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6年7月,石敬瑭听从亲信桑维翰建议,向契丹求援,石敬瑭许诺,认耶律德光为养父,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这一举,困扰中原王朝四百余年,给农耕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深切灾难。有人说对于石敬瑭,此举是形势所逼,且石敬瑭不是汉族,称不上汉奸,另外对于《旧五代史》评价石敬瑭是仁慈恭俭之主,事实真是如此吗?
后晋开国皇帝 石敬瑭
《旧五代史·后晋·高祖纪一》记载,石敬瑭是春秋时卫国名臣、大义灭亲平州吁之乱的石碏之后,其祖先中还有西汉文景名臣石奋,汉末纷乱,子孙西迁,居甘州。
而《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八》完全不提以上内容,记载为“不知其得姓之始也”,至于哪种说法是对的,见仁见智。《史记》与《汉书》均未提及石奋与石碏有关,而子孙西迁确有可能,但无任何史料为证。
另一方面,北宋承自后周,后周承自后汉,后汉承自后晋,如果后晋被定性为非正统王朝,那北宋便也不是正统。
公元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而死,自此传国玉玺丢失,石敬瑭的皇帝身份是辽太宗耶律德光所封,实际上确实不存在正统传承,为增加后晋的正统合理性,在宋太宗下令修撰的官修史书《旧五代史》中,为石敬瑭添上些石姓名人作为祖先看上去是合理且可能的。毕竟《宋史》中,皇帝个个出生都有异相,连藩王入继的宋英宗也不例外(外人见了直呼内行,没有异相,真算不上天子)
《新五代史》记载,石敬瑭出自西夷,属于沙陀族,其高祖石璟随沙陀首领入附唐朝,唐宪宗封其为河东阴山府裨校,以边功累官至朔州刺史,曾祖早亡,祖父石昱任振武防御使,父亲石绍雍,善骑射,有经远大略,辅佐李克用父子,累立战功,历任平洺二州刺史,死于任上。到了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太原汾阳,为次子,为人沉厚寡言,读兵法,以李牧、周亚夫为榜样,得到李嗣源的喜爱,收在帐下,号左射军,后来娶了李嗣源的女儿,成为了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的后唐就是石敬瑭灭的,当真是好女婿)
李嗣源(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
天祐十三年(916年)二月,晋梁大战于故元城(河北魏县东)北(这个晋指的是晋王李克用,藩镇在太原),晋军列阵未成,被后梁军冲击,石敬瑭领十余骑,横槊深入,东西驰突,晋军得以突围,得到李存勖夸赞,重赏,因此扬名。
五代 晋国区域地图
在之后的作战中,石敬瑭多次救李嗣源于危难之中(石敬瑭属于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李克用的儿子叫李存勖,是后唐开国皇帝)。魏州兵乱时,跟随在李嗣源身边的石敬瑭,认为岳父已不可能免责,劝其早做决断,并自告奋勇率三百骑突袭,抢先拿下开封,李存勖不得已退兵回洛阳,不久发生兴教门之变(手下郭从谦兵变),身死。
后唐开国皇帝 李存勖
李嗣源登基,封石敬瑭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瑭为官有廉洁之名,受李嗣源褒奖。接下来的日子,石敬瑭官位晋升顺利,节节攀升,后来在徙镇河阳三城的前夕,契丹、吐谷浑、突厥皆入寇,李嗣源用次子李从荣统率六军,石敬瑭深知李从荣能力,不想为其副手,奏请自己出镇,但没能如愿,就推辞副使之职,李嗣源责问众臣,谁能去?范延光、赵延寿等人皆推荐石敬瑭,于是石敬瑭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免去六军副使职务,出镇北疆。
长兴四年末(933年),李嗣源崩,第三子李从厚继位,在权臣撺掇下,立刻削弱藩镇,石敬瑭被加封中书令,于应顺元年(934年),徙镇成德。当月,李从厚调集六节度使围攻李从珂,李从珂一哭得人心,反败为胜,李从厚本想召石敬瑭抵御李从珂,石敬瑭还没到,又听信康义诚的话,移开禁军去守关隘,结果禁军纷纷投向李从珂,李从厚众叛亲离,逃离洛阳,在卫州驿遇上石敬瑭,石敬瑭囚禁李从厚向李从珂表忠心,后来李从厚被勒死。
后唐末帝 李从珂
李从珂登基后,让石敬瑭再次徙镇太原,命其来朝京师。《资治通鉴》记载,李从珂忌惮石敬瑭,将其扣下,石敬瑭的妻子和岳母(李嗣源曹皇后)求情不见效,李从珂亲信李专美等劝其放石敬瑭回去,牵制坐镇幽燕的赵德均、赵延寿父子,石敬瑭才得以回归,石敬瑭的谋反之心与李从珂的猜忌之疑息息相关。
清泰二年(935年)初,李从珂生日,酒醉时问石敬瑭之妻,是否着急回去,帮助石敬瑭造反,此言是无心之言,或是要敲打石敬瑭,但石敬瑭受次敲打,反而再无犹豫,要反,开始谋划。石敬瑭担负着抵御契丹的重任,朝廷多次补充河东军需,后来李从珂调亲信张敬达为晋州节度使,牵制并监视石敬瑭。
次年(936年)五月,李从珂调石敬瑭移镇郓州,石敬瑭知道坏事,但没有合适的理由起兵造反,就上表,指李从珂只是李嗣源的养子,应该让位给李嗣源仅剩的亲子李从益,此举毫无意外地激怒了李从珂,李从珂发兵讨伐石敬瑭,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并不能增加多少胜算,石敬瑭所部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接下来,七月初二,范延光拿下邺都,初三,擒杀石敬瑭长子石重英,养子石重裔,不几日,沂州破,沂州都指挥使石敬德(石敬瑭弟)全家被杀,彰圣都指挥使石敬威(石敬瑭堂弟)自杀,响应起义帮助河东的一些指挥使也相继兵败被杀,穷途末路之际,石敬瑭听从亲信桑维翰建议,向契丹求援,石敬瑭许诺,认耶律德光为养父,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唐末五代时期,认养父是普遍操作。(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此时,燕云十六州已经有部分已落入契丹之手,余下大部分其实也不在石敬瑭手中,他也只是慷别人的慨,对他自己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石敬瑭的亲信刘知远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提出向契丹称臣俯首就行了,没必要认养父(搞得跟吕布一样,三姓家奴),对契丹奉纳给金银财宝就行了,也没必要割地,以免导致日后中原王朝的大患。契丹所在的地方,相较于中原,乃苦寒之地,这意味着等量的财物粮食在其疆域内能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其在中原地区的作用,想要契丹出兵相助,需要付出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至于认养子,沙陀入汉多年,和汉人之间互相认养子没有那么大差异,但契丹不一样,与中原风俗习惯差异性大,这种认父就是所谓的通敌卖国了。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决定了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平衡性,燕山山脉历来是二者的分界线,游牧民族多骑兵,农耕民族多步兵,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游牧民族的骑兵就将无拘无束地驰骋在平原地区,中原人民谈何安居乐业,只能是家破人亡。这些刘知远都能明白,石敬瑭不可能不知道。只能说,利益面前,石敬瑭保全的是自己的利益,其他的民族大义还是个人荣辱,对他来说,不值一提。
(另外,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十一岁)
契丹方面,耶律德光十分高兴,在母亲述律平太后同意下,出兵五万,接连击败李从珂手下的各藩镇等,又封石敬瑭为晋王。李从珂手下各藩镇互有异心,打仗并不卖力,后唐军接连被击败。
936年,十一月十二日,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次年迁都开封,至此石敬瑭便成为了契丹王朝在中原地区的话事人,石敬瑭也正式割让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这十六州给契丹。至此,石敬瑭“儿皇帝”与“卖国贼”之名刻入史书,遭千古唾骂。
之后四百余年,北方游牧民族接连王朝更替,但不断南下侵犯,契丹、女真、蒙古等,不管是谁,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没看燕云十六州都是无尽的灾难。
直到朱元璋北伐,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还得让老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