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同一人有两块墓志铭,内容大不相同,魏征果真是个滑头

同一人有两块墓志铭,内容大不相同,魏征果真是个滑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天祥 访问量:250 更新时间:2024/1/28 6:52:20

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又出土了一个李密的墓志铭,这样,除了李密除墓中埋的墓志铭外,又多出了一块墓志铭,为何李密会有两块墓志铭呢?

我们知道,对于古人来说,是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经历的一个传世文献,是貝有唯一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原文留于世间的应为传世版本,因为这样便于后来修改补充。

一般情况下,埋在地下的哪一块应该是传世的墓志铭,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经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研究论证,后来发现的却是传世的墓志铭。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两块墓志铭所记载的内容竟然相差近300字之多,而它们的差别则是关于李密投唐后又反唐的哪一段事情。这里面到底有着与史书记载不同的事实呢?

李密在瓦岗军失败后走投无路,不得不投奔了本与他平起平坐、一同争夺天下的李渊。人生的境遇大多如此,抱的希望越大,最终往往是失望越大。此时的李密尚有残部两万余众,他满心欢喜地来到了长安,封王封侯没有多大的希望,但他想着无论如何李渊也得让他位列三公吧。可是,结果连大家也是想不到。

让人更为奇怪的是,经考古专家研究表明,这两块墓志铭却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昔日他的部下、后为唐初名臣的魏征之手。那么,魏征又为何要为李密写两块墓志铭呢?他在李密的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对于李密的到来,李渊心里非常高兴。他高兴什么呢?李密的到来,并不能为李唐王朝做多大的贡献,他也不指望李密能为唐朝做些什么。只是他知道李密此人不光有才,而且也更有野心,他也是应着哪个谶言的人。但是他知道,从此自己将少了一个争夺天下的对手,心中怎么能不高兴呢?

李渊对李密是隆重迎接、亲切接见,最后封李密为光禄卿,让李密大失所望。要说这个官也不小,大致是三品吧,可他是个闲差,是干什么的呢?这个官是管皇室祭祀和宫廷宴会的官,说穿了就是伺候人。在一次宴会进食完了之后,李密觉得简直是奇耻大辱,我一瓦岗军领袖,也是叱咤风云的英雄,现在却沦落到了给给别人上菜的份上。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便有了反唐之心。当时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公威虽未震,主自为谋,盖当世旧部先附,多出其右,古吏后来,或居其上。怀渔阳这愤愤,耻从吴耿后列;同淮阴之怏怏,羞与降灌为伍。负其智能,颇不自安。——《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关于这段各种史料记载的情况大致相同,但只有这块墓志铭写的更为深刻。你要知道写这个墓志铭的不是别人,就是李密的老部下魏征。魏征对自己的老上级李密应该是比较了解。李密之所以最后降而复叛,关键就在于内心得不到平衡。李密是怎么降而复叛的呢?他是在率部出潼关的过程当中率部反唐,后兵败被部下所杀。这个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可为什么他刚降唐不久又要东出潼关呢?

关于李密东出潼关的原因,在不同的史料当中有不同的说法,即使在李密的两块墓志铭也不主是有差异的。

这件事情《唐高祖实录》是这样记载的。是说李渊得到了密报,瓦岗旧部投王世充后对其很是不满,还有部分将领仍在河东地区占据要地,便让李密出潼关前去招降,李密便借此机会又重新反了唐。这种说法倒是合情合理,也符合李渊东出潼关谋取中原的意图。《旧唐书.李密传》、《资治通鉴》和这个说法大致相同。

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哪就是李密的谋士贾润甫为其所写的《浦山公传》,这个和《唐高祖实录》中的说法就有了很大的差异。是说这个主意是王伯当出的。王伯当看到李密心中很是不平,便建议他找借口东出潼关,然后召集旧部图谋发展。李密便去找李渊,借口当然同上面一样,是要去招降他的旧部,李渊当然高兴了。

看来,这件事还是要靠这两块墓志揭开真相了,这两块墓志的差异正好在于对李密东出潼关原因的描述上。一般情况下,墓葬的墓志更接近历史事实,而传世本由于后世修改,大多是不可信的。如果我们把墓葬那块叫做作出土墓志铭,把1969年出土的李密墓志称为传世墓志铭,再看看关于这件的记载有何不同。

随墓埋葬的墓志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和大部分史书记载差别并不大,是说李密本来就有反心,东出潼关只是找了个脱身的机会而已。而李密的这个传世本却有了不同的说法。原来李世民曾经在李密降而复叛的这个事件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说李密东出潼关的时候,是为了配合李世民的行动,给李世民当先锋。把李密的行为说成了是配合李世民的行动,而把李世民起到的主导作用给略微淡化了一些。

事实上,除历史史料记载之外,史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李密当时东出潼关是由李渊派遣的。他出潼关时总共带兵两万。基本都是他的原部人马。而他走后李渊又派李世民率大军尾随其后,并在中途要求将他一万兵马划归李世民。这时李密真正感到了李渊对自己的不信任,加上先前所受的窝囊气,才下决计要反的。也就是说,李密的反,其实就是李渊父子逼反,而非本意。

那么他为何会有两块墓志呢?这两块墓志均出自他原来的老部下魏征之手,而魏征又是为何要这样做呢?

史学家研究认为,当时李密墓葬的时候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大约魏征是依据了历史事实写成了这块墓志铭,但由于其中牵扯到李渊、李世民这段不太光明的事情,觉得不妥,又重新做了一块下葬了。后来发现的这块大约是藏于魏征家中,这才得以保存。要知道唐代许多史料均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以后修改过的,这其中是不会有不利于李渊父子哪些不光彩的说法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称赞魏征了。他不愧为历史名臣,也不难看出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心机,他为后世保存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魏征素以直言敢谏出名,可从这件事情上来看,也是未尽其然,他也有不敢说真话的时候,在正直的背后,有时他还是会耍滑头的。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被称作唐太宗的明镜,为啥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却怒推其碑

    历史人物编辑:趣闻秘史杂货铺标签:魏征

    在古代社会中,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那更是“圣意”,是不可违抗的。即便是贤君,也不愿意听到每天有人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说着和你意见相反的话。而在昏君那里,每个敢直言犯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大“傻瓜”,轻者丢了仕途,重则丢了脑袋。聪明的大臣在劝谏时总会为帝王留些面子,用比喻及旁敲侧击

  • 李世民与魏征费尽心思相爱相杀的背后是:人性和权谋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魏征

    号称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是君臣角色扮演的两个最佳演员演绎出的一场戏。毕竟君臣关系其实也是需要人设,只不过他们的剧本需要自己揣摩书写。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征(徵)就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将君臣关系的完美人设演成了“标杆”。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其评

  • 揭秘: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魏征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辅佐李世民贞观之治。唐初很多大臣的女儿们,都是联姻豪门望族,那么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嫁给了谁?是不是也是联姻豪门望族呢?历史上魏征确实有女儿,而且记载他有两个女儿。第一位:联姻对象是皇族。魏征女儿在贞观七年,嫁给李元轨,成为王妃,李元轨是李渊第十四个儿子,史载有多方面的才能,非常受

  • 李世民为什么推了魏征的墓碑,难道只是因为魏征谏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明君和诤臣的典范,在这千百年来也一直广为流传。俩人之间的君臣情谊,合作之默契一直被传位千古佳话,也正因此成为了后代君臣效仿的楷模。魏征生前为李世民谏言了200多件事情,每当李世民有什么出格的事情,魏征此人就力谏皇帝说此时不能做,要考虑黎明百姓啊。李世民很多时候都被他弄的下

  • 魏征:政治家之外,他还是位诗人,引领了唐诗新潮流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魏征

    政治家开启唐诗新流诗歌兴于大唐,但在初唐时期,诗歌的题材远不如盛唐时期那样兴隆,体裁非常局限,是宫廷贵族专属,格式固定,追求辞藻华丽,内容虚浮,也比较难懂。这种诗风承接隋朝,但经过隋末的动荡,无数风流人物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其中,记载他们思想的最好文字就是诗歌了。动荡的社会环境自然不

  • 魏征死后为何李世民要砸他墓碑?只因魏征生前的这一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雪雪细说标签:魏征

    导语: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

  • 唐朝历史上,只有四位大臣谥号为“文贞”,魏征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即文人踏入仕途后,都梦想得到“文”字相关的谥号。而对于皇帝来说,也非常看重这个规格极高的谥号,不会轻易将其追封给去世的大臣。其中,就唐朝来说,历史上只有四位大臣谥号为“文贞”,你都知道吗?一、魏征(徵)隋朝末年,魏征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

  • 李世民将公主嫁给魏征长子,为何在魏征死后悔婚,还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魏征

    公元643年,大唐第一谏臣魏征病危,唐太宗带着9岁女儿去探病。此时的魏征已经奄奄一息,看到李世民到来,只能流泪却动弹不了,君臣二人相伴几十年,唐太宗也悲从中来,他突然指着魏征儿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魏征病重时,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儿子魏叔玉。贞观十七年,魏征驾鹤西去,唐太宗悲痛万

  • 魏征多次公开顶撞李世民,李世民为何总能容忍魏征

    历史人物编辑:唐宋风华标签:魏征

    魏征字玄成,唐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因敢于直谏被后人所熟知,被称为“一代良臣”,辅佐李世民完成了“大唐盛世”,留下了“明君贤臣”的千古佳话,后人常以魏征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魏征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顶撞、批评李世民,有句古话叫“忠言逆耳”,李世民虽贵为皇帝

  • 魏征怒怼唐太宗,李世民赐他一道菜,魏征当场吃光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魏征

    如果说在唐太宗在位期间,有哪一位文臣比较出名,除了房杜、恐怕就是魏征了。魏征早年曾效力于瓦岗军,但是不受瓦岗重用,后来瓦岗军被王世充击垮,李密归降唐军。但魏征最早属于太子李建成阵营,而且深受李建成重用。他曾经劝说李建成,要提防李世民一步一步做大。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登基,召魏征问话,问他当初为何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