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这位比魏征还敢说的“诤臣”,为何客死汉中?原因令人唏嘘

这位比魏征还敢说的“诤臣”,为何客死汉中?原因令人唏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社工师罗先生 访问量:2403 更新时间:2024/1/28 5:02:02

来源:高台兴南加油站

很多人都认为唐代最著名的“诤臣”是唐太宗时期的左光禄大夫 、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因为魏征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李世民与他谈论,总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了“人镜”魏征,心胸宽广的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在公元9世纪的晚唐时,还有一位仪表俊伟,气质高洁,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固守直道,表里澄澈的宰相。《新唐书》赞其“伟仪质,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是一位“巨德大臣”,他就是尽心匡谏、数度沉浮,历仕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的“五朝元老”,李绛。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 。

李绛生性不作佞语,也不作谀文。

元和四年(809),李绛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宦官头子吐突承璀深知宪宗崇佛,遂大修安国寺,并于寺中矗立一座高大石碑,谓之“圣政碑”,碑楼先成,碑石也已打磨好,奏请宪宗,敕令李绛撰文,歌颂宪宗“圣政”,并说:“臣已具钱万缗,欲酬之。”李绛立即上奏拒之,说陛下为自己立《圣政碑》,是“示天下以不广”。“、舜、禹、汤,未尝立碑自言圣德,唯秦始皇巡游所过,刻石高自称述,未审陛下欲何所法!”

李绛进而指出,不仅立碑不该,大修寺庙也不该,为之张扬更不该,“叙修寺之美,不过壮丽观游,岂所以光益圣德!”痛快淋漓,将吐突承璀佞佛、媚上的危害,揭露无遗。开始,宪宗发怒不听,李绛伏奏愈切,宪宗惊悟,说:不是李绛进言,我自己还不知道危害如此之大。吐突承璀正侍奉身旁,宪宗当即命其拆楼废石。吐突承璀请求:碑楼很大,一时拆不掉,宜徐徐毁之。想苟延时日,找机会再说服宪宗。宪宗厉声喝令:赶快找牛,多找些牛去拽!吐突承璀再不敢饶舌,用了一百头牛才将碑楼拽倒。

一次,宪宗在延英殿同几位宰相议政。李吉甫首先发言,一开口就盛赞宪宗威德,并说什么“天下已太平,陛下宜为乐。”宪宗听得乐滋滋的,很是享受。李绛却兜头一瓢冷水泼来,直戳戳地问宪宗:“陛下自视今日何如汉文帝时?”宪宗一愣,有些扫兴地答道:“朕安敢望文帝?”李绛接着说:汉文帝时,多年不用兵,百姓富裕,家给人足,贾谊还认为如同睡在将燃的柴堆上,不可谓安。当今藩镇割据五十余州,不行朝廷法令;吐蕃扰边,烽火屡警;加之水旱灾害不断,国家仓廪空虚,这正是需要陛下宵衣旰食,焦心销志,寻求救时策略的时候,怎么能说是“太平”,而急着“为乐”呢?宪宗猛然醒悟,高兴地说:“卿言正合朕意。”退朝后,又对身边人说,李吉甫专为悦媚,“绛言骨鲠,真宰相也!”

又一次,李吉甫在朝堂感慨,说:“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这既是向宪宗讨好,也是对自己“专为悦媚”开脱,更是对李绛好直言硬语的批评。李绛不买账,马上接道:“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尽说好听的,必然“陷君于恶,岂得为忠!”宪宗此时正努力做“英主”,头脑颇清醒,立马下定判词:“绛言是也。”

一天,宪宗与李绛在延英殿探讨治国之道,天已很晚,谈兴犹浓,时值盛夏,李绛发现宪宗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怕宪宗劳累过度,想赶忙告退。宪宗让李绛留下,继续论道,并动情地向李绛畅诉心扉,说自己退朝后,在宫中面对的,唯有宦官和女子,“与卿讲天下事,乃其乐也!”不作佞语,尽是真话,李绛的直言直谏,已将这位“中兴圣主”深深吸引了。

尽管唐宪宗有中兴之志,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处处藩镇割据,还有宦官外戚专权,内忧外患频仍,李绛力助唐宪宗励精图治的做法,无疑引来了这些人的忌惮,于是,李绛也屡次贬谪。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也就是宪宗去世的前一年,李绛因得罪宠臣皇甫镈,只被任命为河中观察使 (本应授为节度使 )。

后来,在唐宪宗死后,唐朝10年里连续换了3个皇帝——穆宗、敬宗、文宗,朝政混乱,李绛也历经沉浮。 原因在于,李绛奉行正道,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屡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绛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唐敬宗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群臣都支持李绛。但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他仆射之职,改授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 次年七月,进封魏国公。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因南蛮作乱,李绛以检校司空衔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为赵郡公。于是,李绛便来到了山南西道的衙署之地——汉中。

大和三年(829年),为平定成都为南蛮围攻的战乱,李绛便募兵前往成都平乱。战乱平定后,这些士兵也回到了汉中。因驻守汉中的部队有定编,所以李绛便在大和四年(830年)春节后依例遣散了这些兵士,以官府库存的粮食作为酬金。出生入死的兵士们拿不到钱,很不高兴。此时驻山南道的监军杨叔元便开始出言挑唆这些退伍兵,造谣说李绛是把皇上发来的酬金中饱私囊了,结果兵士哗变,杀死了李绛,李绛死时67岁。

此事一出,唐文宗大怒,便派尚书右丞温造去平息兵乱,并授权温造“先斩后奏”。温造在赶往汉中时遇到了从成都平乱撤下的卫志忠及其所部,便与卫志忠合兵一处,共1300多人开进汉中。进城后,令诸将分守诸门。

之后,温造下车,令召集那些哗变者召来慰问。待人到齐后,站在会场台阶上的卫志忠、张丕拔剑高喊一声:“杀”。伏兵一齐行动,将哗变的1000余名逸卒当场斩首。而监军杨叔元也被发配到康州(今广东德庆 )。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2、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七十七》。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4、《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5、《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6、《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7、《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凭什么斩了泾河龙王?魏征:我的背景你不懂

    历史人物编辑:用图说史标签:魏征

    泾河龙王为了赢得与袁守城的赌注,私自篡改了下雨的时辰和雨量,最终被魏征斩首。在民间传说中,龙是具有莫大神通的动物,为何被一介凡人斩首呢?很显然,泾河龙王是被人算计了!《西游记》中,泾河龙王的地位并不高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龙只是一个普通的种族而已。古人形容某人特别神秘,喜欢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

  • 魏征是犯颜直谏的典范?跟他比起来,魏征简直弱爆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魏征

    一说起犯颜直谏,君臣相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魏征和李世民,但是在历史上有个人却真正的在用生命进谏,最后也因进谏而死,魏征与他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个人就是鬻[yù]拳。 鬻拳是春秋早期,楚国宗室后裔。鬻拳所在的时代,正是楚国发家的上升期。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文王就是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之父。

  • 一代名相魏征,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魏征

    李世民的哀叹与反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西历643年),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对于魏征的去世,太宗皇帝感到郁郁不已,于是太宗皇帝留下了这样的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而就在唐太宗对微整的去世表示哀叹没过多久,唐太宗就命人砸了魏征的

  • 同一人有两块墓志铭,内容大不相同,魏征果真是个滑头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魏征

    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又出土了一个李密的墓志铭,这样,除了李密除墓中埋的墓志铭外,又多出了一块墓志铭,为何李密会有两块墓志铭呢?我们知道,对于古人来说,是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经历的一个传世文献,是貝有唯一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原文留于世间的应为传世版本,因为这样便于后来修改补充。一般情况下,埋在地

  • 魏征被称作唐太宗的明镜,为啥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却怒推其碑

    历史人物编辑:趣闻秘史杂货铺标签:魏征

    在古代社会中,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那更是“圣意”,是不可违抗的。即便是贤君,也不愿意听到每天有人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说着和你意见相反的话。而在昏君那里,每个敢直言犯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大“傻瓜”,轻者丢了仕途,重则丢了脑袋。聪明的大臣在劝谏时总会为帝王留些面子,用比喻及旁敲侧击

  • 李世民与魏征费尽心思相爱相杀的背后是:人性和权谋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魏征

    号称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是君臣角色扮演的两个最佳演员演绎出的一场戏。毕竟君臣关系其实也是需要人设,只不过他们的剧本需要自己揣摩书写。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征(徵)就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将君臣关系的完美人设演成了“标杆”。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其评

  • 揭秘: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魏征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辅佐李世民贞观之治。唐初很多大臣的女儿们,都是联姻豪门望族,那么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嫁给了谁?是不是也是联姻豪门望族呢?历史上魏征确实有女儿,而且记载他有两个女儿。第一位:联姻对象是皇族。魏征女儿在贞观七年,嫁给李元轨,成为王妃,李元轨是李渊第十四个儿子,史载有多方面的才能,非常受

  • 李世民为什么推了魏征的墓碑,难道只是因为魏征谏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明君和诤臣的典范,在这千百年来也一直广为流传。俩人之间的君臣情谊,合作之默契一直被传位千古佳话,也正因此成为了后代君臣效仿的楷模。魏征生前为李世民谏言了200多件事情,每当李世民有什么出格的事情,魏征此人就力谏皇帝说此时不能做,要考虑黎明百姓啊。李世民很多时候都被他弄的下

  • 魏征:政治家之外,他还是位诗人,引领了唐诗新潮流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魏征

    政治家开启唐诗新流诗歌兴于大唐,但在初唐时期,诗歌的题材远不如盛唐时期那样兴隆,体裁非常局限,是宫廷贵族专属,格式固定,追求辞藻华丽,内容虚浮,也比较难懂。这种诗风承接隋朝,但经过隋末的动荡,无数风流人物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其中,记载他们思想的最好文字就是诗歌了。动荡的社会环境自然不

  • 魏征死后为何李世民要砸他墓碑?只因魏征生前的这一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雪雪细说标签:魏征

    导语: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