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总害怕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为了减弱这种危机感,中国人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存钱。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手中有钱,哪怕将来遭遇了什么祸事,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因此,存钱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存钱这件事仿佛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本能,而且不得不说,存钱也是一个能让人上瘾的事情,哪怕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帝也不能例外。
唐德宗李适就是一位有着存钱癖好的皇帝,甚至有点走火入魔,要钱不要命。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有所疑惑,理论上来说,在古时,全天下名义上都是皇帝的,皇帝即国家,全天下人都给他交税,这样的存在怎么可能缺钱呢?又怎么可能会去存钱呢?
事实上,一般来说,皇帝是不能轻易调动国库里的钱(税收),更不要说随意到国库里取钱挥霍,可是皇帝也要开销,比如说建个宫殿,给妃子赏赐之类的,皇帝也需要用钱。因此皇宫里面会有个内库,相当于皇帝的小金库,这里面的钱皇帝是可以随意使用的,比如说唐玄宗时期的“琼林库”,以及后来建立的“大盈库”,都属于皇帝的小金库,同时也是唐德宗李适的快乐源泉。
简单介绍一下唐德宗李适,生于公元742年,是唐玄宗的曾孙,也经历了那场改变大唐王朝命运的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公元763年),也许是少时颠沛流离的经历影响了他,在继位之初,他也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明君,改变大唐王朝的颓势,不可否认他在继位初也确实有过一番作为(比如打压宦官势力等),但是他也有一个极为明显的毛病:贪财。
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唐,唐德宗李适为了平乱,立即诏令泾原节度使等各道兵马平叛,当泾原节度使率领着兵马赶到长安时,已经是人累马乏,急需要一顿好酒好肉犒劳一番。这种时候,作为皇帝的唐德宗李适毫无疑问应该站出来,发放赏赐,鼓舞士气嘛,同时也能收买人心。结果唐德宗李适却舍不得花钱,就搞了一点粗茶淡饭,士兵们不爽了,我为你卖命,你居然就给我吃这个,于是士兵们反了,反攻长安,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泾原兵变”。
唐德宗李适只能仓皇出逃,至于他的小金库“琼林库”、“大盈库”也落入叛军之手,失去了小金库的唐德宗异常难过,时刻想着再造金库。流亡途中,保护他的军队过得特别辛苦,他却将带出的财宝堆在一起,立了一块牌子,上写“琼林大盈库”,宣示自己的私有权,到最后还是大臣陆贽看不下去,再三劝说,他才撤了这块牌子。
后来在大将军李晟等人的努力下,平定了叛乱,天下再次太平,唐德宗才得以回到长安。回京之后的唐德宗李适更为变本加厉的敛财,先是向宰相李泌(唐朝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在他七岁那年,唐玄宗便召见过他,对他大加赏赐,并叮嘱李泌的父母要好好培养他)抱怨地方上的进贡太少,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刚经历过叛乱,进贡肯定会少。李泌看到蠢蠢欲动的唐德宗,只得无奈答应从国库专门拨一笔钱给他,劝说他一定不能私下里向各区道要钱,因为李泌知道向地方上官员要钱,最终哭的只有百姓。
尽管得到了李泌拨钱的承诺,但是他依旧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前去地方上要钱,等到这件事传到李泌耳中时,无奈木已成舟,李泌也只能装聋作哑。再后来,李泌去世,唐德宗李适更夸张了,不但公开要钱,而且还派遣宦官到市集之上“强买强卖”,以劣质品换取百姓更为昂贵的东西,名为宫市,实为强夺。
贪财到了这种地步,唐德宗李适也是独一档,“笑傲”古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