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历史上的贪财皇帝“唐德宗”:请把朕埋在钱眼里,要钱不要命

唐朝历史上的贪财皇帝“唐德宗”:请把朕埋在钱眼里,要钱不要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彩虹文史 访问量:3146 更新时间:2024/1/31 21:47:53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总害怕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为了减弱这种危机感,中国人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存钱。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手中有钱,哪怕将来遭遇了什么祸事,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因此,存钱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存钱这件事仿佛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本能,而且不得不说,存钱也是一个能让人上瘾的事情,哪怕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帝也不能例外。

唐德宗李适就是一位有着存钱癖好的皇帝,甚至有点走火入魔,要钱不要命。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有所疑惑,理论上来说,在古时,全天下名义上都是皇帝的,皇帝即国家,全天下人都给他交税,这样的存在怎么可能缺钱呢?又怎么可能会去存钱呢?

事实上,一般来说,皇帝是不能轻易调动国库里的钱(税收),更不要说随意到国库里取钱挥霍,可是皇帝也要开销,比如说建个宫殿,给妃子赏赐之类的,皇帝也需要用钱。因此皇宫里面会有个内库,相当于皇帝的小金库,这里面的钱皇帝是可以随意使用的,比如说唐玄宗时期的“琼林库”,以及后来建立的“大盈库”,都属于皇帝的小金库,同时也是德宗李适的快乐源泉。

简单介绍一下唐德宗李适,生于公元742年,是唐玄宗的曾孙,也经历了那场改变大唐王朝命运的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公元763年),也许是少时颠沛流离的经历影响了他,在继位之初,他也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明君,改变大唐王朝的颓势,不可否认他在继位初也确实有过一番作为(比如打压宦官势力等),但是他也有一个极为明显的毛病:贪财。

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唐,唐德宗李适为了平乱,立即诏令泾原节度使等各道兵马平叛,当泾原节度使率领着兵马赶到长安时,已经是人累马乏,急需要一顿好酒好肉犒劳一番。这种时候,作为皇帝的唐德宗李适毫无疑问应该站出来,发放赏赐,鼓舞士气嘛,同时也能收买人心。结果唐德宗李适却舍不得花钱,就搞了一点粗茶淡饭,士兵们不爽了,我为你卖命,你居然就给我吃这个,于是士兵们反了,反攻长安,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泾原兵变”。

唐德宗李适只能仓皇出逃,至于他的小金库“琼林库”、“大盈库”也落入叛军之手,失去了小金库的唐德宗异常难过,时刻想着再造金库。流亡途中,保护他的军队过得特别辛苦,他却将带出的财宝堆在一起,立了一块牌子,上写“琼林大盈库”,宣示自己的私有权,到最后还是大臣陆贽看不下去,再三劝说,他才撤了这块牌子。

后来在大将军李晟等人的努力下,平定了叛乱,天下再次太平,唐德宗才得以回到长安。回京之后的唐德宗李适更为变本加厉的敛财,先是向宰相李泌(唐朝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在他七岁那年,唐玄宗便召见过他,对他大加赏赐,并叮嘱李泌的父母要好好培养他)抱怨地方上的进贡太少,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刚经历过叛乱,进贡肯定会少。李泌看到蠢蠢欲动的唐德宗,只得无奈答应从国库专门拨一笔钱给他,劝说他一定不能私下里向各区道要钱,因为李泌知道向地方上官员要钱,最终哭的只有百姓。

尽管得到了李泌拨钱的承诺,但是他依旧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前去地方上要钱,等到这件事传到李泌耳中时,无奈木已成舟,李泌也只能装聋作哑。再后来,李泌去世,唐德宗李适更夸张了,不但公开要钱,而且还派遣宦官到市集之上“强买强卖”,以劣质品换取百姓更为昂贵的东西,名为宫市,实为强夺。

贪财到了这种地步,唐德宗李适也是独一档,“笑傲”古今了。

标签: 唐德宗

更多文章

  • 唐德宗赏赐心腹免死铁券,心腹一看铁券背后的四字,当即起兵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唐德宗

    怀光性粗厉疏愎,缘道数言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佞。——《旧唐书·列传·卷七十一》这是《旧唐书》中关于李怀光的描述。在古代历史中,皇帝为了彰显对臣子的宠爱,会赐予他们丹书铁券,起到免死金牌的作用。其实免死铁券,不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出现的,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它名叫铜节。到了西汉时期,又被称为丹书铁

  • 唐德宗李适战乱中去梁洋,心情忧虑不已,幸有文臣武将才心安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乘銮驾去梁洋,中舍人齐映在皇上面前待奉。到洋州青源川时,只见到处都是军旗,皇上有些害怕,说这些流着汗水的兵,一定有熟悉小路的,他们穿过了秦岭而占据了要塞。不一会儿看见了驻守梁洋的军帅严振背着箭囊,跪拜在皇帝的面前,说了些君臣由于离乱而不能相见的怀念之情,痛哭流涕。皇上大喜,口授敕令对他进行

  •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唐德宗

    封建帝制下,为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从朝堂到民间常常都会推广忠君、爱君的思想。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里,皇帝,或者说天子,作为第一人掌握着世间最高的权力。可以说,生死、赏罚,常在其一念之间。功名利禄动人心。无数人盼望着通过造反、继承坐上这样的高位,而成为皇帝之后,又少有人能够忍受失去权力的滋味。这也是古代君

  • 历史故事唐德宗想把绿衣琵琶女婚配大唐琵琶王,却发现是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唐德宗

    大唐贞元年间,长安城内繁花似锦,而且在街的两侧,还新搭了两座彩楼。原来是唐德宗下旨,举办一次琵琶大赛。并令宫廷乐师,康昆仑,总督所有事宜。康昆仑自小学习琵琶。十五岁那年独身来到长安,被宫廷首席乐师收为了关门弟子。几年后在新皇帝唐德宗的一次宴会上,康昆仑一曲《羽调录要》,弹得是技惊四座,从此被赞为大唐

  • 唐德宗时期国力强盛为何不仅没有平定藩镇,反而导致了奉天之难?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唐德宗

    安史之乱后,最先尝试恢复大唐盛世的皇帝是唐德宗李适。经过代宗几十年的忍辱发展,无论是府库钱财还是军队器械都已达到开元时期的水平,武将中虽没有郭子仪、李光弼那样的帅才,但马燧、李晟、李怀光都是实力战将。德宗更是在位二十余年,按照历史的潮流,中兴大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惜的是历史只是给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

  • 唐朝头号藩镇请求归降,唐德宗误信太监之言一口回绝:不准接纳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唐德宗

    《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尽量不通过交战,减少己方损失,迫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作战方法。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防守方想投降,进攻方却始终不肯接受,这一般是因为进攻方的将领想要通过战争换取军功,当然不愿意敌人投降。有些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唐德宗就曾拒绝过一个大的

  • 泾原兵变看藩镇之祸:唐德宗意图削藩,却为何打得一手烂牌?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唐德宗

    导语:泾原兵变是唐朝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河朔藩镇处于半独立状态,致使中央集权受到破坏。代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无力解决,唐德宗上台后锐意进取,着手打击跋雇的藩镇。于是在建中年间对开始对河北藩镇大规模用兵。但是由于用兵策略的失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削藩效果,反而引起了泾原兵变。泾原兵变

  • 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发明茶税,利用《茶经》带货卖茶,为唐续命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唐德宗

    茶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饮品,中国人可能有不怎么喝茶的,但几乎没有从来没喝过茶的。那么茶作为中国人的全民饮料,它对历史的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呢?饮茶之风的全民盛行,除了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一、唐王朝增收茶税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摧毁了大唐王朝自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以来的百

  • 唐朝中后期,宦官为何敢废立皇帝,囚禁天子?这事要怪唐德宗

    历史人物编辑:念寒尘缘标签:唐德宗

    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奴仆,但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其中最强大的是唐朝!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几乎完全掌握了国政,他们可以废黜皇帝,监禁皇帝,甚至杀害皇帝!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被宦官直接杀害,唐文宗李昂入狱后郁郁寡欢。那么唐朝宦官为什么这么嚣张呢?唐显宗统治后期,宦官全权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例如

  • 唐德宗囚杀郜国公主,真的因为她私生活不检点?又为何要废掉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大唐贞元三年(787年)的一天,宰相张延赏向唐德宗告状:“李昇老是往郜国公主府上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太好。”唐德宗瞄了一眼张延赏,皱皱眉头没吱声。不久,又有人向唐德宗举报:郜国公主越来越不像话了,李昇、萧鼎、李万、韦恪组团出入公主府,嘿嘿,太乱了,对皇家声誉不好啊。公主府成了娱乐场所,这种事放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