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顺宗在位8个月就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其中原因为何?

唐顺宗在位8个月就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其中原因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林利说历史 访问量:4313 更新时间:2024/1/25 23:50:39

唐顺宗在位8个月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是逼不得已的做法,是因为他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引起的。

身体有恙

李诵是德宗李适的长子,自从19岁被立为皇太子后,他坐了二十五的太子之位。他在太子之位上目睹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权,民不聊生的景象,所以他自幼就胸怀大志,认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治理好国家。

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李诵的心理极端忧郁,身体状况也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李诵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功能。

顺宗继位后,他的病一直不好,有时还带病上朝,朝廷上下都为今后所担忧,希望顺宗早立太子。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上书顺宗请求立太子。于是召见翰林学士郑絪等人起草立太子制书。因广陵李纯是嫡长子,但是聪慧贤明不受宦官喜爱,招受到宦官们抵制,但是郑絪私下给顺宗写纸条“立长以嫡”,李纯则顺利获得太子之位。

支持王叔文变法触动利益集团

李诵在身为太子之时,因王叔文深通棋术时常与李诵对弈。况且王淑文时常自诩知识渊博,深谙治国安邦之道,经常在李诵面前讲述民间疾苦。

李诵对王叔文也十分的敬重与信任。自从李诵继位后,因不能言语,就将朝中事务交给王叔文全权处理。

805年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伾为“翰林待诏”,3月擢升王伾为“翰林学士”。此间,王叔文还推荐好友凌准为“翰林学士”。至此,以顺宗为首,翰林学士王叔文主导的改革集团形成。

改革措施:

一,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自从藩镇割据以来,中央很难从这些藩镇上拿到税收。德宗朝时杨炎推行“两税法”到也很难推行到藩镇上,最后无奈做了妥协,实行两税三分法,就是将强藩地区的赋税依然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是在赋税的支配上,唐朝中央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赋税分为三分,一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销,成为留支,一部分则由藩镇节度支配,成为留州,第三部分则上缴中央,称为上供。两税三分发充分体现了唐朝中央对于强藩割据地区的无奈,尤其在地方财政赋税的管理上基本上插不上手了。

两税三分法实行之后,唐朝后期中央财政赋税之权正式下放到地方,而这种唐朝前期对地方赋税抓的如此之紧的现象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王叔文认为财赋是一国之本,只有把持财权,才能牵制藩镇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二,克制藩镇势力

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藩镇据守一方,不服从中央领导,极其猖狂。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解除宦官兵权

自肃宗开始,重用宦官,宦官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开始掌握军队权利,对皇权的威胁不断增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叔文开始对神策军动手,但是神策军中多数为宦官的心腹,不愿接受王叔文派来的将领,结果王叔文一无所获。

革新失败,宦官拥立太子继位

正当王叔文变法时,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去吊孝。革新派失去主心骨,宦官集团就开始对革新派进行清查。

因为革新派的变法活动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决定另立新君。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将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七月,俱文珍等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

顺宗的下台是主要就是因为他支持的革新运动触动了宦官与藩镇的势力,才让他在位8个月就被迫禅位给儿子。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宦官势力的强盛,一直压着皇权。

标签: 唐顺宗

更多文章

  • 宫廷悬案,悲催的短命天子,唐顺宗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唐顺宗

    唐朝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然而唐朝也是历史上政局最动荡的王朝,无论是它强盛的时候,还是后来衰败,内部的宫廷斗争都一直存在。从立国开始就爆发玄武门之变,到后面死得不明不白,这就是唐顺宗,他绝对是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他继位之后一不到一年就退位了,甚至还来不及改自己父亲的年号,而顺宗随后不久就离奇去世

  • 萧妃:唐顺宗李诵的原配,为何被唐德宗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唐顺宗

    贞元六年(790年)八月辛丑,唐朝发生了一件荒唐事,唐德宗李适以为生病的太子李诵厌灾为由,赐死了太子妃萧氏。这件事背后蕴藏着一场皇室自相残杀的丑事,萧妃只不过是受到牵连的政治牺牲品。萧氏出身南朝名族兰陵萧氏,是昭明太子萧统的九世孙,她的曾祖父萧嵩、伯祖父萧华、伯父萧复都曾担任宰相,父祖叔兄也都在朝中

  • 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对于唐朝的政治究竟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武成读史标签:唐顺宗

    引言唐朝中期政治局势相较于初唐来说十分混乱,一是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逐渐强大,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下降导致政令不行。二来随着国力的逐渐衰退,保证唐王朝军事实力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时期就告废止,而后来施行的募兵制又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当时的禁军实力比起初唐来说十分孱弱,而且只有神策军还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

  • 唐顺宗的两个女儿,一个抠门得让人惊讶,一个糜烂得令人发指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虽然只当了186天的皇帝,却很丰产,女儿就足足生了23个。这些女儿们大多默默无闻,除了汉阳公主和襄阳公主。汉阳公主恐怕是历史上最“抠门”的公主了,家里金山银山堆着,她却活得像农妇,恨不能一个铜板掰成三份花。而襄阳公主则是另一个形象,她放飞自我,活得很“潇洒”,频频给老公戴绿帽,还公然跑到情

  • 唐顺宗离奇死亡,到底是宦官作乱还是儿子行凶?真相让人难以接受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当了26年的太子,坐上龙椅不到7个月就被迫禅位,实际掌权仅186天,期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说过。在当了5个月的太上皇之后,唐顺宗又突然死亡,给后人留下一个永远的谜团。史学界有一个观点认为,唐顺宗死于谋杀,凶手应该是宦官集团和唐宪宗(唐顺宗之子)。支撑这个观点的是《续玄怪录》中的《辛公平上仙

  • 唐朝最憋屈皇帝唐顺宗,和自己儿子做“兄弟”,因中风差点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唐顺宗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帝王传奇,而其中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当属唐朝最憋屈的皇帝——唐顺宗。他的命运如同天注定般扭曲,不仅遭受了中风的折磨,还与自己的儿子之间建立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兄弟”情。爱子为王:德宗对李源的宠爱和争议 李诵虽然有十个弟弟,但他最为宠爱的却是自己的儿子李源。据传

  • 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的清晨,大唐宰相武元衡被杀。什么样的人敢在光天化日

    历史人物编辑:滔滔子美食标签:唐宪宗

    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初三的清晨,大唐宰相武元衡被杀。什么样的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宰相呢?凶手又和武元衡有什么矛盾呢?这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武元衡带了几个贴身的随从骑马入朝。他刚刚走出坊门,突然从暗中冲出一伙人,一阵乱箭,走在前面的几个随从非死即伤,武元衡的马受惊狂奔,而刺客直接挥刀砍死了武元衡,割

  • 唐朝安史之乱后,历代君王都会削藩,可为何只有唐宪宗大获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付寒寒标签:唐宪宗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年间爆发了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处于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愈演愈烈,在日后的100多年里各地藩镇和中央经常对抗,分裂局面时而松懈、时而严重。直到黄巢之乱后割据情况更是爆发到顶点,那么问题来了,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唐朝历代皇帝一直主张削藩,可为何只

  • 唐宪宗李纯,又称小太宗,他是如何造成唐王朝后期的宦官之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

  • “龙”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唐宪宗年间,一个船夫不仅见了龙,而且还抢了“龙珠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唐宪宗

    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所信仰的图腾,有人说“龙”是虚构出来的,但也有人说它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历史上记载了曾有很多人亲眼见过“龙”。最有名的就是清末年间“天坠飞龙”,龙的骸骨还被登上了报纸,至今尚可查证;更有甚者,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还有一具“龙”的标本。那么究竟“龙”是不是真实存在呢?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