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睿智平安人生:年过八十,妻妾成群,依旧乐在其中。留给很多人的印象是美不胜收。但正如波峰前必有波谷一样,李唐在盛世之前也曾遭受过安史之乱、中兴通讯等重创。幸运的是,郭子兴之流挺身而出,恢复了垂死的王朝。不过,“重创皇室,荣耀子孙”的郭子仪,似乎有些肆无忌惮?
1.儿子堆里的武林高手
李唐虽然没有魏晋时期那样以门第闻名。但因为相距不远,而李唐的建立离不开世家对李渊的支持,所以在李唐,权贵家族依然是社会上的重要力量,享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不少豪门子弟早早靠着亲情立下功名,或者在阴影的影响下走上仕途。
但在山西太原的公子中,就有这样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少年。他出生于中原八大姓氏之一——太原郭氏。他是郭敬知的次子,曾任魏州、冀州、随州、寿州刺史。
这个年轻人就是郭子仪。虽然出身豪门,父亲也是公务员,但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参加过武林。而出乎父母意料的是,他果然在武功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九品以下的军职走上了仕途。
此后数年,郭子兴活跃于军中,不断升迁:贵州总督府都督、单于总督府副都督、振武军使、安西副都督、副都督。北亭的……在他的足迹中郭子仪走遍大江南北,于天宝八年(749)成为左武卫三品将军,兼任横塞军、安北副都督。天宝十三年(754年),历任九原郡刺史、西首江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使右翼兵马使……虽域不同于父母,郭子仪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出身豪门,成长为新一代豪门,也算是当之无愧的出身。
2.中兴的兴衰
不过,如果你对历史比较敏感的话,可能就会发现郭子兴活跃于天宝年间。天宝十四年(755),李唐遭遇了最严重的震荡——安史之乱。而就在这之前不久,郭子仪刚刚因为母亲的去世,以服丧的方式被免职。因此危难之际,不得不得到“多卿”的重用,改名魏惟卿,单于安北副都护,灵武县太守,兼任御史中丞,权署副使。朔方节度使,并率领大军。去迎接安禄山叛军。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作为唐军的重要将领,率领或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打败了安禄山、史思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并击溃甚至斩首了周晚清、高岫烟、阿史那从里、崔千由等投奔唐将敌将。因有功,升为肃宗兵部尚书,童中书门下平章事,乃至天下兵马副元帅司空等。
然而,乾元二年(759年)春,郭子仪在与史思明的战斗中狼狈而退。当时,唐肃宗信任的宦官鱼朝恩对手握重兵、刚直不阿的郭子仪不满,便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听信了鱼朝恩的谗言,果然夺走了郭子仪的兵权,取而代之的是李熙、李光弼。
但肱骨毕竟是肱骨。正如之前郭子仪被多卿所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朝廷急需领兵,所以郭子仪在大家的选举中得到了重用。尽管一己私利的鱼朝恩不断插手阻挠,郭子仪最终还是被封为汾阳郡王,并在朔方、河中、北亭等州担任武将,并在兴平军和定国军。副元帅...
从武则天时期的入仕到唐肃宗时期的夺权,历经五个朝代,这可以说是郭子仪仕途上的第一次大起大落。
后来在唐朝时期,因为仇恨宦官程元振,续命唐朝的老将郭子仪被剥夺了兵权,派他去监修皇陵。唐德宗时期,郭子仪因勤奋升任太尉,加封“尚辅”,但仍被罢免军职。
三、晚年的浪漫与无奈
到德宗时,郭子仪已经是朝中难得一见的七朝元老,更是军中德高望重的将领。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新继位的唐德宗在利害关系人的怂恿下嫉妒郭子仪。对此,郭子仪虽然充满无奈,但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为了进一步打消德宗对自己的顾虑,保护家人,郭子仪甚至不惜“自毁名誉”。
其实早在唐代宗时期,在代宗准备嘉奖郭子仪屡立功绩的时候,郭子仪就曾表示,不需要大官厚禄,只想要多几个美人。当然,这并不是因为郭子仪不顾家国大义而沉迷美色,而是他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应该勇往直前。
所以当继承了唐代宗衣钵的唐德宗想要削弱自己的时候,郭子仪不仅温顺地接受了,还主动投入了家中美女的怀抱。
虽然后来因为晚年的风流韵事成了别人的谈资,但郭子仪自己并不在意。遵君臣之道,是他大半生所坚持的,早已成为他处世精神的一部分。虽然离开心爱的军营颇为无奈,但身为一家之主的郭子仪,愿意用自己几年的前途换来一家人,远离“功勋大师”的风波,成为一家之主。安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像这样的郭子仪还不是正人君子,那么李唐两代人都称不上君子。
参考:
[1]王金元.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善始善终?[J].文史天地,2016,(07):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