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在位8个月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是逼不得已的做法,是因为他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引起的。
身体有恙
李诵是德宗李适的长子,自从19岁被立为皇太子后,他坐了二十五的太子之位。他在太子之位上目睹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权,民不聊生的景象,所以他自幼就胸怀大志,认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治理好国家。
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李诵的心理极端忧郁,身体状况也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李诵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功能。
顺宗继位后,他的病一直不好,有时还带病上朝,朝廷上下都为今后所担忧,希望顺宗早立太子。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上书顺宗请求立太子。于是召见翰林学士郑絪等人起草立太子制书。因广陵王李纯是嫡长子,但是聪慧贤明不受宦官喜爱,招受到宦官们抵制,但是郑絪私下给顺宗写纸条“立长以嫡”,李纯则顺利获得太子之位。
支持王叔文变法触动利益集团
李诵在身为太子之时,因王叔文深通棋术时常与李诵对弈。况且王淑文时常自诩知识渊博,深谙治国安邦之道,经常在李诵面前讲述民间疾苦。
李诵对王叔文也十分的敬重与信任。自从李诵继位后,因不能言语,就将朝中事务交给王叔文全权处理。
805年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伾为“翰林待诏”,3月擢升王伾为“翰林学士”。此间,王叔文还推荐好友凌准为“翰林学士”。至此,以顺宗为首,翰林学士王叔文主导的改革集团形成。
改革措施:
一,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自从藩镇割据以来,中央很难从这些藩镇上拿到税收。德宗朝时杨炎推行“两税法”到也很难推行到藩镇上,最后无奈做了妥协,实行两税三分法,就是将强藩地区的赋税依然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是在赋税的支配上,唐朝中央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赋税分为三分,一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销,成为留支,一部分则由藩镇节度支配,成为留州,第三部分则上缴中央,称为上供。两税三分发充分体现了唐朝中央对于强藩割据地区的无奈,尤其在地方财政赋税的管理上基本上插不上手了。
两税三分法实行之后,唐朝后期中央财政赋税之权正式下放到地方,而这种唐朝前期对地方赋税抓的如此之紧的现象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王叔文认为财赋是一国之本,只有把持财权,才能牵制藩镇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二,克制藩镇势力
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藩镇据守一方,不服从中央领导,极其猖狂。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解除宦官兵权
自肃宗开始,重用宦官,宦官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开始掌握军队权利,对皇权的威胁不断增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叔文开始对神策军动手,但是神策军中多数为宦官的心腹,不愿接受王叔文派来的将领,结果王叔文一无所获。
革新失败,宦官拥立太子继位
正当王叔文变法时,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去吊孝。革新派失去主心骨,宦官集团就开始对革新派进行清查。
因为革新派的变法活动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决定另立新君。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
顺宗的下台是主要就是因为他支持的革新运动触动了宦官与藩镇的势力,才让他在位8个月就被迫禅位给儿子。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宦官势力的强盛,一直压着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