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顺宗离奇死亡,到底是宦官作乱还是儿子行凶?真相让人难以接受

唐顺宗离奇死亡,到底是宦官作乱还是儿子行凶?真相让人难以接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4361 更新时间:2024/1/31 13:33:53

唐顺宗李诵当了26年的太子,坐上龙椅不到7个月就被迫禅位,实际掌权仅186天,期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说过。

在当了5个月的太上皇之后,唐顺宗又突然死亡,给后人留下一个永远的谜团。史学界有一个观点认为,唐顺宗死于谋杀,凶手应该是宦官集团和唐宪宗(唐顺宗之子)。

支撑这个观点的是《续玄怪录》中的《辛公平上仙》,一则让人毛骨悚然的怪志小说。

话说有个叫辛公平的洪州高安县尉赴长安任职,途中与一位叫成士廉的吉州庐陵县尉结伴而行。二人行至洛阳时,在榆林店一家客栈投宿。

这家客栈很简陋,唯一一张干净的床已经被一个“绿衣客”占了。店主是个势利眼,试图轰走绿衣客,给身着官服的辛公平、成士廉倒床位。辛公平拒绝了店主的好意,并邀请绿衣人一同喝酒。

绿衣人叫王臻,是一个思想深刻,富于思辨的高人,赢得了辛公平和成士廉的好感。酒过三巡,王臻预言了二人接下来的行程中,将住在哪里,吃哪些食物,还神秘地告诉他们:我白天不方便跟你们同行,夜晚才能跟你们相会。

让辛公平、成士廉惊骇的是,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的食宿居然与王臻预测的一模一样。王臻再次现身时告诉他们:我是阴间来的“迎驾使”,随行有500名骑兵和一位大将军,你们看不见。

辛公平大吃一惊,所谓“迎驾”就是“迎接皇帝”,王臻的意思不就是说皇帝要驾崩了吗?

几天后,他们抵达关中,夜宿于浐灞驿站。王臻向辛公平发出邀请:我和大将军的使命就是迎接皇帝“上仙”,你可以现场观摩。成县尉身体单薄,阳气不足,不能参加。

约定之日,一股阴风席卷而来,辛公平果然看见王臻和大将军率领一队人马而来,他们从通化门入长安,又从丹凤门入含元殿,最后来到皇帝夜宴的场所。

士兵们包围宫殿,大将军带领50名士卒直奔大殿里面,辛公平紧随其后。

大殿里非常怪异,乐工们面无表情,机械地拨弄着乐器,宫女们也像个木头人似的扭动身子,他们谁也不在意闯进来的武士们。殿内烛火发出绿色的幽光,皇帝面无表情地“欣赏”着歌舞。

三更时分,一个绿衣黑裤、面带皮具的人,手捧一把金匕首走到皇帝面前,用不男不女的腔调高喊:“时辰到,请皇帝上仙啰。”

皇帝一阵头晕目眩,被人扶进西阁,久久没有出来。大将军不耐烦了:快请皇帝上仙,不能耽误时辰。

里面有声音应和:皇帝升仙要清洗御体,请稍后。

五更时分,皇帝出来了,大将军作揖迎接:“人间劳苦,色欲纷扰,那颗清纯之心还在吗?”

皇帝回复:“心非金石,见之能无少乱?今已舍离,固亦释然。”

大将军大笑,挥手程。身后宫人嫔妃们一边哭,一边拉着御辇不放,两手都是血,久久不肯离去。

过了宣政殿,这支队伍如风雷一般,突然向东出望仙门一闪就不见了……

这则光怪陆离的唐代小说,被众多史学家解读为唐顺宗遇害的曲笔表达方式,甚至有部分观点认为,杀害唐顺宗的凶手除了宦官,幕后指使者就是继任皇帝唐宪宗李纯。

太监和唐宪宗为何要谋害唐顺宗呢?我们从唐顺悲催的皇帝生涯谈起。

☞抱病即位,被迫禅位给唐宪宗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会,太子李诵缺席了贺拜大礼,这让暮年的唐德宗倍感忧伤。

李诵不是不孝,而是在前一年九月就患上了中风,下不了床,连唐德宗患病期间都不能前来探视。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唐德宗拖着病体,反过来为儿子的健康操劳。由于忧伤过度,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了。

老皇帝驾崩,太子卧床不起,满朝一片“震惧”。根据柳宗元的《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记载,当时大臣们为太子能否即位密议了三天。

为了平息潜在的危机,李诵强撑着身体在太极殿登基,又亲临九仙门会见百僚,自此“中外始安”。

虽然外界“心安”了,但唐顺宗很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为防止不测,他于三月份就宣布立长子李纯为太子。

唐顺宗这个皇帝当得很不容易,由于一直卧床,说话没人听得懂,无法召见大臣,因此只能靠牛昭仪“意译”圣旨,再由宦官李忠言传诏、翰林学士王伾到翰林院传达给王叔文,再由王叔文草诏,交给宰相韦执宜去执行。

这种流程必然引发争端,七月,在俱文珍和中书舍人卫次公等人的建议下,唐顺宗宣布由太子李纯“勾当军国政事”,事实上交出了皇权。

八月初五,唐顺宗宣布禅位于太子。八月初九,李纯即位,唐顺宗退位为太上皇。结束了他不到七个月的皇帝生涯,实际掌权仅仅186天。

终于可以退休养病了,却不料元和元年(806年)的正月十八,宫内传出太上皇病重的消息。人们还没反应过来,第二天,唐顺宗就驾崩了。

唐顺宗的健康问题一向很严重,本来他的死不足为奇,但后人却从蛛丝马迹中闻出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并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唐顺宗很可能是被人杀害的。

☞离奇驾崩,宦官和李纯谁是真凶

唐顺宗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却主导了一场意义深刻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这场革新针对唐德宗朝的弊政,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得罪的人也很多,其中以宦官集团的反抗最激烈。

“永贞革新”在经济上废除苛捐杂税、进奉,罢宫市、五坊使,裁汰宫女、闲杂人员;吏治上打击贪腐,抑制节度使势力;军事上剥夺宦官的军权。

有一个人在此期间最活跃,他就是大唐废立皇帝的第一人,太监俱文珍。

如果说罢宫市、五坊使断了宦官们的财路,尚可在容忍的范围之内,那么剥夺宦官的军权则伤了宦官集团的核心利益。

唐德宗后期,神策军的规模达到十几万人,远超六军,成了朝廷最核心的军事力量。出于对士大夫集团的不信任,唐德宗设神策军左右中尉,并由宦官担任,从此帝国军事大权落入宦官集团。

唐顺宗任命原振武军节度使范希朝为左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暗中剥夺神策军中尉的权力。

俱文珍敏感地意识到,皇帝此举就是要废了宦官集团的命根子。他勃然大怒∶“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于是密令诸将坚决不交兵权。

在俱文珍的一手操弄下,范希朝和韩泰成了光杆司令,夺权不了了之。

为了斩断 “魔爪”,俱文珍联合刘光琦、薛文珍、尚衍等一群宦官软禁了唐顺宗,并逼迫他禅位。

因此后人认为,俱文珍已经跟唐顺宗撕破了脸,一定会想办法除掉唐顺宗,哪怕他已经是失去权力的太上皇。

至于唐宪宗扮演了什么角色?有人认为这事跟他无关,也有人认为:唐宪宗至少默认了俱文珍的行为,所以他也逃不掉凶手的指控。

不过,以我个人的浅见,这个结论很扯淡。

☞真相探析,谋害之说是无稽之谈

我首先亮出我的观点:唐顺宗之死没有谜团,俱文珍和唐宪宗都没有谋害唐顺宗的动机,所谓俱文珍废立皇帝也纯属扯淡。

◑俱文珍不可能是凶手

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两唐书中,俱文珍不是“白脸”,而是满身正义的“红脸”。《旧唐书》说他“性忠正,刚而蹈义”,《新唐书》评价他是“性忠彊,识义理”。

俱文珍早年在宣武军任监军十五年,这支多灾多难的地方军最终没有脱离朝廷的控制,他功不可没。也因此,俱文珍在武将们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俱文珍回朝后担任什么职务,史书中没交代,但肯定不在神策军任职。当时的神策军中尉叫杨志廉,是唐顺宗的亲信。

这条信息告诉我们,作为局外人,俱文珍不太可能参与到范希朝与杨志廉的权力争斗中去。唐顺宗用范希朝取代自己的亲信杨志廉,这个记载很可疑,它应该是王叔文的自作主张。

俱文珍事实上也参与了“永贞革新”,朝廷的重大决议都有他参与的痕迹,因此他一定深受唐顺宗的信任。

宫市、五坊使肥的是皇帝和一群低阶的小宦官,俱文珍根本不会搅进这些蝇头小利中去。这些信息表明,俱文珍与唐顺宗并无矛盾,不存在威逼唐顺宗禅位的动机。

同时,俱文珍也不具备废立皇帝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手握兵权就能为所欲为,其实很扯淡。皇帝的安保很严密,至少有三层防护圈:守护宫城的是神策军,守护大殿的是羽林军,提供贴身保护的是飞龙军,外出还有威武军。各军之间互不统属,谁要是想控制皇帝,就得将这几大部队统统搞定。

俱文珍手上没有兵权,怎么可能同时操纵神策军、羽林军、飞龙军,将唐顺宗软禁?因此,所谓废立皇帝纯属扯淡。

◑唐宪宗没有谋害动机

唐宪宗更没有理由谋害父亲,首先,爷俩从来就没有任何矛盾,立李纯为太子是唐顺宗的意见。

其次,唐顺宗禅位后,其拥趸王叔文、王伾等人被一网打尽了,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对皇位毫无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非要无视父子情,拿权力斗争说事,我只能认输。

☞迷雾何来,永贞革新背后的是是非非

既然唐顺宗是正常死亡,为何人们非要抓住一个不靠谱的玄幻小说做文章呢?我认为应该从“永贞革新”中找答案。

人们有一个惯性思维,凡是搞革新的都代表进步力量、是正义之师,凡是反对革新的都是既得利益者,代表的是保守势力、反派人物。

这个固定思维让人们对永贞革新的核心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抱有同情之心,尤其是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那都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圈粉无数。

事实上,王叔文是个结党营私的老手,革新大业刚开始,他就因为排除异己把内部搞散了。俱文珍反对的其实也不是“永贞革新”,而是王叔文。

王伾胸无大志、资质平庸,就是个弄臣,仗着唐顺宗的恩宠“珍玩赂遗,岁时不绝”。这家伙做了一个没有门的大柜子,上面开一个洞,所收贿金都藏在里面,他老婆每天就睡在大柜子上。

所以,“永贞革新”的旗号很正义,却成了王叔文谋权、王伾牟利的工具。

刘禹锡和柳宗元纯属书呆子,空有志向,也仅仅充当了跑龙套的角色。而另一位泰斗级的大文豪韩愈,则是俱文珍的好友,站在了二王的对立面。

事实上,唐顺宗之所以禅位,就是因为看穿了王叔文等人的面貌,觉得“永贞革新”无望,这才抛弃了二王。

因此,我坚持认为,唐顺宗之死没有阴谋,虽然这个结果不够“麻辣”。

标签: 唐顺宗

更多文章

  • 唐朝最憋屈皇帝唐顺宗,和自己儿子做“兄弟”,因中风差点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唐顺宗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帝王传奇,而其中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当属唐朝最憋屈的皇帝——唐顺宗。他的命运如同天注定般扭曲,不仅遭受了中风的折磨,还与自己的儿子之间建立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兄弟”情。爱子为王:德宗对李源的宠爱和争议 李诵虽然有十个弟弟,但他最为宠爱的却是自己的儿子李源。据传

  • 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的清晨,大唐宰相武元衡被杀。什么样的人敢在光天化日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唐宪宗

    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的清晨,大唐宰相武元衡被杀。什么样的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宰相呢?凶手又和武元衡有什么矛盾呢?这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武元衡带了几个贴身的随从骑马入朝。他刚刚走出坊门,突然从暗中冲出一伙人,一阵乱箭,走在前面的几个随从非死即伤,武元衡的马受惊狂奔,而刺客直接挥刀砍死了武元衡,割

  • 唐朝安史之乱后,历代君王都会削藩,可为何只有唐宪宗大获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付寒寒标签:唐宪宗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年间爆发了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处于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愈演愈烈,在日后的100多年里各地藩镇和中央经常对抗,分裂局面时而松懈、时而严重。直到黄巢之乱后割据情况更是爆发到顶点,那么问题来了,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唐朝历代皇帝一直主张削藩,可为何只

  • 唐宪宗李纯,又称小太宗,他是如何造成唐王朝后期的宦官之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

  • “龙”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唐宪宗年间,一个船夫不仅见了龙,而且还抢了“龙珠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唐宪宗

    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所信仰的图腾,有人说“龙”是虚构出来的,但也有人说它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历史上记载了曾有很多人亲眼见过“龙”。最有名的就是清末年间“天坠飞龙”,龙的骸骨还被登上了报纸,至今尚可查证;更有甚者,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还有一具“龙”的标本。那么究竟“龙”是不是真实存在呢?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 晚唐最后的希望唐宪宗李纯,不好女色不立皇后,却死于修仙吃丹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唐宪宗

    大唐一道光,照得人发慌!这位中唐时期的唐朝帝王,硬生生从没落的唐朝黑暗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让唐朝重现了十几年的太平盛世!他就是被称为唐朝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李纯,你敢想象吗?唐宪宗李纯竟是宦官拥立登基的!唐宪宗“白捡”皇位李淳六七岁时,曾经进宫参拜祖父唐德宗,德宗将皇孙抱起来放在膝上坐着,故意逗他:“这

  • 唐德宗时沙陀在吐蕃引诱下归附,到唐宪宗时转而归附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唐宪宗

    沙陀族原名“处月”,唐贞观年间,游牧于今新疆金娑山(今新疆博格达山,一说为尼赤金山)南,蒲类海(今新疆东北部巴里坤湖)东地区,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为突厥别种,也称“沙陀突厥”。唐代文献中将“处月”译作“朱邪”。这一称谓逐渐成了沙陀族统治者的姓氏。随着唐朝将触角深入天山北麓,沙陀族一度成为唐朝的

  • 唐宪宗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可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唐宪宗

    唐宪宗。唐宪宗李纯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返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

  • 兴乱唐,迎佛骨-先明后暗的唐宪宗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唐宪宗

    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分封了大量节度使,固然有的是平定叛乱的功臣,如郭子仪等人,也有的就是招降的安史叛军,比如河北三镇,他们迫于形势,无奈之下向朝廷投降,而郭子仪等人出于鸟尽弓藏的原因,也愿意接受他们的投降,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当然,在其中最难受的是皇权,而最轻松的,是郭家,拥有四朝元老,多次拯

  • 晚唐中兴的明君,唐宪宗缔造元和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唐宪宗

    温馨提示:全文共3270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前言:每一个朝代在进入王朝的晚期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压力和矛盾不断升级后,就会有人站出来进行一次变革,而这样的变革有时是做做样子,有时是痛下决心,都是为了王朝的统治者继续他宏图霸业而进行的。晚唐时期的最后一次中兴局面是在唐武宗李炎的主持下开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