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德宗一生简朴,为削藩差点丢了性命,为何还有人骂他是昏君?

唐德宗一生简朴,为削藩差点丢了性命,为何还有人骂他是昏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3446 更新时间:2023/12/17 17:41:44

唐德宗很会做买卖,他发明的“宫市”每年可以带来数千万钱的收益。

以前,宫中的采办都由官府承担,但唐德宗觉得官员们贪腐严重,半数采购费用都被贪了,于是便将这项工作移交给宫里的太监。

此举果然奏效,太监们到底是贴心人,宫中的采购费用直线下降。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其实太监们的贪腐比官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节省采购费用的手段只有一个——白望。

“是时,宦者主宫市,置数十百人阅物廛左,谓之‘白望’。”

负责采购的百十名宦官每天游荡于两市,相中了谁的商品,就拿出皇帝的敕书,随便扔下一些钱物就强行“买”走这些商品。

白居易的《卖炭翁》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老人家辛辛苦苦烧出来的一车炭,就是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却被宦官们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换走了。

您还别为卖炭翁叫屈,还有比他更惨的人,在韩愈修编的《顺宗实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卖柴的老农也被“白望”了,宦官们给了他几尺绢,同时命令他将柴火送到宫中。农夫说什么也不干,他表示,绢我不要了,柴火白送给你们,想让我送进宫没门。

这就有点不识抬举了,多走几步路而已,农夫为何如此抬杠呢?

原来这里面有玄机,强买才是第一个坑,后面是“坑连坑”。驴车要进宫门吧?对不起,要交“门户钱”,那几尺绢都经不住几道门岗的卡要。

好容易送到指定地点了,人家有张口要“脚价钱”,理由也很充分:陪你走一路白走啦?没钱?好办,你不是有驴吗?

结果,一车柴火不光没卖出一文钱,还倒贴了一头驴。

农夫被逼急眼了:“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你们这么逼我,我唯有一死。”于是他挥拳把宦官们打得鼻青脸肿。

这事弄得有点大,被唐德宗知道了。唐德宗很仁慈,他拿出十几匹绢补偿给老农,同时又严惩了宦官。

类似的事还有一件,有一次唐德宗去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寄宿在一个叫赵光奇的农户家里。

唐德宗问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问题:你幸福吗?

赵光奇脸一拉:不幸福。唐德宗很奇怪:今年大丰收,你怎么会不幸福?

赵光奇一听就火了:官府说话不算数,之前说得漂亮,只收两税,如今各种苛捐杂税远超两税,又搞什么“和籴”、“宫市”,巧取豪夺。就说征税吧,以前官府上门收,现在要我们送到几百里外的行营,这一路下来,牲口累死了,车散架了,我们也破产了。陛下身在内宫,哪里知道这些事呢?

唐德宗挠挠头:朕要还你一个幸福,从今儿开始,你们家免税、免徭役。

为这事,司马光大骂唐德宗:“甚矣唐德宗之难寤也!自古所患者,人君之泽壅而不下达,小民之情郁而不上通……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户户复其徭赋乎!”

这家伙太愚昧昏聩,天下有百万子民,有几个人能有赵光奇的运气?治标不治本嘛。他一边假惺惺地表达宽厚仁爱,一边又推行盘剥政策,因此历史上有一批史学家认为,唐德宗就是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实在不配一个“德”字。

☞宠幸宦官埋下隐患

人们普遍认为唐朝宦官专权始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其实高力士只是“贵”,并没有实权。唐肃宗时期李辅国手上有了权柄,唐代宗时期的鱼朝恩更是手握兵权。

不过,无论李辅国还是鱼朝恩,他们都是“有权无势”,还没有形成制度性保障下的集团优势地位。

唐德宗在位期间大力改造神策军、神威军,以宦官出任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中尉。而羽林、龙武、神武六军,无论是数量,还是待遇,都无法与神策军相比,因此,宦官事实上掌握了中央军事大权。

宦官势力与武将集团的利益融合,形成了既藩镇之后大唐帝国的又一大毒瘤,以至于自唐德宗之后,宦官可以废黜,甚至杀害皇帝。宦官乱政这个责任,唐德宗无可推卸。

☞半途而废的削藩大业

客观讲,唐朝的藩镇割据与唐代宗的失策有很大关系,唐德宗即位后一度致力于削藩,并采取了强力手段。

可惜的是,唐德宗的一系列失误,如同抱薪救火,导致藩镇势力反而从河朔三镇蔓延开来。

唐德宗采取“以藩镇制藩镇”的方式,让他们相互厮杀。这个策略本没有错,但他太抠,舍不得撒狗粮。民间说,手上有一把米才能唤得动鸡,唐德宗却光动嘴,结果导致旧乱刚被平定,新乱就有爆发,始终除不了根。

他又过度信任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结果同样的原因,李希烈在平定梁崇义之乱后,也跟着河朔藩镇一起反了。

为了平定李希烈,朝廷征调泾原军,却在劳军时一毛不拔,用粗粝之食招待,导致“泾原兵变”的爆发。

泾原军的反叛,导致长安沦陷,唐德宗成了流亡皇帝,而朱泚则被泾原军拥戴,登基称帝。

在平定朱泚之乱时,又因为听信奸相卢杞的挑唆,惹怒了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导致李怀光也反了。

大唐岌岌可危的状况下,陆贽执笔替唐德宗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失道”,赦免藩镇叛将,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之战,以朝廷的完败为结局,此后二十余年,绝口不再提削藩。

这一连串的失误表明,唐德宗是个“识度暗浅”(司马光语)、志大才疏的皇帝。

☞涸泽而渔的经济政策

唐德宗曾经给天下带来希望,他上任之初就颁布了一系列的善政,比如贬黜宦官、释放宫女、禁止朝贡、裁汰伶人,一副明君气象。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他就是个“三秒哥”,还不到两年时间,他从爱民的皇帝,迅速堕落为视财如命的土老财。

赵光奇口中的苛捐杂税就是明证,除了两税外,老百姓的住房要交“架间税”,商品交易要交“除陌钱”,酿酒要交“榷酒税”,此外还有茶税、矿税、漆税、竹税、木税等等。

两税确实很低,但由于土地兼并,导致百姓需要以二十倍的低价租赁土地,又要遭遇和籴、宫市的盘剥,事实税赋压力数倍于两税。

当初唐德宗曾经严令禁止进贡、官员收受礼金、贿金,可后来他带头破坏,公然要求地方,以及各级官衙进贡,人们称之为“宣索”。

节度使们为了藩镇利益,也会主动向皇帝行贿,并且成为惯例,按月进贡叫做“月进”,每天进贡叫做“日进”。

唐德宗就是靠这些五花八门的手段,将唐代宗时期每年1200万贯的财政收入,整整翻了一倍。谁都直到,官员们不种地,不产出,这些供奉既然都出自老百姓头上。

有人说,唐德宗虽然敛财有道,但他没有自己挥霍,他这一生勤勉俭朴,攒下来的钱为后来唐宪宗的削藩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他的敛财术虽然苦了百姓,但也是形势所需。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其实不然。历朝历代哪有财政不紧张的?作为皇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生财有道,而不是粗暴地盘剥百姓。

事实上,大量兼并土地的士族阶级截留了社会财富,这种情况下,唐德宗应该从他们口中夺粮,而不是用涸泽而渔的方式摧毁统治基础。

☞任用奸臣激化党争

唐德宗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猜忌心太重、识人不明,喜欢任用奸佞之徒,由此“闻善不知、遇事不察”。

他在位二十六年,遭遇他贬黜和杀害的大臣太多。

李希烈叛乱时,他听信卢杞谗言,将颜真卿送入虎口,导致颜真卿被残害。他又听信杨炎的谗言,冤杀了理财能手刘晏、贬黜泾原节度使段秀实。还是卢杞,先后怂恿唐德宗冤杀杨炎、崔宁。

陆贽是唐德宗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之一,在逃亡梁州的路途中,陆贽曾经走失十几天,唐德宗悲伤得啼哭不止,下令谁要是找到陆贽,赏一千金。

就是这样一位备受信任的大臣,也因为遭到裴延龄的诬陷,被唐德宗贬出朝廷,到死都未能回到长安。

那时候陆贽才40岁,可谓青年才俊,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为这位“才高贾谊”的杰出政治家而惋惜不已。

唐德宗是比较“健忘”的,需要人帮他的时候姿态低得让人感动,不需要时立刻就是另一副嘴脸。在陆贽身上如此,在李晟身上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泚之乱和李怀光反叛,差点让大唐提前终结,李晟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大唐帝国。

重新回到长安的唐德宗恨不能把心肝扒出来交给李晟,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可是才过了两年,唐德宗的老毛病就犯了,吐蕃人的一个离间计就让他迫不及待地解除了李晟的兵权。

有这种昏庸不明的皇帝,朝廷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党争也日趋激烈。可以说,唐朝灭亡的第三个毒瘤党争的兴起,跟唐德宗密不可分。

总之,唐德宗就是个昏君,他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基于能力的短板,以及猜忌的心理,做出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

他在位二十六年,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他不光没有改变大唐日趋衰弱的局面,还雪上加霜,差点搞亡了大唐。

王夫之对唐德宗有一句评价,我觉得很有道理:“其不君也足以亡,而不亡者,幸也。”(唐德宗不配做人君,他的作为早该亡国了,之所以没有亡国,幸运而已。)

标签: 唐德宗

更多文章

  • 奥斯卡影帝唐顺宗:装傻36年,口吃斜眼泡过茅厕,竟成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唐顺宗

    唐朝皇帝众多,奇葩的也不少,一共活了50年,装傻充愣就占了36年,别人上位靠遗传靠能力,他上位纯靠口歪眼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口歪眼斜的皇帝其实这个皇帝就是唐朝的唐宣宗,原名李忱,作为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最初并没有成为太子,在他之前,有三个侄子连续成为皇帝,而李忱只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叔。因为

  • 唐顺宗当太子26年,刚登基8月却被迫禅位,成了传位最快的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唐顺宗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一怒,血溅三尺。”天子的威严至高无上,谁胆敢触怒,遭殃的岂止是一个人?说百万枯骨有些夸张,但是皇帝一怒,动辄株连九族,万余人是绰绰有余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人生杀掠夺的权利。他既可以让人一夜富贵、权势滔天,也可以让人一夜之间落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试问有谁不想当皇帝

  • 奇葩皇帝唐顺宗:严重中风却有37个子女,在位8个月即死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唐顺宗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400多位皇帝(含南明、北元、李自成、张献忠和袁世凯等称过帝的),奇葩皇帝不少,唐顺宗绝对是其中一个。奇葩一:做了26年太子,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唐顺宗叫李诵(761年―806年),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公元779年,李诵被立为太子,成为唐帝国的二把手,皇位唯一合法的继承

  • 唐顺宗在位8个月就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其中原因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在位8个月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是逼不得已的做法,是因为他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引起的。身体有恙李诵是德宗李适的长子,自从19岁被立为皇太子后,他坐了二十五的太子之位。他在太子之位上目睹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权,民不聊生的景象,所以他自幼就胸怀大志,认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治理好国

  • 宫廷悬案,悲催的短命天子,唐顺宗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唐顺宗

    唐朝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然而唐朝也是历史上政局最动荡的王朝,无论是它强盛的时候,还是后来衰败,内部的宫廷斗争都一直存在。从立国开始就爆发玄武门之变,到后面死得不明不白,这就是唐顺宗,他绝对是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他继位之后一不到一年就退位了,甚至还来不及改自己父亲的年号,而顺宗随后不久就离奇去世

  • 萧妃:唐顺宗李诵的原配,为何被唐德宗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唐顺宗

    贞元六年(790年)八月辛丑,唐朝发生了一件荒唐事,唐德宗李适以为生病的太子李诵厌灾为由,赐死了太子妃萧氏。这件事背后蕴藏着一场皇室自相残杀的丑事,萧妃只不过是受到牵连的政治牺牲品。萧氏出身南朝名族兰陵萧氏,是昭明太子萧统的九世孙,她的曾祖父萧嵩、伯祖父萧华、伯父萧复都曾担任宰相,父祖叔兄也都在朝中

  • 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对于唐朝的政治究竟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武成读史标签:唐顺宗

    引言唐朝中期政治局势相较于初唐来说十分混乱,一是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逐渐强大,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下降导致政令不行。二来随着国力的逐渐衰退,保证唐王朝军事实力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时期就告废止,而后来施行的募兵制又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当时的禁军实力比起初唐来说十分孱弱,而且只有神策军还具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

  • 唐顺宗的两个女儿,一个抠门得让人惊讶,一个糜烂得令人发指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虽然只当了186天的皇帝,却很丰产,女儿就足足生了23个。这些女儿们大多默默无闻,除了汉阳公主和襄阳公主。汉阳公主恐怕是历史上最“抠门”的公主了,家里金山银山堆着,她却活得像农妇,恨不能一个铜板掰成三份花。而襄阳公主则是另一个形象,她放飞自我,活得很“潇洒”,频频给老公戴绿帽,还公然跑到情

  • 唐顺宗离奇死亡,到底是宦官作乱还是儿子行凶?真相让人难以接受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当了26年的太子,坐上龙椅不到7个月就被迫禅位,实际掌权仅186天,期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说过。在当了5个月的太上皇之后,唐顺宗又突然死亡,给后人留下一个永远的谜团。史学界有一个观点认为,唐顺宗死于谋杀,凶手应该是宦官集团和唐宪宗(唐顺宗之子)。支撑这个观点的是《续玄怪录》中的《辛公平上仙

  • 唐朝最憋屈皇帝唐顺宗,和自己儿子做“兄弟”,因中风差点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唐顺宗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帝王传奇,而其中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当属唐朝最憋屈的皇帝——唐顺宗。他的命运如同天注定般扭曲,不仅遭受了中风的折磨,还与自己的儿子之间建立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兄弟”情。爱子为王:德宗对李源的宠爱和争议 李诵虽然有十个弟弟,但他最为宠爱的却是自己的儿子李源。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