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不倒翁冯道,他儿子却把音乐玩出了花样!公元918年,37岁的冯道生了一个儿子,一看年份还比较吉祥,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冯吉(这个理由是我瞎编的,你们不要相信)。
冯道当时的职务是大唐太原市市政府秘书长。这个职务有些奇怪,表面上这个职务是大唐中央政府任命的,但是这时候大唐已经灭亡,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人是后梁的朱友贞,但是朱友贞又拿太原没办法,因为太原被李存勖握在手里。朱友贞打不过李存勖,所以眼瞅着李存勖继续使用大唐的名号无可奈何。
冯吉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三不管(或者叫三管)的环境下出生了。尽管时局风雨飘摇,但是冯吉的生活状况一点都不风雨飘摇。刚刚懂事的时候,他曾经问过父亲冯道一句话:“爹,我还有机会成为富二代么?”
冯道指着满天的星星说:“我不但要让你成为富二代,还要让你成为官二代,记住,你爹将会是官场中最亮的星。四十年之后,你要接过为父的朝笏,一样是官场中最亮的星!”
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冯道拼命钻营,频频跳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有九十分全靠选老大。他的一生之中,先后追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
尽管他这一生事亲济民、提携贤良,但是依然被后世的学者看不起,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不过这并不重要,他职业生涯的中后期,直到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去世,都是位列三公,封将拜相,位极人臣。他是真正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中,成为了官场中最亮的星。
接下来就看他儿子冯吉的了。
冯吉人很聪明,一般来说,这种官二代只要不傻(其实傻也不怕),就会沿着父亲铺设的道路一步一步走下去,即便是不能达到父亲的高度,随随便便混一个正部级的干部是不成问题的。
冯吉就是这样走下去的,在冯道的安排下,他先后从事过秘书工作、后勤工作、财务工作、农业工作,到他爹去世的时候,他确实已经做到副部级的岗位,太常少卿(负责祭祀活动的副部长)。一般来说,这样的安排,就是要培养一个统领朝堂的全才。眼瞅着,又一颗官场之星冉冉升起了。
现在问题出现了,冯吉在星空下接受冯道教导的时候岁数太小,把“官场中最亮的星”,听成了“夜场中最亮的星”。他想,要混夜场,很简单啊,我有钱,爹有权,接下来我只需要做到两点,不要脸,有绝活,要成为夜场中最亮的星,那不是手到擒来吗?
于是,冯吉开始训练自己的脸皮,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反正这些形容郭德纲的词你往他身上丢,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冯吉因为家教极好,人长得帅,文章写得极好(包括格式极复杂规矩极多的政府公文),草书、隶书写得极其秀丽。每次皇帝和太子身边缺一个中书舍人(机要秘书,负责起草诏令,虽然品阶不高但是位置极重要,发展前景极好),宰相都会推荐他,但是总是被他的“滑稽无操行”(宋史·冯吉传原文)一票否决。
冯吉不怕。不当官怕什么?他的目标是要做夜场中最亮的星呀!他发现,要混夜场,还得会乐器。你想,在人声鼎沸的酒吧里,你喊破喉咙也没用,唯一的做法就是跳上舞台,扛起一把电吉他,“吱~~”的一声拉出一个失真效果器的长音,所有的目光都会向你聚焦。
所以,冯吉开始学琵琶。事实证明,什么公文写作,什么草书隶书都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而已,他真正的天赋,就在于弹琵琶。他的水平好到什么程度呢?“教坊供奉号名手者亦莫能及”(宋史·冯吉传原文),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教授、名誉教授、终生教授、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啥啥啥的,都得被他秒杀。说他是当时全国第一把琵琶,估计没人敢反对。
冯道很无语。妈哒我这么一个位极人臣的大领导,居然有一个玩音乐的儿子!这让我老脸往哪儿放?于是冯道千方百计不让他弹琵琶。越不让弹越要弹,双方就僵持下来了。
冯道决定搞一次挫折教育,好好羞辱一下冯吉,让他知难而退,从此放弃音乐梦想,安安心心做官。这一天,冯道过生日摆了个家宴,就让冯吉弹琵琶助兴。助兴是假,羞辱是真,就是要让冯吉明白当一个音乐人的低下地位。
冯道像对待普通的伶人戏子一样,赐了一束帛作为奖品。一曲终了,冯吉面无愧色,按照伶人的规矩,开开心心地接过奖品放在肩上,下跪行礼,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
冯道去世以后,冯吉没人管了,再也无心仕途,更是把自己的琵琶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上班的时候弹,在家的时候弹,喝酒的时候弹,聚会的时候弹。每逢领导们聚餐,即便是不邀请他,他也主动抱着琵琶去参加。一到宴席上就喝酒,喝了酒就弹琴,弹完了就写诗,诗写好了就边唱边跳舞,简直是潇洒得不要不要的。
鉴于此,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开封三绝,琵琶、写诗、跳舞,跟昆仑三圣是一样的道理。960年,赵匡胤一统天下之后,冯吉归宋。961年,赵匡胤生母去世,怎么给她老人家定谥号的文章,就是出自冯吉之手。
963年,冯吉去世,享年45岁。没有留下高官爵位,没有留下不朽诗文,唯一的琵琶技艺也因为没有录音机而未能传世。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始终是开封城那几十年来,夜场中最亮的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