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惠卿被贬官后,为何宋神宗又同意王安石罢相?

吕惠卿被贬官后,为何宋神宗又同意王安石罢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记录时间 访问量:1099 更新时间:2023/12/6 16:45:57

宋神宗熙宁末年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再次遭遇到巨大的打击,继变法派的二号人物吕惠卿被贬官外放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也自请辞去宰相之位。如此以来,变法派两位重要的领袖都离开了朝廷中枢,新法的推行面临着半途而废的危机。对于这场危机的出现,历史学者们众说纷纭,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很多人认为是保守派的势力太大,给予了宋神宗极大的政治压力,才迫使他做出外放吕惠卿和将王安石罢相的决定。然而从史书上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宋神宗如此调整朝廷中枢的布置,实际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虽然保守派的反对声依然大,但占据整个朝堂中枢的还是变法派。实际上自吕惠卿上台以来,他组织新党向旧党发起反击,贬谪了大量反对变法的旧党官员,这使得反对派旧党势力在朝廷中已经逐渐减小了。对于熙宁变法以来反对派势力的变化,可以发现熙宁末年远比熙宁七年北方大旱时期要小得多。宋神宗能在当年扛着北方大旱的政治压力下力挺新法,又怎么会迫于压力连续罢黜两位变法的领袖人物呢?更何况王安石还是在前一年他和韩绛加急请回的,这就更没有必要将其放弃了。

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吕惠卿,对于熙宁新法的推广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在变法的活动中,宋神宗将这两位看作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支柱。如果没有王安石,熙宁变法不可能轰轰烈烈地展开,也无法缓解宋英宗留下的烂摊子。如果没有吕惠卿,新法早在熙宁七年的政治压力下被废除了,更不会有后来变法派新党遍布朝廷中枢的良好局面。可以说在熙宁末年之时,宋神宗实际上是面对着变法以来最好的局面。在变法初期大力阻碍变法的保守派大臣,如司马光、冯京、韩维等人都相继被贬,新法面对的阻力空前减小。

在这样的斗争形势下,本是变法派乘胜追击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相继离任的危局。这样的情况使得新法推进备受打击,一度出现中断。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单纯地认为宋神宗承受不住保守派的压力,使得新政政策上出现摇摆,实际上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分析,当时出现这种局势的突变,更多的是变法派内部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变法派内部分裂,使得原定政策难以继续下去,不得不进行中枢人员的调整。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便是在王安石和吕惠卿两位变法派大佬的身上。

前文讲过,王安石和吕惠卿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只是对变法的实施路线有所冲突,进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政治矛盾。王安石是温和的变法派,因为有众多朋友是保守派的大臣,所以不愿意将变法推入到党争的境地。因此他执政时极力控制斗争的烈度和范畴,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由于这样情况的出现,使得变法派一度被保守派压着打,在新法的推进上极为艰难。而且保守派利用王安石的君子作风,以党争的手段进行抨击和攻讦,迫使他第一次罢相。这也是造成了熙宁新法进入第一次危机,差点被彻底废除的根源所在。

正是由于吕惠卿的力挽狂澜,才阻止了保守派第一次废除新法的政治攻势,让新法得以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吕惠卿成为变法派中激进大臣的代表,也成为变法派的二号人物。吕惠卿对于变法的思路很极端,就是要先用党争打垮保守派,然后才能够顺利地推行新法。在他的主持下,变法派进化成了新党,用党争的手段把保守派赶出了朝廷中枢,使得新党势力大增。但同时宋朝朝廷朋党之争也因此而被挑起,原本局限于变法范围内的政治斗争,逐渐演变成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政治斗争,这让宋神宗比较的难以接受。

于是在保守派宰相韩绛的提议下,宋神宗召回了王安石,准备让其代替吕惠卿主持变法。但这样一来,变法派内部便出现了政治理念上的冲突。一部分是支持王安石的温和派,一部分是支持吕惠卿的新党。于是还没等来保守派旧党的反击,新党内部先互相掐了起来。

在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中,吕惠卿成为了重点攻击的对象。一开始是他的弟弟吕升卿因罪被遣出京师改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然后他又被御史蔡承禧弹劾结党误国等多项罪名。最夸张的是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他指使御史中丞邓绾告发吕惠卿兄弟强借华亭县富民五百万,并与知县张若济强买田地作恶。

由于涉及到了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事情就变得非常激烈了。新党内部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支持王安石和支持吕惠卿的互为敌视,使得政治斗争走向了不可预测的方向。新党的存在本是为了推进新法,现在却搞得内讧争斗,这也让宋神宗非常不满。最后吕惠卿罢相出知陈州,新党因内斗而受到重创。吕惠卿外放前写下自辩书,宋神宗将其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才知道王雱在后面下黑手,气得大骂王雱,而王雱在怒急攻心之下却背疽复发而亡。这也使得王安石备受打击,让他难以在朝堂中继续主持变法事务了。

如果说宋神宗贬谪吕惠卿是为了平息变法派内部的纷争,那么允许王安石自请罢相便是形势所迫。由于吕惠卿被贬,而王雱在案件中又起到了幕后黑手的作用,所以王安石也就受到了新党内部官员的谴责。背后下黑手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是受到公众鄙视的。王雱下黑手的目标居然不是保守派,而是新党大臣,这让盟友们怎么接受?虽然有证据表明王安石没有参与,但说出去有几个人能相信?王安石这次是被儿子坑得结结实实,不但给新党造成巨大损失,就连王安石本人的政治名誉也被抹黑得一塌糊涂。

王安石自己也没有颜面继续主持变法工作,而宋神宗也不敢完全地相信他了。这个信任度的降低不是在王安石的品格上,而是在于他的公信力上面。王安石的公信力受到内部团队的质疑,这会使他推进新法时收到内部阻碍,最终影响新法推行的成效。除此之外,王安石在变法的第三个内容上,也与宋神宗产生了分歧。最初两人拟定熙宁变法的方向时,确定了富国、强兵和取士三个方向。熙宁年间主要搞的是前两个,接下来就会在取士和官制方面进行推进。但王安石和宋神宗对于官制的改革,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宋朝初年,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赵匡胤和赵光义颁布了很多做官捷径的程序,允许开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世代做官。这样一来不但跳过了科举这个重要的取士手段,而且使得机构重叠官员冗余,同时又出现了官职与权力之间的混乱和悖离。冗官从宋真宗年代起就成了宋朝社会的一大顽疾,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不仅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混乱,也使得国家公务开支巨大,费用消耗极大,让国力日渐削弱,朝廷的办事效率也非常低下。因此在很多大臣关于变法的建议中,改革官制和取士流程都成为了重要的一条。

由于宋神宗刚即位时国家处于疲敝的状态,不但经济上困难,而且政治上也被保守派垄断,所以官制改革便被压在了最后。经过熙宁年间的变法,国家的元气大为恢复,官制改革就被提上日程了。王安石对于官制改革还是比较保守的,他不太愿意触及保守派核心利益,所以提出了“董正官制之实”的建议。其目的是在小范围内调整官制,让官职恢复原有的职能和作用,减少冗官和混乱的官职。而宋神宗则比王安石更大胆,他提出要恢复唐朝三省制的旧例,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冗官和吃空饷的闲散官员以节约公务费用。

如果说王安石的富国强兵是削弱士大夫文官集团在民间的利益,那宋神宗的官制改革就是从政治上挖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墙角。这种改革是最为艰难的,也是最血腥的,必然会受到千夫所指。宋仁宗时代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范仲淹欧阳修把官制改革放在了开头,一开始就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迎头痛击。王安石是吸取了范仲淹的经验教训,才将官制改革放在后面,而且还不敢搞得太大,怕弄得天下大乱。宋神宗如此激进的改革策略,让内讧后的王安石来推行,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王安石的公信力受到内外质疑的情况下,再去搞官制改革,会被人说成了借手中的权力打击报复。如果是韩琦这种不要脸的官员,自然厚着脸皮就干了。王安石是君子,受不得这种刺激,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面对官制改革的巨大阻力,没有团结一致的新党是不行的。王安石的存在让新党无法团结起来,也不利于啃下官制改革这个硬骨头。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宋神宗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所以从官制改革开始就把自己推到了前台。他以皇帝身份主持官制改革,这便是奠定宋朝未来两百年朝廷根基的元丰改制。

总的说来,宋神宗在新党内讧后进行的一系列官员调整,都是提前为了元丰改制布局。将吕惠卿贬谪是为了平息新党的分裂内讧,同意王安石请辞罢相是为了亲自站到变法的一线。官制改革这种影响政治制度的改革,任何宰相都无法承担的,只有让皇帝亲自出马才行。宋朝初年的军事和政治改革,也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亲自动手的。皇帝的特殊身份,让下面的反对派找不到攻讦的正面目标,反而有利于新制度的推行。如果是宰相主持改革,必然会被扣上各种帽子。于是宰相们要么缩手缩脚,要么阳奉阴违,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标签: 吕惠卿

更多文章

  • 宋神宗下令罢废新法,为何又听信吕惠卿恢复新法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故事天地标签:吕惠卿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非常坎坷,不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扰,也经历了多次波折,整个过程异常艰难。尤其是在郑侠借用熙宁六年的北方大旱上书《流民图》后,熙宁变法遭受第一次重创,几乎到了被罢废的边缘。当时宋神宗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一方面是来自于以冯京为代表的保守旧党势力的逼迫,他们甚至请出了后宫的曹太后

  • 吕惠卿并未背叛王安石,两人的“仇怨”事出有因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吕惠卿

    谈到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就一定不能错过吕惠卿这个重要的人物。他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二号角色,也是王安石的重要副手,在变法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宋朝后来延续数十年的新旧党争,便是从吕惠卿身上开始的。虽然新党将王安石作为精神领袖,实际上吕惠卿才是新党真正的创始人。然而在变法之中,吕惠卿和

  • 南宋魏了翁诗中的金头奴:老赵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头奴系列4

    历史人物编辑:乐艺会标签:魏了翁

    作为金人之喻的金头奴二郎花钱角色探轶之金头奴中篇闲聊神怪花钱中的二郎5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十三作者 老赵2、金头奴或有北族之喻在完成二郎神的艺术图像大致梳理(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1:从艺术图像史见证二郎花钱的观念变迁)之后,我们开始了二郎神艺术图像的要素分析,第一个分析的是二郎神的武装侍卫郭牙直(

  • 魏了翁:理学大师文武双全,不仅教书育人,还率军抗击蒙古军入侵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魏了翁

    魏了翁:拟把鹤山月,换却鉴湖秋这大宋朝生来悲摧,自建国以来,就一直被边患骚扰,几无一日消停,可以想象,这三百余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真不容易。因为太祖赵匡胤是武夫篡位,为防后世效仿,所以一直行“崇文抑武”之事,这也被后人诟病为宋朝孱弱,甚至是遭致国灭的重要原因。北宋时弊病就已显现了出来,且不说对辽金这

  • 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十四:陆游、魏了翁骂错人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乐艺会标签:魏了翁

    闲聊神怪花钱中的二郎6老赵花钱艺术图像笔记十四作者 老赵在完成二郎神的艺术图像大致梳理(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1:从艺术图像史见证二郎花钱的观念变迁)之后,我们开始了二郎神艺术图像的要素分析,第一个分析的是二郎神的武装侍卫郭牙直(参见老赵聊二郎花钱系列2:二郎花钱角色探轶之郭牙直)。之后我们就开始了

  • 老种经略相公有个弟弟叫种师中,在宋代比杨家将更有名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种师中

    老种经略相公有个弟弟叫种师中,在宋代比杨家将更有名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不忘了替自个夸口:“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林冲的上一任,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被高俅欺压,也“逃上延安府去,投托老种经略相公处阴谋”,青面兽杨志听说也在老总经略相公手下当过差。这儿就涉及到

  • 金军南下时种师道本有成熟建议,钦宗和大臣为求速胜害死种师中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种师中

    金国崛起之初,女真兵的战斗力不可低估。政和四年(1114年),出河店之战,金军1200,辽军7000(号称10万),结果辽军大败。政和五年(1115年),达鲁古之战,金军具体兵力未知,辽军3万(号称27万),结果辽军又是大败。这一年的护步达冈之战,金军2万,辽军10万(号称70万),结果辽军再次大败

  • 秦桧养子之孙秦钜在宋宁宗之时抵抗金军入侵,战败后自焚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秦钜

    虽然熟悉历史真相的人都清楚,精忠报国的岳飞之所以遇害,真正的主使人是宋高宗,而大奸臣秦桧不过是奉命行事,但即使如此,秦桧却依旧不能洗掉“汉奸”的标签。但凡一提到国人对秦桧的印象,人们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一连串词汇: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残害忠良、遗臭万年……其实不用刻意提到“秦桧”这三个字,只要人们见到这

  • 姑姑是萧燕燕,舅舅是韩德让,一把好牌却打烂的萧菩萨哥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萧菩萨哥

    导语:有一部古装偶像剧叫《燕云台》,在这部剧里萧燕燕撮合了萧菩萨哥和耶律文殊奴,成全了一对眷侣。这部剧中的萧菩萨哥就是《辽史》中记载的“美而才”,也就是齐天皇后。“齐天”二字很是霸气,然而齐天皇后的一生却不像“齐天大圣”那样能最终修成正果,反倒是让人有些唏嘘。一、身份背景萧菩萨哥出生于一个非常有权势

  • 姑姑是太后萧燕燕,舅舅是丞相韩德让,一手好牌却打烂的萧菩萨哥

    历史人物编辑:今夜不设防标签:萧菩萨哥

    《燕云台》的大火,让萧燕燕这个历史人物走入了大众视野当中,在剧中萧燕燕极力撺掇萧菩萨哥和自己的儿子耶律文殊奴走到一起。而萧菩萨哥就是历史上的齐天皇后,称号不可谓不霸气,但却只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让人惋惜。萧菩萨哥有着所有人艳羡的家庭背景,姑姑是传奇太后萧燕燕,舅舅是当朝宰相韩德让,在如此的家庭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