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抵消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决定大举伐蜀。
司马昭为这次战争准备非常充分,他先命邓艾率三万大军去牵制在沓中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再命诸葛绪率三万大军进驻阴平、桥头一线,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然后钟会率十万大军直扑防务空虚的汉中。
所以在战争前期,魏军进展顺利,轻易拿下了汉中。
但是随后姜维摆脱了邓艾的纠缠,又用计将诸葛绪引走,带着蜀军主力撤到了剑阁,和廖化、张翼、董厥等人率领的援军汇合,共同坚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钟会虽然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但是一时毫无进展,双方陷入了僵持。
邓艾见魏军难以从正面突破,于是冒险带着万余精兵从阴平小道经江油攻击剑阁后方的涪城。由于刘禅昏庸,疏于防备,邓艾冒险成功,一举夺取了江油,随后又击败了刘禅派来的诸葛瞻,率军向成都进发。
刘禅得报以后大惊失色,而蜀汉大臣们此时也分成了三派:一派认为可以逃到东吴去,一派建议退往南中地区,这两派都是主张继续抵抗的;而谯周则认为魏国夺取蜀汉以后,东吴也难以持久,南下则没有相应准备,难以成行,力主投降。
刘禅听了犹豫不决,谯周再三劝说,不少大臣也附和,最后刘禅决定降魏。
谯周力主投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益州士族豪强出身的他,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利益。
刘秀建立东汉时,得到了地方豪强的支持。因此在东汉时期,地方士族豪强的势力非常大,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很多家族还在州郡里世代为官,在地方上极具影响力。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地方豪强因为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在地方上的话语权也进一步加强。群雄们要控制地方,没有他们的支持会事倍功半。
比如说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以后,就是靠着蒯、蔡等地方士族的支持,才平定了荆州。陶谦死后,刘备也是在陈登、糜竺等徐州人士的帮助下,才得以立足。而曹操因为和衮州部分士族闹翻,引得陈宫等人叛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息了叛乱。
但是士族们本身在地方上掌握了大量资源,如果掌握了权力会更加难以控制。因此群雄们一方面不得不倚重地方士族,一方面则想方设法制约地方士族的权力,避免对方势力越来越大。
像孙权控制江东以后,就重用自己父亲当初招募的淮泗精兵和躲避战乱难逃到江东的士人,制约江东士族。刘备入川以后,也是重用自己带来的北方人士、荆州士族和以前入川的东州士人,对益州本土士族采取了打压的措施。
所以益州士族豪强和蜀汉政权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是很融洽。
更何况当时士族很注重家族利益,并将其放在首位。
像陈登和刘备关系极好,两次帮助刘备占据徐州。但是在刘备被曹操击败以后,陈登并没有选择和刘备一起流亡,而是投降了曹操。就是因为陈家的根本利益在徐州,他为了保证家族利益,只能做此选择。而曹操下江东时,孙权手下的江东士族也大多数不愿意让江东陷入战火,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都力劝孙权投降。
所以在魏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益州士族豪强一方面要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一方面也没有为蜀汉殉葬的想法,自然就会想着投降了。
谯周只是益州士族们推出来的代表而已,而刘禅也是明白了这其中的意味,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又失去益州士族的支持,他也明白难以继续抵抗,只能选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