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是君臣角色扮演的两个最佳演员演绎出的一场戏。毕竟君臣关系其实也是需要人设,只不过他们的剧本需要自己揣摩书写。
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征(徵)就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将君臣关系的完美人设演成了“标杆”。
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
其评价魏征妩媚,是有原因的。
成功登上皇位的李世民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扭转隋末官场盛行的阿奉之风,同时还需要将弑兄凌父上位的负面影响消除。
这就需要一个虚心纳谏的人设转移大家的视线,选来选去也就只有哥哥的旧部魏征最合适,就如同海瑞和嘉靖。
相比之下,魏征比海瑞更聪明些,深谙李世民需要一个捧哏的角色,于是尽力地配合演出,但同时夹带了自己的私心进去。
狡猾的李世民怎会看不出魏征的那点小心思,但凡魏征敢有不轨行径,分分钟就能将其碾死。
“妩媚”二字是看似不正经,实则带有三分杀气,所以只要魏征不触犯底线,李世民任由他蹦跶。
因此魏征“谏言”多少还需要迎合李世民的需求,也并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就一股脑地倒出来。
他深谙道家阴阳平衡之理,用最真实的话,走进李世民的内心。
戏演到自己都迷失了,竟然敢把自己平时的谏言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在其死后被李世民发现,一怒之下不仅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还把魏征的墓碑都砸了。
关键干部的任用,都必须考虑其背后的派系和本人的能力。
魏征的个人能力很强,背后的势力又是李世民不得不安抚的。
为了政治上的平衡,李世民选择了魏征,也可以说是时局选择了魏征。
李世民刚即位时,政局动荡,突厥入侵边境,而山东又暗藏各种反唐势力。
他决定分三步走:先搞掉突厥,继而解决山东,最后征讨高句丽。
为避免后院失火,如何暂时安抚好山东势力尤为重要,巧合的是魏征和山东势力渊源颇深。
虽其既非山东士族又非山东豪杰,但与二者关系都不错,能灵活游走在两者之间。
李世民恰恰就是看中了魏征可以作为润滑剂调节山东势力的作用,才决定重用魏征。
这样的话,魏征既可以联络、安抚山东豪杰,又可以为他监视山东士族及关陇集团,以达到平衡各派势力的目的,李世民就可以专心的对付突厥。
局势稳定之后,面对这个一直找茬的烦人精,李世民也并不是没有动过杀了的念头,但这样做又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于是,李世民决定把魏征“楷模”的形象最大利益化,让他成为“牌坊”甚至是“图腾化”,这样既能彰显自己的大度又利于巩固大唐的局势,长远来看是多赢的局面。
不得不说李世民真的很会控评、立人设,身为臣子的魏征也只能配合主子的表演。
魏征也不傻,虽然看似被李世民重用,但讲不定哪天自己也会被处理了。
之所以能毫发无损地站在李世民面前,对他说自己的想法,假装对李世民指手画脚,而李世民又表现出不恼不怒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关系背景雄厚罢了。
作为在大唐王朝中央山东豪杰集团的利益代言人,魏征必须在李世民所赋予的职责掩护下,维护山东豪杰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并获得关陇集团部分成员的支持。
因此,李世民和魏征君臣关系之所以被后世频频讨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人存在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但是二人的政治利益又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一旦魏征的真实政治意图被发现,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李世民的怀疑和怨恨。
而魏征即便知道李世民是在利用自己,也不得不配合其演出,毕竟脑袋最重要。
正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两人都知道斗而不破的道理,互相利用对方来为自己树立一个人设,相互成全,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在这场戏中,李世民技高一筹,魏征最后太入戏了,忘记了自己是“工具人”的身份,以至于落了一个死后被清算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