20:55:03

一说起犯颜直谏,君臣相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魏征李世民,但是在历史上有个人却真正的在用生命进谏,最后也因进谏而死,魏征与他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个人就是鬻[yù]拳。

鬻拳是春秋早期,楚国宗室后裔。鬻拳所在的时代,正是楚国发家的上升期。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文王就是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之父。

楚文王是一个武功赫赫的开拓之君,但是楚文王又有些昏庸霸道的性格特点,于是行事作为上需要臣子在旁查缺补漏。鬻拳就是时刻监督楚文王不要暴露昏庸本色的诸位大臣之一。

有一次,蔡国国君对楚文王说,息国的夫人美貌,配得上楚文王。蔡侯的话传到了息侯耳中,让息侯非常恼怒。

由于息侯与蔡国是军事同盟,息侯故意请楚国进攻息国,然后向蔡国求援。等蔡侯带领部队赶来,息侯突然倒戈相向,帮助楚文王活捉了蔡侯。

蔡侯被抓后,知道自己被息侯与楚文王算计,在楚文王面前破口大骂,激怒了楚文王。于是楚文王就要烹杀了蔡侯。

由于蔡侯是遵循同盟之约,前来助阵,并无过错。而此时的楚国也并非强大到无所顾忌,如果无故杀害一国国君,必定会招致诸侯们的声讨。杀死蔡侯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会给楚国带来无尽的麻烦。

于是,看到问题症结的鬻拳觉得不能让楚文王杀死蔡侯,他立即出言阻止。但是楚文王固执己见的一面又表现出来,鬻拳怎么说都不听,执意要杀掉蔡侯。

鬻拳见进谏不成,一咬牙,直接拔刀,横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说“我就算是跟你一起去死,也不能见楚国结怨于天下诸侯。”楚文王看鬻拳都玩上命了,也只好改口,决定放过蔡侯一命。

鬻拳达到了目的,把刀扔在了地上,跪下请罪。楚文王说:“我知道你是忠心为国,我不怪罪你。”

可是鬻拳却说,“冒犯君王的大罪,就算君王赦免,做臣子的又怎么敢宽恕自己?”话音刚落,鬻拳就拿起刀砍下自己的一只脚。忍着疼痛大声道“如果有臣子对君主无理,这就是下场!”

楚文王回过神后,连忙叫人给鬻拳诊治,并把鬻拳砍下的断足放入太庙供奉,用来警醒自己。同时,他也感念鬻拳的忠诚,命他掌管都城城防。

楚文王晚年,巴国进犯。权尹阎敖没有防备,丢失了权城。导致巴国军队长驱直入。楚文王非常恼怒,杀死了阎敖,出兵迎敌。

可就是因为楚文王杀死阎敖,所以阎敖的族人发动了叛乱,配合巴国军队打败了楚文王的大军。楚文王一路逃回国都,到城下见到了守城门的鬻拳。

鬻拳认为楚文王杀死大臣,激起叛变,从而导致了楚国大败。他说“这次大败损失了楚国的颜面,大王你必须灭了黄国才能进城。”

鬻拳拒绝打开城门,楚文王也没有办法,只能掉头再去攻打黄国。在打败黄国,回师的路上,楚文王病逝了。

鬻拳把楚文王的尸体接回来安葬,等楚文王的后事办完,鬻拳自言“自己两次冒犯君主,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于是鬻拳再断一足,随后自尽,随楚文王而去了。

鬻拳好像就是为给楚文王纠正错误而存在的一样,最后也因为犯颜直谏而选择了自尽,而楚文王也能够接受鬻拳的建议,虽然好像每次都是被迫,但是却从未怪罪鬻拳。这可能也是一种君臣相得吧。

《左传》对鬻拳的评价:““鬻拳可以说是爱护国君了,由于劝阻而自己使自己受刑,受了刑还不忘记使国君归于正道。”可以说评价是很高的。

而到了明朝却也有文人对鬻拳的行为深恶痛绝,并留下诗文“谏主如何敢用兵?谏主如何敢用兵?闭门不纳亦堪惊。若将此事称忠爱,乱贼纷纷尽借名。”直接把鬻拳与反贼等同。您觉得应该怎么评价鬻拳这个人呢?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一代名相魏征,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魏征

    李世民的哀叹与反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西历643年),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对于魏征的去世,太宗皇帝感到郁郁不已,于是太宗皇帝留下了这样的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而就在唐太宗对微整的去世表示哀叹没过多久,唐太宗就命人砸了魏征的

  • 同一人有两块墓志铭,内容大不相同,魏征果真是个滑头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魏征

    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又出土了一个李密的墓志铭,这样,除了李密除墓中埋的墓志铭外,又多出了一块墓志铭,为何李密会有两块墓志铭呢?我们知道,对于古人来说,是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经历的一个传世文献,是貝有唯一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原文留于世间的应为传世版本,因为这样便于后来修改补充。一般情况下,埋在地

  • 魏征被称作唐太宗的明镜,为啥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却怒推其碑

    历史人物编辑:趣闻秘史杂货铺标签:魏征

    在古代社会中,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那更是“圣意”,是不可违抗的。即便是贤君,也不愿意听到每天有人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说着和你意见相反的话。而在昏君那里,每个敢直言犯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大“傻瓜”,轻者丢了仕途,重则丢了脑袋。聪明的大臣在劝谏时总会为帝王留些面子,用比喻及旁敲侧击

  • 李世民与魏征费尽心思相爱相杀的背后是:人性和权谋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魏征

    号称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是君臣角色扮演的两个最佳演员演绎出的一场戏。毕竟君臣关系其实也是需要人设,只不过他们的剧本需要自己揣摩书写。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征(徵)就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将君臣关系的完美人设演成了“标杆”。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其评

  • 揭秘: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魏征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辅佐李世民贞观之治。唐初很多大臣的女儿们,都是联姻豪门望族,那么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嫁给了谁?是不是也是联姻豪门望族呢?历史上魏征确实有女儿,而且记载他有两个女儿。第一位:联姻对象是皇族。魏征女儿在贞观七年,嫁给李元轨,成为王妃,李元轨是李渊第十四个儿子,史载有多方面的才能,非常受

  • 李世民为什么推了魏征的墓碑,难道只是因为魏征谏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明君和诤臣的典范,在这千百年来也一直广为流传。俩人之间的君臣情谊,合作之默契一直被传位千古佳话,也正因此成为了后代君臣效仿的楷模。魏征生前为李世民谏言了200多件事情,每当李世民有什么出格的事情,魏征此人就力谏皇帝说此时不能做,要考虑黎明百姓啊。李世民很多时候都被他弄的下

  • 魏征:政治家之外,他还是位诗人,引领了唐诗新潮流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魏征

    政治家开启唐诗新流诗歌兴于大唐,但在初唐时期,诗歌的题材远不如盛唐时期那样兴隆,体裁非常局限,是宫廷贵族专属,格式固定,追求辞藻华丽,内容虚浮,也比较难懂。这种诗风承接隋朝,但经过隋末的动荡,无数风流人物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其中,记载他们思想的最好文字就是诗歌了。动荡的社会环境自然不

  • 魏征死后为何李世民要砸他墓碑?只因魏征生前的这一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雪雪细说标签:魏征

    导语: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

  • 唐朝历史上,只有四位大臣谥号为“文贞”,魏征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即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字相关的谥号。而对于皇帝来说,也非常看重这个规格极高的谥号,不会轻易将其追封给去世的大臣。其中,就唐朝来说,历史上只有四位大臣谥号为“文贞”,你都知道吗?一、魏征(徵)隋朝末年,魏征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

  • 李世民将公主嫁给魏征长子,为何在魏征死后悔婚,还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魏征

    公元643年,大唐第一谏臣魏征病危,唐太宗带着9岁女儿去探病。此时的魏征已经奄奄一息,看到李世民到来,只能流泪却动弹不了,君臣二人相伴几十年,唐太宗也悲从中来,他突然指着魏征儿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魏征病重时,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儿子魏叔玉。贞观十七年,魏征驾鹤西去,唐太宗悲痛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