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征帮助李世民开创了盛世,为何魏征死后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魏征帮助李世民开创了盛世,为何魏征死后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述 访问量:901 更新时间:2024/2/4 22:32:52

据说魏征参与谋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李世民是信了。

李世民和魏征,一个直言进谏,一个从善如流,在君臣二人的不懈努力下,硬是开创了贞观盛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欲绝,5日不上朝。

随后,李世民给魏征追封官爵,上谥号,亲率文武百官为魏征送行,并亲笔题写墓志铭,可谓是恩宠无以复加。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李世民便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解除了魏征长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呢?

表面上看,魏征是受谋逆案牵连了。

一切要从太子李承乾说起。

李承乾是李世民最初所立的太子,李世民对其悉心教导,希望他能成为像自己一样的一代明君。

为此,李世民还特意给李承乾安排了一群,道德水平高、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教导李承乾。

李世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却起到了反效果。

当时,李承乾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本来就是贪玩的年纪,结果这群大臣却把李承乾当做李世民对待,一点娱乐都不许有。

李承乾盖了间屋子,就被说成是秦二世,宠信个乐师,乐师就被处死。

那个年纪,正是性格逐渐成形的时候,经过这群“忠臣”的努力,李承乾越来越叛逆了。

后来,魏王李泰频频受到李世民的夸奖,使得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他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

大概是吸取了李建成的教训,李承乾压根不准备和李泰慢慢斗法争夺储君之位。他直接派人刺杀李泰,然而失败了。

李承乾担心此事被李世民发现,于是决定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策划干掉李世民谋反。只要李承乾继承了皇位,李泰就彻底没戏了。

但是他却没明白,李世民岂是李渊可比的?结果李承乾的计划还没开始执行,就被李世民所察觉。

侯君集作为李承乾谋反案的重要参与者被处死,而杜正伦则因为李承乾给他送过金腰带而被贬官。

等谋逆案处理完,李世民想起来侯君集和杜正伦都受到魏征的推崇,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此二人,说他们都有宰相之才。

加上魏征曾经担任过太子太师,因此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李承乾一党。

当然,李世民是有理由这么怀疑的,因为魏征的履历并不好看,他可是五易其主的人。

最开始,魏征是在元宝藏手下为官,魏征在此时就展现出了很有才华的一面,因此受到元宝藏的重用,被其引以为心腹。

后来李密入主瓦岗寨,声势日益壮大。元宝藏便动了归附李密的心思,于是命令魏征替他起草书信,联络李密。

这种好事李密自然不会拒绝,就这样,魏征跟随元宝藏加入了瓦岗寨,成为了李密的臣子。

魏征有大才,可惜李密刚愎自用,并不采纳魏征的意见。

魏征先是提出一整套壮大瓦岗寨的方针,李密并未采用。

后来李密与王世充对阵,魏征又指出瓦岗寨是在打防守战,打赢了也得不到好处,反而徒增伤亡,正确做法应该是坚守城池消耗王世充的兵力,以逸待劳,最终获胜。

然而李密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依然不听魏征的建议。

魏征一怒之下,再也不向李密谏言了。

后来多次交战后,李密果然因为徒增伤亡,最终战败,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逃奔李唐。

就这样,魏征跟着李密成了李渊的臣子。

李密归附李唐,有点尴尬。因为他是直接从前线逃到李唐去的,而不是率领自己的整个势力归附。

这就导致了瓦岗寨的地盘和整个权力系统都还健在,瓦岗寨这个势力并未消失,当时掌掌控瓦岗寨的是李密的部下李勋。

魏征一看,自己想要在李唐有一番作为,首先要受到重视。而想要受到重视,就要先立个大功,于是他自告奋勇前去说服李勋。

巧合的是,李勋当时正为此事发愁呢,作为臣子,他忠心可嘉,自然不愿意窃取主上的地盘自己称王,他想归附李唐去陪李密,但是缺个中间人传话。

这时候,恰好魏征来了,二人一聊,都很高兴。魏征能完成任务,李勋能解除烦恼,于是李勋带着瓦岗寨势力归附了李唐。

凭借此事之功,魏征得到了李渊的赏识,得到重用。

武德九年,窦建德率大军来犯,先拿下相州,接着又攻下黎阳,刚好在城中的魏征因此被俘,落入了窦建德手中。

窦建德此人也算是明主,他听闻魏征有大才,于是不计前嫌,提拔其做了自己的舍人,为其出谋划策。

然而魏征还是看好李唐的,因此他并不愿意为窦建德做事,长期怠工,成了个摆设。

后来窦建德在救援王世充途中,中了李世民的埋伏,兵败被擒。窦建德完蛋了,魏征自然得以重归李唐。

当时,太子李建成已经感觉到了来自李世民的威胁,因此想方设法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早就听说过魏征有大才,于是趁着魏征还未任命官职的机会,向魏征示好,拉拢他为自己效力。

魏征是想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他见李建成是太子,未来的皇帝,于是欣然接受了李建成的邀请,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魏征在为李建成效力期间,积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稳固其地位。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建议李建成讨伐刘黑闼

窦建德兵败被俘后,他的手下群龙无首,于是投降了李唐。

后来窦建德在长安被斩首,李渊下令让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前往长安,这群人担心步窦建德的后尘,于是拥戴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反叛。

刘黑闼军一路攻城掠地,收复了窦建德的大半故土,成为了李唐王朝新的威胁。

在魏征看来,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是他的功绩太少了,完全无法和李世民相提并论,因此急需刷军功。

而刘黑闼就是老天送给李建成的军功,别看刘黑闼一路势如破竹,那是因为他在窦建德的旧地盘上很有号召力,其真实实力是远不如窦建德的。

刘黑闼就是个纸老虎,一戳就破。

因此魏征建议李建成亲率大军讨伐刘黑闼,这样好歹也算有个灭国之功,在和李世民的争斗中能挽回一些劣势。

李建成听取了魏征的建议,果然出兵击败了刘黑闼,平定了山东地区。

原本照这情况发展下去,李建成在魏征的帮助下,是可以击败李世民的。

然而谁也谁也没想到,李世民干脆放手一搏,搞出个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

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所有人都认为魏征要倒霉了,却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不计前嫌,用了他。

这才有了历史上的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无论如何,也无法掩盖魏征经历了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六位主公,五易其主的事实。

李世民以前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是当魏征受到李承乾逆案牵连时,李世民可就不这么看了,他会觉得魏征这是要再次改换门庭。

加上魏征还曾经向史官讲述自己进谏的事情,让李世民怀疑他是要接着贬低自己来留下美名,就更加恼怒。

最终,李世民下旨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算是全面否定了魏征此前的功绩。

不过这仅仅从表面上解释了李世民的举动,并未触及为问题的本质,或者说是李世民这么做的真正动机。

谋逆案只是借口罢了,李世民早就对魏征不满了

虽然李世民是个明君,但是明君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的感情。

然而他因为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得国不正,因此需要全力打造明君的人设。

这就使得李世民不得不接受魏征的每一条谏言。而一切利国利民的谏言,都是理性的,也是反人性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有种说法叫理性做事,感性做人。

因为一件事情你想做正确,就必须抛开感情,从理性的角度思考。

对于国家大事,李世民没什么好犹豫的,但是牵扯到李世民的家人、甚至李世民自己的事情,那可就不好说了。

比如李世民很宠爱长孙皇后之女长乐公主,当长乐公主要准备出嫁的时候,李世民与朝臣商议,想要增加长乐公主的嫁妆。

我们都知道,女儿出嫁,娘家给的嫁妆越多,越能反应对女儿的宠爱。

此乃人之常情,大臣们都表示,既然皇帝如此宠爱长乐公主,嫁妆给多少都不嫌多,他们建议将长乐公主的嫁妆增加到永康公主的两倍。

本来这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情,结果魏征不解风情的跑出来直言进谏了。

魏征说,永康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按照礼制,长乐公主的嫁妆不能超过永康公主的。

可想而知,当时李世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然而作为明君,既然魏征说的有道理,李世民也没法辩驳,于是长乐公主的嫁妆只能按原计划准备了。

再比如李世民想在洛阳修建宫殿,这样方便他前往洛阳的时候居住,这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结果中牟县的县丞皇甫德参竟然越级进谏,称此拜拜消耗民力,对国家没有好处,坚决反对此事。

看到这份奏章,李世民就气不打一处来,难道皇帝不使役百姓,皇甫德参才满意?这天下就能出现盛世了?李世民要求严惩皇甫德参。

结果这时候又是魏征跑出来劝说李世民,称皇甫德参这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应该鼓励。

最终,李世民不仅没有惩罚皇甫德参,还赏赐了一些财物。

但是李世民真的心甘情愿这么做?八成是不乐意的,但是没办法,谁叫他是明君呢?

还有,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无比怀念。

于是他命人修筑高台,站在上面遥望长孙皇后的昭陵,以缓解思念之情。

夫妻恩爱,这本是好事,但是魏征却不管这些,他认为李世民思念妻子却不思念自己的父亲,这是不对的。

说句公道话,李世民凭什么要思念李渊,他立了那么多功绩,李渊也不愿意立李世民为太子,整天就知道拉偏架帮着李建成。

相比之下,长孙皇后可是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撑着李世民,李世民对于二人的感情可谓是天壤之别,自然要区别对待了。

但是从儒家的角度来说,魏征说的也没错。于是李世民干脆将高台拆了,这样他两个人都不思念,魏征总没话说了吧。

从此事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魏征是很不满的。

除了这些外,魏征在政事上更是隔三差五直言进谏,于是李世民总被打脸。

虽然魏征说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李世民会喜欢魏征才奇怪了。

然而,李世民为了自己的明君人设,为了抵消玄武门之变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不仅不能指责魏征,还要对其大加赞赏,这皇帝当得真够无趣的。

不过,世事难料,李承乾谋反事发,牵连到了魏征,李世民总算可以找个借口发现心中不满了。

于是,魏征的墓碑被推倒,其子的婚约被解除。

人设差点崩塌,李世民及时补救

虽然李世民在做出上述举动后,心情舒服了很多,但是不久之后他意识到,这么做有可能使得自己花费几十年打造的明君人设崩塌。

李世民是很在乎自己在历史上的形象的,或者说他很在乎死后的名声,因此他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于是,他开始找机会进行补救了。

公元645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

唐军大获全胜,夺得高句丽10座城池,人口7万,牛羊无数,高句丽大军被唐军消灭,无力再对唐朝造成威胁。

然而唐军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此李世民在人前感叹:要是魏征健在,自然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很明显,他是想修复自己的人设。

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借机命人以少牢之礼来祭祀魏征,同时将他的墓碑重新给立起来。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之间的佳话算是流传下来了,李世民的人设也没有崩溃,他的计划成功了。

如果他不做这些补救,也许后世之人会说李世民年纪大了后,不再像年轻时那么贤明了,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总结

魏征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他情商太低,不会做人,这貌似是古代贤臣的通病。

也因为如此,魏征才得罪了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为了淡化玄武门之变的负面影响,打造明君的人设,不得不忍住心中的不满,反而重用魏征。

但是这种不满迟早会爆发的,于是当李承乾谋反案牵连到魏征的时候,李世民毫不犹豫的推倒魏征的墓碑,废除其儿子的婚约。

都说伴君如伴虎,幸亏李世民的自制力足够强,魏征才得以善终,如果换成李承乾那种叛逆少年,估计魏征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这位比魏征还敢说的“诤臣”,为何客死汉中?原因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社工师罗先生标签:魏征

    来源:高台兴南加油站很多人都认为唐代最著名的“诤臣”是唐太宗时期的左光禄大夫 、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因为魏征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李世民与他谈论,总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了“人镜”魏征,心胸宽广的李世民共

  • 魏征凭什么斩了泾河龙王?魏征:我的背景你不懂

    历史人物编辑:用图说史标签:魏征

    泾河龙王为了赢得与袁守城的赌注,私自篡改了下雨的时辰和雨量,最终被魏征斩首。在民间传说中,龙是具有莫大神通的动物,为何被一介凡人斩首呢?很显然,泾河龙王是被人算计了!《西游记》中,泾河龙王的地位并不高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龙只是一个普通的种族而已。古人形容某人特别神秘,喜欢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

  • 魏征是犯颜直谏的典范?跟他比起来,魏征简直弱爆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魏征

    一说起犯颜直谏,君臣相得。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魏征和李世民,但是在历史上有个人却真正的在用生命进谏,最后也因进谏而死,魏征与他比起来,简直弱爆了。这个人就是鬻[yù]拳。 鬻拳是春秋早期,楚国宗室后裔。鬻拳所在的时代,正是楚国发家的上升期。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文王就是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之父。

  • 一代名相魏征,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魏征

    李世民的哀叹与反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西历643年),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对于魏征的去世,太宗皇帝感到郁郁不已,于是太宗皇帝留下了这样的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而就在唐太宗对微整的去世表示哀叹没过多久,唐太宗就命人砸了魏征的

  • 同一人有两块墓志铭,内容大不相同,魏征果真是个滑头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魏征

    196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又出土了一个李密的墓志铭,这样,除了李密除墓中埋的墓志铭外,又多出了一块墓志铭,为何李密会有两块墓志铭呢?我们知道,对于古人来说,是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经历的一个传世文献,是貝有唯一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原文留于世间的应为传世版本,因为这样便于后来修改补充。一般情况下,埋在地

  • 魏征被称作唐太宗的明镜,为啥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却怒推其碑

    历史人物编辑:趣闻秘史杂货铺标签:魏征

    在古代社会中,皇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那更是“圣意”,是不可违抗的。即便是贤君,也不愿意听到每天有人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说着和你意见相反的话。而在昏君那里,每个敢直言犯上的大臣基本都是大“傻瓜”,轻者丢了仕途,重则丢了脑袋。聪明的大臣在劝谏时总会为帝王留些面子,用比喻及旁敲侧击

  • 李世民与魏征费尽心思相爱相杀的背后是:人性和权谋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魏征

    号称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大概也不过是君臣角色扮演的两个最佳演员演绎出的一场戏。毕竟君臣关系其实也是需要人设,只不过他们的剧本需要自己揣摩书写。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魏征(徵)就是非常出色的演员,将君臣关系的完美人设演成了“标杆”。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其评

  • 揭秘: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魏征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辅佐李世民贞观之治。唐初很多大臣的女儿们,都是联姻豪门望族,那么魏征有几个女儿?她们嫁给了谁?是不是也是联姻豪门望族呢?历史上魏征确实有女儿,而且记载他有两个女儿。第一位:联姻对象是皇族。魏征女儿在贞观七年,嫁给李元轨,成为王妃,李元轨是李渊第十四个儿子,史载有多方面的才能,非常受

  • 李世民为什么推了魏征的墓碑,难道只是因为魏征谏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魏征

    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明君和诤臣的典范,在这千百年来也一直广为流传。俩人之间的君臣情谊,合作之默契一直被传位千古佳话,也正因此成为了后代君臣效仿的楷模。魏征生前为李世民谏言了200多件事情,每当李世民有什么出格的事情,魏征此人就力谏皇帝说此时不能做,要考虑黎明百姓啊。李世民很多时候都被他弄的下

  • 魏征:政治家之外,他还是位诗人,引领了唐诗新潮流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魏征

    政治家开启唐诗新流诗歌兴于大唐,但在初唐时期,诗歌的题材远不如盛唐时期那样兴隆,体裁非常局限,是宫廷贵族专属,格式固定,追求辞藻华丽,内容虚浮,也比较难懂。这种诗风承接隋朝,但经过隋末的动荡,无数风流人物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其中,记载他们思想的最好文字就是诗歌了。动荡的社会环境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