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惠卿并未背叛王安石,两人的“仇怨”事出有因

吕惠卿并未背叛王安石,两人的“仇怨”事出有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巨轮 访问量:4787 更新时间:2023/12/6 15:58:36

谈到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就一定不能错过吕惠卿这个重要的人物。他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二号角色,也是王安石的重要副手,在变法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宋朝后来延续数十年的新旧党争,便是从吕惠卿身上开始的。虽然新党将王安石作为精神领袖,实际上吕惠卿才是新党真正的创始人。然而在变法之中,吕惠卿和王安石的关系却经历了极大的波折,一度有出现了”仇怨“的说法。以至于在后世的史书和文人笔记中,都认为吕惠卿是背叛了王安石的,所以才会导致王安石的变法走向失败。

对于吕惠卿背叛王安石的说法,虽然在主流历史圈子里很盛行,但笔者是不敢苟同的。从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来看,吕惠卿从来没有“效忠”过王安石,也就不会有“背叛”之说。两人都是忠于宋朝和宋神宗的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变革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既是朝廷上的合作者,也是变法路上的同志,只是存在一些细节理念上的差异而已。仅仅从史书和文人笔记上的断章取义,就认定吕惠卿背叛了王安石,说他俩之间有着”仇怨“,这完全是非常武断的判断。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其实有着深刻的原因。

吕惠卿是嘉祐二年的进士,这一年是中国科举千年以来难得的龙虎榜之一。他能在这届龙虎榜中脱颖而出,成为这届进士中最早入阁的大臣,与王安石的提拔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吕惠卿出任真州推官期满后回京述职时,便与王安石产生了较深的交往。由于在经义和治国方面有着很大的共同语言,所以逐渐开始深交,最终走到了变法的道路上。宋神宗即位后,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吕惠卿作为第一批年轻的官员被王安石所重用。当时王安石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指导机构,而吕惠卿则负责这个机构的日常事务。

在变法的初期,两人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在面对保守势力旧党官员的组队集团化攻讦时,都能够团结一心地对外推行新法。因此新法顺利推行,并逐渐产生效果,使宋朝国力开始恢复,这与吕惠卿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从主流历史圈的意见来看,他们认为吕惠卿和王安石关系的破裂,主要是经历的三个事件。一是吕惠卿与曾布争权,二是吕惠卿弹劾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三是在王安石罢相和复相过程中吕惠卿搞阴谋诡计。可仔细分析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发现他们的很多观点是不成立的,完全是主观臆测的。

首先要说的是吕惠卿和曾布争权的事情,这个事情对变法改革派大臣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吕惠卿和曾布都是王安石的左膀右臂,曾布甚至可以说是变法派中的三号人物。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也是嘉祐二年的进士,和吕惠卿是同年。当时熙宁变法在执行市易法的过程中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市易务,由吕嘉问出任这个机构判官。吕嘉问在推行市易法的过程中采取了官府垄断交易的手段,这让曾布感到不满,认为这不是市易法的本意。于是曾布上书弹劾了吕嘉问,吕惠卿则认为曾布背叛了新法,于是上书反驳。

两人斗争非常的激烈,最后把官司打到了王安石和宋神宗面前。宋神宗把这事交给两制议论,王安石站在吕惠卿这一方,于是曾布被罢官。很多人认为这个事情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但为了维护新法,才不得不将曾布罢官。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是想当然的,根本不理解王安石处置曾布的本意。

关于市易法的纠纷,明确的来看就是关于宋朝商业制度的发展问题。曾布的考虑是在原有制度上修改,让朝廷引导商贾自己去完成。但这并不是王安石的本意,王安石的本意其实是朝廷需要主导商业活动的进行。吕嘉问方法虽然会产生官府垄断的问题,但也是符合王安石对新法的构想的。

总结王安石颁布的所有新法的思路,有着很明确的一个方向,那便是官府主导,地方配合实施。曾布的想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将主导权交给了地方大商贾。这从根本上违背了王安石的变法原则,王安石肯定是没法接受的。吕惠卿弹劾曾布,王安石支持吕惠卿,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此这个事情不但不会让吕惠卿和王安石两人之间产生隔阂,甚至让王安石更加信任吕惠卿。此事发生后不久便发生了郑侠案,然后便是王安石被罢相。王安石罢相后推荐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成为政事堂的副宰相,由此可见他并未因此怨恨吕惠卿。

关于吕惠卿因为弹劾王安国造成与王安石关系紧张的说法,实际上是后世学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安国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委,前文已有分析叙述,这里不再赘述。也因为这个原因,王安国卷入了郑侠案中。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按照王安石的推荐,以韩绛出任首相,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在郑侠上书《流民图》的事件中居功至伟,甚至可以说是力挽狂澜。当时宋神宗受到内外各方保守势力的政治压力,下了《责躬诏》并要罢除新法。但吕惠卿却阻止变法派大臣一边写信挽留王安石,一边上书请求宋神宗收回成命。

最终吕惠卿的目的达成,宋神宗恢复了新法,变法将继续推行下去。吕惠卿也因此成为朝廷中变法派中的代表人物,声望直追王安石。郑侠上书《流民图》本是打算逼王安石罢相和废除新法,但废除新法的目标被吕惠卿破坏了。所以他再次上书了“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将冯京等旧党领袖比作魏征等名臣,而将吕惠卿等人比作李林甫等奸臣。这个事情闹得很大,吕惠卿以“谤讪朝廷“的罪名将其发配到汀洲,而王安国作为郑侠的同谋也被削职回乡。很多人认为吕惠卿在这个案子中弹劾王安国,目的是打击王安石。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主观臆测的,也表明了他们对当时朝廷政治形势的无知。引发这个案子的郑侠和王安国都是王安石亲密的人,郑侠是王安石的学生,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在处理案子中郑侠口供说王安国并没有参与上书,但也承认了在上书前见过王安国,讨论过这个事情。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支持变法派的大臣会认为王安石以下最亲密的人都在反对变法,这就削弱了变法派的意志。而当时宋神宗的政治压力已经很大了,这种变法派内讧的事情继续下去,将会对新法推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吕惠卿是要在王安石被罢相后继续推行新法的,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变法派分裂。况且郑侠的口供是否完全是事实,这谁也没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让王安国或郑侠继续在朝廷中,必然不利于变法派的团结。吕惠卿弹劾王安国和郑侠,实际上就是为了打消变法派中意志薄弱者的软弱之心,团结变法派的力量推行新法。正是因为吕惠卿用这种党争的手段将变法派团结起来,这才形成了真正的新党。实际上在此之前变法派并没有后来的团结和坚持,王安石时代的变法派只能算是比较松散的群体,组织能力比起保守派旧党颇为不如。

如果用这个事情来认定吕惠卿背叛王安石,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一方面是因为郑侠和王安国早就站在了保守派的立场,而且对王安石罢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才是真正的背叛王安石。另一方面是因为吕惠卿的手段虽然残酷阴险,但都是为了团结变法派,继续推行变法的需要。如果不这么操作,很可能变法派一哄而散,变法就此终结,更不可能有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了。因此王安石对这个事情并没发表任何看法,后来与吕惠卿和解的书信中,也对这事表示理解。毕竟自己的学生和弟弟成了变法最大的阻碍,王安石自己也很尴尬。

至于第三种说法,吕惠卿在王安石罢相和复相的过程中搞阴谋,甚至阻止王安石复相,这里面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吕惠卿这么做是怕王安石抢了他的宰相之位,其实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时吕惠卿与王安石的确存在隔阂,但这个隔阂与权位无关,而是理念问题导致。王安石主持变法有个宗旨,就是绝不搞党争,把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限制在变法本身的范围内。这种做法虽然减小了政治斗争的范围,却让变法派吃了很大的亏。变法派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组织起来,而保守派已经被组织成为旧党的模式。

王安石在全力避免党争,而旧党则利用王安石的君子心态,以党争的手段欺负变法派。王安石之所以被罢相,就是因为以冯京为首的旧党策反了王安国和郑侠。这已经超出朝廷内部讨论事情的范畴,形成了党争的事实。被人以这种卑鄙的手段欺负,王安石能忍受,但吕惠卿却忍不了。吕惠卿的意思是要以党争对付党争,现在政治上打垮了旧党,才能继续推行新法。而王安石不愿意党争扩大化,所以两人才有了理念上的隔阂。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进入政事堂当参知政事,立马把政治斗争推向了党争的层次。

当时新党有着宋神宗的支持,又占据了朝廷的重要权位,势力大增,一时间压倒了旧党。在郑侠案的最后,吕惠卿利用党争手段,把大批旧党官员逐出朝廷,其中包括旧党领袖冯京等人。面对这种情况支持旧党的宰相韩绛坐不住了,立刻建议宋神宗召回王安石,以此来代替吕惠卿。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王安石回来并不是好事,反而容易让新党分裂。是继续采用吕惠卿的以党争打到旧党的策略,还是王安石的与旧党共存的策略,这是个大问题。实际上王安石一回到京城后,也发现了这个大问题的存在。

吕惠卿阻止王安石复相,就是怕王安石放弃党争策略,继续与旧党共存。而事实上旧党根本不可能与新党共存,只要让他们喘过气来,必然会向新党发起攻击,这样变法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吕惠卿援引祭祀赦免的旧例,荐王安石为节度使,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由于宋神宗的反对,这个策略没有成功,王安石顺利地复相。至于说吕惠卿用李士宁《仁宗御制诗》案来加害王安石的事情,完全是旧党造谣搞出来的。事实上这个案子发生的时候,王安石已经回到了宰相的位置上。这事就连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纪闻》中都不采纳,可见可信度并不高。

因为对待新党都理念不同,王安石和吕惠卿还是存在隔阂的,可距离仇怨的程度就太远了。两人之所以产生各种不和,其中有个重要的推手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王雱曾经和吕惠卿一起负责《三经义》的编写,在新党之中算是比较激进的官员。王雱曾经说过,要解决旧党的问题,把韩琦和富弼的脑袋砍了就行了,可见其激进的政治态度。但是他处理所有事情存在私心,而且有个宗旨便是一切围绕王安石的私人利益展开。当有人触动到王安石的私人利益的时候,王雱便会展开激烈的反击和报复。

王安石复相后很快就发现了朝廷中形势的问题,却一时难以解决。相当一部分新党官员赞同吕惠卿的理念,觉得应该用党争先把旧党干掉。只要旧党不存在了,新法的推行就顺理成章了。王安石认为旧党是干不掉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他认为需要采取温和的手段。于是新党内部意见出现分裂,政治斗争的形势复杂化。为了维护团结,王安石先称病退出,不处理政务。宋神宗好不容易劝回王安石了,吕惠卿又三请外放。实际上两人都看出来了,新党只能留一个领袖在朝廷,否则就会出现分裂内斗的局面。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干出了最为愚蠢的事情。当时吕惠卿的弟弟崇政殿说书吕升卿,因罪事而被遣出京师改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同时他自己又被御史蔡承禧弹劾他结党误国等数罪。王雱抓住这个机会勾结御史中丞邓绾,上书弹劾吕惠卿,说他兄弟强借华亭富民钱五百万购买田地,与华亭知县张若济居中牟利。这事一出,新党顿时分裂了,吕惠卿因此被迫外放陈州。王安石也被新党官员埋怨,说他默认王雱诬陷吕惠卿。事实上王安石压根儿不知道这个事情,这完全是王雱背着他爹干的。

吕惠卿外放前上书自辨,后来宋神宗把自辨书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才明白其中原委。王安石回家后责问王雱,王雱感到不理解,忧愤成疾导致背疽暴发而死。跟着王雱陷害吕惠卿的邓绾、练亨甫也相继被罢斥,案件终于大白天下。可这个事情也导致新党内部矛盾的公开化,使得王安石在新党中的权威大损。他自己也因此而非常自责,不久之后便选择辞去了宰相之职位。可以说正是因为王雱的瞎搅和,使得王安石和吕惠卿的理念冲突变成公开矛盾,最终让新党出现了内部斗争,让大好的政治形势毁于一旦。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王安石和吕惠卿都是积极推行新法改革的能臣,目的是为了改变若宋的局面,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只是王安石手段比较温和,而吕惠卿则更激烈。面对旧党的阻碍时,王安石选择了容忍,而吕惠卿则是结党反击。这与两人的出身、人生经历等各方面有关,但没有本质性的冲突,更不存在谁背叛谁的问题。反而是旧党在此过程中挑拨离间,再加上王安石身边的人总出问题,才使得矛盾激化了。尤其是王雱策划陷害吕惠卿后,使得两人矛盾彻底公开,新党也因此而出现了分裂的局面。虽然两人在晚年通过书信来往逐渐冰释前嫌达成和解,可惜他们在朝堂上携手抗击旧党的场面却再也不能复现了。

标签: 吕惠卿

更多文章

  • 南宋魏了翁诗中的金头奴: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4

    历史人物编辑:乐艺会标签:魏了翁

    作为金人之喻的金头奴二郎花钱角色探轶之金头奴中篇闲聊神怪花钱中的二郎5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十三作者 老赵2、金头奴或有北族之喻在完成二郎神的艺术图像大致梳理(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1:从艺术图像史见证二郎花钱的观念变迁)之后,我们开始了二郎神艺术图像的要素分析,第一个分析的是二郎神的武装侍卫郭牙直(

  • 魏了翁:理学大师文武双全,不仅教书育人,还率军抗击蒙古军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魏了翁

    魏了翁:拟把鹤山月,换却鉴湖秋这大宋朝生来悲摧,自建国以来,就一直被边患骚扰,几无一日消停,可以想象,这三百余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真不容易。因为太祖赵匡胤是武夫篡位,为防后世效仿,所以一直行“崇文抑武”之事,这也被后人诟病为宋朝孱弱,甚至是遭致国灭的重要原因。北宋时弊病就已显现了出来,且不说对辽金这

  • 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十四:陆游、魏了翁骂错人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乐艺会标签:魏了翁

    闲聊神怪花钱中的二郎6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十四作者 老赵在完成二郎神的艺术图像大致梳理(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1:从艺术图像史见证二郎花钱的观念变迁)之后,我们开始了二郎神艺术图像的要素分析,第一个分析的是二郎神的武装侍卫郭牙直(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2:二郎花钱角色探轶之郭牙直)。之后我们就开始了

  • 老种经略相公有个弟弟叫种师中,在宋代比杨家将更有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种师中

    老种经略相公有个弟弟叫种师中,在宋代比杨家将更有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不忘了替自个夸口:“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林冲的上一任,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被高俅欺压,也“逃上延安府去,投托老种经略相公处阴谋”,青面兽杨志听说也在老总经略相公手下当过差。这儿就涉及到

  • 金军南下时种师道本有成熟建议,钦宗和大臣为求速胜害死种师中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种师中

    金国崛起之初,女真兵的战斗力不可低估。政和四年(1114年),出河店之战,金军1200,辽军7000(号称10万),结果辽军大败。政和五年(1115年),达鲁古之战,金军具体兵力未知,辽军3万(号称27万),结果辽军又是大败。这一年的护步达冈之战,金军2万,辽军10万(号称70万),结果辽军再次大败

  • 秦桧养子之孙秦钜在宋宁宗之时抵抗金军入侵,战败后自焚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秦钜

    虽然熟悉历史真相的人都清楚,精忠报国的岳飞之所以遇害,真正的主使人是宋高宗,而大奸臣秦桧不过是奉命行事,但即使如此,秦桧却依旧不能洗掉“汉奸”的标签。但凡一提到国人对秦桧的印象,人们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一连串词汇: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残害忠良、遗臭万年……其实不用刻意提到“秦桧”这三个字,只要人们见到这

  • 姑姑是萧燕燕,舅舅是韩德让,一把好牌却打烂的萧菩萨哥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萧菩萨哥

    导语:有一部古装偶像剧叫《燕云台》,在这部剧里萧燕燕撮合了萧菩萨哥和耶律文殊奴,成全了一对眷侣。这部剧中的萧菩萨哥就是《辽史》中记载的“美而才”,也就是齐天皇后。“齐天”二字很是霸气,然而齐天皇后的一生却不像“齐天大圣”那样能最终修成正果,反倒是让人有些唏嘘。一、身份背景萧菩萨哥出生于一个非常有权势

  • 姑姑是太后萧燕燕,舅舅是丞相韩德让,一手好牌却打烂的萧菩萨哥

    历史人物编辑:今夜不设防标签:萧菩萨哥

    《燕云台》的大火,让萧燕燕这个历史人物走入了大众视野当中,在剧中萧燕燕极力撺掇萧菩萨哥和自己的儿子耶律文殊奴走到一起。而萧菩萨哥就是历史上的齐天皇后,称号不可谓不霸气,但却只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让人惋惜。萧菩萨哥有着所有人艳羡的家庭背景,姑姑是传奇太后萧燕燕,舅舅是当朝宰相韩德让,在如此的家庭背景之下

  • 北宋唯一的战略级名将章楶亲自操刀,把挑衅的西夏打到几乎灭国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章楶

    #我在头条搞创作#北宋自从建国以来,其实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不自信的文化贯穿始终,这种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文化,还有军事,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觉。像边防,宋朝始终坚持频繁调任,导致“兵不认识将,将也不认识兵”,无非是统治者不自信,时刻防范手下。像宣传教育,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就不停地刊印

  • 章楶:北宋名将,差点灭掉西夏,而西夏是怎么逃过灭国之祸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章楶

    历史上北宋差点把西夏给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北宋末年曾经有一位名将章楶(jie),他就驻扎在宋,西夏边境。就是他差点把西夏给灭了!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章楶以直龙图阁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时年已经六十五岁。哲宗初年,高太后及旧党急于罢兵,当即戒边吏勿动,并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