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辅国谋害张皇后,唐代宗为何不施救,反而在父亲灵前杀害她母子

李辅国谋害张皇后,唐代宗为何不施救,反而在父亲灵前杀害她母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4181 更新时间:2024/3/16 4:42:24

大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五日的华清宫一片杀气腾腾,黑夜里,全副武装的神策军将士们刀出鞘、箭上弦,只待一声令下就将杀奔长生殿。

而长生殿里的唐肃宗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张皇后一脸悲切地侍奉在一旁,全然不知道一场危机即将到来。

夜半时分,殿外突然传来嘈杂声,侍卫慌慌张张地跑来,还来不及张口就被一支箭射倒在皇帝的床榻前。

张皇后一惊,只见李辅国率领全副武装的禁军,威风凛凛地闯了进来。

“完了!”张皇后闭上双眼,败了,自己的命运将由这个死太监掌握了。

太子呢?她不甘心地抬头张望。

太子李豫就在人群中,他冷冷地瞟了一眼张皇后,又挥挥手。一群士卒恶狠狠地冲上来,粗暴地将张皇后拖出了长生殿。

张皇后最后看了一眼病榻上的唐肃宗,他已经不能说话,双眼睁得大大的。曾经一言九鼎的皇帝,现在只能痛心地看着眼前发生的骇人一幕,却无能为力。

后半夜,唐肃宗驾崩了,太子李豫灵前即位,是为唐代宗

第二天,消息传遍了长安城,除了新老皇帝的交替,还有张皇后被杀,以及她的小儿子李侗去世的秘闻。

这一夜,原本应该是另一个版本。

张皇后已经让赵王李系做好了准备,单等李豫进宫后立刻将他杀害,并以皇帝的名义宣布改立李系为太子,同时抓捕李辅国。

却不料李辅国够狡猾,抢在张皇后前面动手了。

唐代宗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他下旨宣布将张皇后废为庶人,虽然此时她已经死了。

严格来讲,唐代宗此举不合法,因为张皇后是唐肃宗册封的,他无权变更。杀害自己的嫡母更是有违人伦,但满朝竟没有一位大臣反对。

因为在大臣们的心目中,这位张皇后将来必定是大唐的祸害,唐代宗此举虽有违人伦,但符合国家大义。

从此,张皇后就成了历史反面教材,被后人骂了一千多年。但这个评价很不公平,史书的记载也多有失实之处,我要还给你一个德行高尚、能力超强的一代贤后形象。

☞张皇后的崛起之路

说起来张皇后与唐肃宗李亨还是亲戚,张皇后的奶奶窦淑,与唐肃宗的奶奶昭成皇后是亲姐妹,唐玄宗(唐肃宗的父亲)小的时候就由窦淑养大。

天宝年间,张皇后嫁给太子的李亨,位份只是个良娣。

天宝十二载(753年),张良娣给李亨生下第十二子李佋。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而李亨则前往灵武,承担起平叛的责任。

由于兵荒马乱,途中多次遭到散兵的袭击,这一路他们走得很艰难。张良娣尤为不易,因为当时她又怀孕了,挺着大肚子一路颠簸,连惊带吓。

然而,张良娣却表现得相当坚强,每晚宿营,她总是让李亨睡在里面,自己则睡在外面。

李亨笑笑:“御敌不是你们妇人家的事,你何必替我挡在外面呢?”

张良娣说:“路途艰难,咱们卫兵太少,万一有个不测,我好抵挡一下,给你争取一点逃跑的时间。”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以命换命的忠贞与刚毅,这是个勇于牺牲,心中有大义的女人。

到达灵武不久,张良娣就生下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李侗。产后才三天,人们惊讶地发现,张良娣出现在了军营里,给战士们缝补衣服。

李亨很心疼:“产妇忌劳累,你这是何苦呢?”

张良娣说:“我哪有空考虑自己的身子,眼下你的大业最重要。”

顺便补充一句,张良娣生得很漂亮,体态丰硕,善解人意,又聪明、口才好。才貌双全,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品行又好,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不喜欢?

于是李亨登基后,立刻册封张良娣为张淑妃。

升级后的张淑妃更忙了,她“亲蚕苑中,群命妇相礼,仪物甚盛”。

丈夫日理万机,张淑妃这个女才子自然不能闲着,她成了唐肃宗的贤内助,与李辅国一起“干预朝政”。

里外一把抓,撸起袖子干粗活,洗脚上岸读公文,我的天,张淑妃还是一把万能钥匙呀,唐肃宗赚翻了!

然而,这世上从来都是庸者福分多,能者是非多,张淑妃遇上了大麻烦。

☞历史对张皇后的几个诬陷

在史书上,张皇后的形象很糟糕,糟糕到让人无语。著名的史学家蔡东藩,对张淑妃有一段堪称“经典”评价:

“张良娣寝前御寇,产后缝衣,几与汉之冯婕妤、明之马皇后相类,此在中知以上之主,犹或堕其彀中,况肃宗且非中知乎?爱之怜之,因致纵之,阴柔狡黠之妇寺,往往出人所不及防。”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张淑妃替唐肃宗挡子弹、出产房就干活,德行足以媲美冯婕妤、马皇后。这种女人,如果配一位中等资质的男人,一定会被她迷惑住,何况唐肃宗这类笨蛋?这种阴柔狡黠的女人,对她宠爱、放纵过度,她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什么混账逻辑?女人品行太好还有罪了?有天理没有?然而,古人的这个思想充斥着整部历史,张淑妃的“差评”就由此而来。

◑谋害建宁王李倓

建宁王李倓之死其实是一笔糊涂账,我敢说,那些为李倓鸣冤,并痛恨张淑妃的人,一定没有认真研读过历史,单凭几句原文,甚至从文学作品中得出了“李倓被张淑妃谋害致死”的结论。

关于这件事,我上一篇文章有详细分析,此处只说结论:这件事的起因是李倓行为不当,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他有危害李豫的图谋。

由于李倓总是在唐肃宗面前告张淑妃和李辅国的黑状,因此两人就以此为由,状告李倓危害李豫。

唐肃宗性子急,光看到李倓不当的行为,没有体谅李倓的善良用心,于是处死了他。

◑谋立自己的儿子

窥视储位,这种事套在身处后宫的女人身上,似乎百试百灵,但对张淑妃来说,这是不折不扣的冤案。

李亨登基时,李佋才3岁,李侗刚出生,而且张淑妃那时候还不是皇后,她的儿子们没有任何优势。

于是史书说,张淑妃因为儿子太小,虽然有想法,但却没对李豫形成危害。

这话说的,分明就是想给人栽赃,却又无从下手,于是只好靠揣度找补的小人心思。

史书也承认,唐肃宗临终前,张皇后想拥立的对象是皇三子李系。这就说明,她从来就没想过立自己的儿子。

◑谋立赵王李系

事实上,谋立李系也站不住脚,我们回顾一下那几天发生的事。

5月13日,唐玄宗驾崩,唐肃宗悲痛过度一下子病倒了。这一天,张皇后找到李豫,提出“李辅国将图不轨,若不诛之,祸在顷刻”,希望能合作除掉李辅国。

没想到李豫却拒绝了,张皇后无奈,只好向李系求援。李系满口答应,于是二人武装了二百多名宦官,埋伏在长生殿。

14日,唐肃宗病情加重,下旨由李豫监国。李豫被张皇后以唐肃宗的名义召见,却被李辅国拦住,告诉他皇后准备谋害他,并强行将他藏于马厩(藏了一天,是不是有点蹊跷)。

15日,李辅国发动兵变,处死了李系,抓捕了张皇后。

16日,唐肃宗驾崩,李豫即位,并杀害了张皇后。

请问张皇后有谋立李系吗?她仅仅是请李系做帮手对付李辅国嘛。如果李系是她的候选人,怎么可能以前没有交集?这事也能临时抱佛脚?

我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豫拒绝后,张皇后放弃了对付李辅国的计划,她找李系只是为了防止李辅国趁机作乱,否则怎么会被李辅国这么轻松就得手了?至少要火拼一下嘛。

她的目标更不可能是李豫,因为李豫每天都会进宫探视,她要想下手李豫活不到今天。

☞张皇后为何结局凄凉

既然张皇后堪称贤后,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甚至留下千载骂名了呢?

◐她的嫡母身份让人不得不警惕

唐肃宗立张淑妃为皇后,就是一颗歹毒的糖丸!

唐肃宗是个苦命的人,在张皇后之前,他曾经娶了两任太子妃,但由于李林甫的打击,吓得他两次离婚。

所以,唐肃宗没有嫡子,李豫以庶长子身份占了优先位。这种情况下,通常皇帝都不会再立皇后,以免皇后的儿子与太子身份冲突。

比如唐玄宗,他没有立杨贵妃,就是基于这个考虑。

可是唐肃宗不光立皇后了,而且是在立李豫为太子之前。麻烦来了,李佋和李侗因为母亲的身份变成了嫡子,李豫这个太子却是庶子。

虽然张皇后一直没有取代李豫的行为,但没人相信她是“干净”的,都用疑神疑鬼的眼神看着她,今天你没想法,明天你儿子长大了呢?

这就给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大臣们对武则天的恐惧症

如果放在一个庸碌无为的皇后身上,这种猜疑还能轻一点,但张皇后是一把“万能钥匙”,蔡东藩口中的那种“有才有德就是罪”的女人。

如果用一个人套在她的头上很合适,也很吓人——武则天。

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武则天再世嘛!大唐的男人们谁对这个名字不哆嗦?正统的儒生们哪个不对她心有余悸?

所以,张皇后必须要被除掉,否则大唐就会危机重重。

◐唐代宗的政治手腕

在对待张皇后的事件上,唐代宗表现出了很深的心机,我甚至认为,他跟李辅国联手做掉了张皇后。

很显然,张皇后的存在对唐代宗是个麻烦。

按照规矩,唐代宗即位后必须封张皇后为太后。以张皇后的本事,加上太后的身份,如果再有宦官相助,唐代宗这个皇帝能当得舒服吗?

因此,对唐代宗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张皇后消失。当然,这种事不能亲自操盘,李辅国来做正合适。

基于此,我个人猜测,李辅国之所以能得知张皇后要对他下手,给他出卖消息的那个奸细就是唐代宗。

至于李侗是怎么死的,用脚后跟都能猜得到。

标签: 唐代宗

更多文章

  • 唐代宗李豫是谁?唐代宗李豫进行了哪些改革?唐代宗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唐代宗

    代宗李豫(公元727~公元779年)在位时间:公元762~公元779年曾用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谥号:不详庙号:代宗安葬地:元陵公元727年,唐肃的长子李豫出生。公元757年,李豫与郭子仪等大将率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公元758年,李豫被立为太子。公元762,唐肃宗惊惧而死,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人拥

  • 唐德宗一直以来都不愿意与回纥进行和谈,这其实和皇帝小时候的一件事有着密切

    历史人物编辑:梦想美食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一直以来都不愿意与回纥进行和谈,这其实和皇帝小时候的一件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尽快平叛,在757年曾借来回纥军队收复两京,唐代宗还曾和回纥的叶护可汗结为兄弟。不久洛阳再次失陷,唐代宗再次向回纥借兵,并且任命自己的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在陕州设立行营。李适带了几十个随从

  • 唐朝历史上的贪财皇帝“唐德宗”:请把朕埋在钱眼里,要钱不要命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唐德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总害怕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为了减弱这种危机感,中国人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存钱。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手中有钱,哪怕将来遭遇了什么祸事,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因此,存钱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存钱这件事仿佛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本能,而且不得不说,存钱也是一

  • 唐德宗赏赐心腹免死铁券,心腹一看铁券背后的四字,当即起兵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唐德宗

    怀光性粗厉疏愎,缘道数言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佞。——《旧唐书·列传·卷七十一》这是《旧唐书》中关于李怀光的描述。在古代历史中,皇帝为了彰显对臣子的宠爱,会赐予他们丹书铁券,起到免死金牌的作用。其实免死铁券,不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出现的,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它名叫铜节。到了西汉时期,又被称为丹书铁

  • 唐德宗李适战乱中去梁洋,心情忧虑不已,幸有文臣武将才心安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乘銮驾去梁洋,中舍人齐映在皇上面前待奉。到洋州青源川时,只见到处都是军旗,皇上有些害怕,说这些流着汗水的兵,一定有熟悉小路的,他们穿过了秦岭而占据了要塞。不一会儿看见了驻守梁洋的军帅严振背着箭囊,跪拜在皇帝的面前,说了些君臣由于离乱而不能相见的怀念之情,痛哭流涕。皇上大喜,口授敕令对他进行

  •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唐德宗

    封建帝制下,为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从朝堂到民间常常都会推广忠君、爱君的思想。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里,皇帝,或者说天子,作为第一人掌握着世间最高的权力。可以说,生死、赏罚,常在其一念之间。功名利禄动人心。无数人盼望着通过造反、继承坐上这样的高位,而成为皇帝之后,又少有人能够忍受失去权力的滋味。这也是古代君

  • 历史故事唐德宗想把绿衣琵琶女婚配大唐琵琶王,却发现是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唐德宗

    大唐贞元年间,长安城内繁花似锦,而且在街的两侧,还新搭了两座彩楼。原来是唐德宗下旨,举办一次琵琶大赛。并令宫廷乐师,康昆仑,总督所有事宜。康昆仑自小学习琵琶。十五岁那年独身来到长安,被宫廷首席乐师收为了关门弟子。几年后在新皇帝唐德宗的一次宴会上,康昆仑一曲《羽调录要》,弹得是技惊四座,从此被赞为大唐

  • 唐德宗时期国力强盛为何不仅没有平定藩镇,反而导致了奉天之难?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唐德宗

    安史之乱后,最先尝试恢复大唐盛世的皇帝是唐德宗李适。经过代宗几十年的忍辱发展,无论是府库钱财还是军队器械都已达到开元时期的水平,武将中虽没有郭子仪、李光弼那样的帅才,但马燧、李晟、李怀光都是实力战将。德宗更是在位二十余年,按照历史的潮流,中兴大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惜的是历史只是给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

  • 唐朝头号藩镇请求归降,唐德宗误信太监之言一口回绝:不准接纳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唐德宗

    《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尽量不通过交战,减少己方损失,迫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作战方法。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防守方想投降,进攻方却始终不肯接受,这一般是因为进攻方的将领想要通过战争换取军功,当然不愿意敌人投降。有些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唐德宗就曾拒绝过一个大的

  • 泾原兵变看藩镇之祸:唐德宗意图削藩,却为何打得一手烂牌?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唐德宗

    导语:泾原兵变是唐朝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河朔藩镇处于半独立状态,致使中央集权受到破坏。代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无力解决,唐德宗上台后锐意进取,着手打击跋雇的藩镇。于是在建中年间对开始对河北藩镇大规模用兵。但是由于用兵策略的失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削藩效果,反而引起了泾原兵变。泾原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