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资治通鉴》279:邓艾接受蜀汉投降,针对谯周的分析,思考三点

《资治通鉴》279:邓艾接受蜀汉投降,针对谯周的分析,思考三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庆红日常美食 访问量:1096 更新时间:2024/1/23 23:40:02

学习内容:邓艾大破蜀军,蜀国灭亡

【原文华译】

邓艾进军到阴平,简选精锐,想与诸葛绪经江油进攻成都。诸葛绪认为,他接到的任务是阻截姜维,没有诏命让他进军成都,于是引军向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想专揽军事大权,秘密告发说诸葛绪畏敌不前,朝廷下令将诸葛绪用槛车押送回京,钟会得以独揽军权。

姜维列营守险,钟会不能攻克,粮道险远,大军开始缺粮,想撤退。邓艾上言说:“敌人已经受到摧折,应该乘胜前进,如果从阴平经小路南下,可以到达德阳亭,然后直扑涪阳,涪阳东距剑阁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以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守军一定回师援救涪阳,钟会兵团就可大步前进;如果剑阁守军不撤,那能救援涪阳的蜀兵就少了。”

于是邓艾从阴平进入无人区七百余里,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粮食运输即将断绝,濒于危殆,邓艾用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翻滚而下,将士们攀木沿崖,鱼贯而进。大军突然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

诸葛瞻督诸军抵御邓艾,到了涪县,停止不进。尚书郎黄崇,是黄权之子(黄权是刘璋部下,刘备伐吴失败,黄权隔在江北,于是降魏),屡次劝诸葛瞻应急速行军,占据险要地形,不要让魏军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不能采纳,黄崇再三进言,痛哭流涕,诸葛瞻还是不听。

邓艾于是长驱直入,击破诸葛瞻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写信诱降诸葛瞻说:“如果投降,我一定上表让朝廷封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氏老家)。”诸葛瞻怒,斩邓艾来使,列阵以待。

邓艾派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作战不利,一起退回,说:“贼不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什么叫不可击!”呵斥邓忠、师纂,要将他们斩首。邓忠、师纂驰还再战,大破蜀军,斩诸葛瞻及黄崇。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叹息说:“父子深受国恩,不早斩黄皓,以至于败国殄民,还活着干什么!”策马冲向敌阵,战伤。

蜀人想不到魏兵从天而降,不再听城守调度,听说邓艾已进入平原,百姓惊扰,都逃入山泽,无法禁止。

汉主刘禅与群臣会议,有人说蜀与吴本是盟国,可以投奔吴国;有人说南中七郡,阻险斗绝,容易自守,应该逃往南中。

光禄大夫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寓他国的天子,如果进入吴国,就是吴国臣子。况且在同样的政治条件下,大国吞并小国,是自然的事。由此来看,魏国有可能吞并吴国,吴国不可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了。

同样都是称臣,向小国称臣好,还是向大国称臣好呢?同样都是受辱,是受辱一次好,还是受辱两次好呢?再说前往南中的事,如果要退守南中,就应该早有准备,然后可行。如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恐怕出发之日,变乱莫测,还到得了南中吗?”

有人问:“邓艾已经到了跟前,他还能接受我们投降吗?他如果不接受,又怎么办?”

谯周说:“如今东吴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不能不接受,而且不能不给予我们极高的礼遇。如果陛下降魏,魏不能裂土以封陛下,我可以亲自到洛阳,以古义为陛下争取!”

众人都同意谯周的分析,但刘禅还是想去南中,狐疑不决。

谯周又上疏说:“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既不出租税,也不出徭役,还数次反叛,丞相诸葛亮以兵威逼迫,他们穷极无路,才勉强服从。如果我们到南中,对外要抵御敌人,对内要供养日常物资,费用庞大,又没有其他财政收入,全部要从夷人处征收,他们一定会造反!”

刘禅于是派侍中张绍等带着玺绶向邓艾投降。北地王刘谌怒道:“如果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也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伤社稷,以见先帝于地下,为何投降!”刘禅不听。当天,刘谌到昭烈祭庙哀哭,先害伤女子儿女,然后离去。

张绍等在雒县见邓艾,邓艾大喜,回信褒扬接纳。刘禅派太仆蒋显带着诏书,命姜维向钟会投降,又派尚书郎李虎送户籍簿给邓艾,计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甲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人。邓艾抵达成都城北,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双手绑在身后,带着棺材(表示接受诛杀),到邓艾军门投降。邓艾持节,为刘禅松绑,焚毁棺材,请刘禅相见。

又约束将士,不得抢掠,抚慰降附之人,让他们各自恢复旧业。按邓禹承制授隗嚣的先例,拜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各官员依照原来的级别职务各自重新拜官,或者成为邓艾属官。任命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兼领蜀中诸郡。邓艾听说黄皓奸险,将黄皓逮捕,准备诛杀。黄皓贿赂邓艾左右,得以免伤。

姜维听说诸葛瞻兵败,不知道刘禅行止,于是带兵进入巴中。钟会进军到涪县,派胡烈等追击姜维。姜维到了郪县,收到刘禅诏命,于是下令军队放下武器,将符节送给胡烈,自己向东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一起向钟会投降。蜀军将士都十分愤怒,拔刀砍石头泄愤。于是诸郡县守备都接到刘禅诏书,全部投降。钟会厚待姜维等,将符节、印信、车盖等发还。

【学以致用】

谯周的分析,很精当。

看这一段,联想到了一些思考

01,对人生大事的思考

前文有提到过,人的一生,真正能够称得上“大事”的也就这么几件

天下大事

地方大事

婚姻大事

生伤大事

。。。

除了这几个,还有什么算得上大事呢?

回想这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思考的思考,我们是不是经常在小的事情上面进行思考,而在大的事情上面花的时间太少太少了?

前两个,作为普通人,没有哪个条件,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也没有出于特别的环境(比如抗战),我们不去讲太多,也讲不了(但其实也可以思考的)

那么,后两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但是

我们却没有认真的重视。

前段时间有个粉丝朋友评论:

尽管文字组织得一般,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文字后面加个点赞符号)

我沿着这段话进行深度思考,也沿着脉络“回流过去”思考

首先我认为这位朋友说的很对,尤其是“尽管文字组织一般” 这几个字

我联想到自己最怕语文老师,最怕写作文,现在呢,我对文字的表达好像更差了,就好像知道了那个道理,但是因为读书不多(文学内的少之又少),所以,只有几个字常常在我的脑海中发光

比如:形,气,神...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比如《大学》里面的,知止、至诚、正心、静、定、安、滤、得、道、知行合一、 守一、先后、本末、始终......等等

再比如中医里面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五运六气.......

就类似这种....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思考, 于是这好多天都在思考“大事”是什么,它的演化是什么?哪个老师解决的这个问题?

比如,生伤大事

生, 如何生呢? 我们有一本伟大的经典,中华民族的国宝——《黄帝内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要如何“生”的好,这里面有答案

伤,哪为老师解答的最好呢? 是释老师

道家只讲长生,不讲“伤”的问题,但是佛家的先贤,把这个“伤”的问题回答的极好

比如《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

比如,婚姻大事

婚姻的背后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家庭,家族层面的事情

甚至事关“修齐治平”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没有把“婚”“姻”这两个字放在心上,没有重视

于是,男子娶错妻,毁几代?

女子嫁错夫,毁一生,会不会连累长辈啊,不好说

2023年,有人祝福脱单

我呢,是2023年元旦又恢复单身,(我们俩都觉得有意思,有些事情,真的挡都挡不住)然后我深度思考整个过程(我们在联系挺好的情况下分开了)

假如我进入谈恋爱之前,能够像这样思考过,我可能的做法就不一样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全力以赴的过好这个生活(但是,命运呐,就是这样神奇,它就是来让你经历些东西,去领悟到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自身其实有一个非常牛的“老师”,长傍己身

这个“老师”就是,我们过往所有的经历

把过去所有的经历,凝炼成一个“过去的我”,然后你时常问“它”:你到底想让我知道些什么?

试试看,我经常这样干,也这样悟

所以呢,我跟对象联系一直都挺好,都是善缘,相互来成就对方

乔帮主当年也讲过, 过去看似无关的经历,其实都可以串成一条线

然后,沿着这条线,去推演自己的下一步该做什么,该经历什么....

生伤大事,婚姻大事讲了,顺便提一下地方大事

虽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如果人生重来,我处在学生时代,我的知道地方的大方向,缺什么,我就往哪个方向走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把自己与地方的大道,方向,保持一致,那么,自身的能量,资源,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个人嘛,就像一滴水,企业呢,最多大一点,有的是小溪,有的是大江大河,但是呢,不管哪个,唯有与地方的汪洋大海连在一块,还担心枯竭吗?

所以呢,地方大事,是值得关注的。

02,以上写了这么多,再看谯周的分析

这就牵扯到天下大事了, 对蜀汉,对刘禅来讲,就是大事,是地方大事,是天下大事

既不能战,又不能走,降是唯一的出路,失败了就得认,不认不服,就得连累很多百姓和将士伤亡。

魏国有可能吞并吴国,吴国不可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

同样都是称臣,向小国称臣好,还是向大国称臣好呢?

同样都是受辱,是受辱一次好,还是受辱两次好呢

如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恐怕出发之日,变乱莫测,还到得了南中吗?

这就是天下大事,也是天下大势

这背后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算账的问题, 平时算小账占用了太多大脑的内存,于是在算大账的时候,智慧就不够用了

思考上面几个大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个“算人生大账”的过程, 大账很清楚,小账有时糊涂点也无所谓,毕竟,人生的经历,哪能设计的那么精当

03,大势已去的思考

大势已去的时候,该投降投降

创业失败了,该打工打工

接受失败,停止继续损失,净化下身心思想,休息好了,条件也有,如果还有时间,还有精力,在来一次又如何。。。

越折腾,越青春

个人是认可这个观点,所以,写笔记的目的,就是倒逼着自己输入输出,倒逼着自己每天来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免得大脑想法混乱

同时自学中医,就是为了确保身体健康,能够确保生命不息,战斗不息(谢谢姜子牙,机会来临之前,确保身体健康和学习不断)

那么,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是公司里面有谯周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不提前用好呢?

对刘禅来说,是命吗,还是自己作的啊。

这不好说,自己自我脑补。然后自己想想

如果你有公司,你会怎么做?

标签: 谯周

更多文章

  • 邓艾兵临城下,谯周为什么要劝刘禅不战而降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谯周

    公元263年,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抵消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决定大举伐蜀。司马昭为这次战争准备非常充分,他先命邓艾率三万大军去牵制在沓中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再命诸葛绪率三万大军进驻阴平、桥头一线,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然后钟会率十万大军直扑防务空虚的汉中。所以在战争

  •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谯周

    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出了很多英雄,有的人拥有无双的计谋,有的人拥有绝世的武功,这样一个时代,只要有才华就不会缺乏表现的机会。今天我们来说的是刘备旗下的谋士谯周,他对蜀国的君主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说到蜀国后期走向覆灭的原因,谯周一定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当时他在朝堂上大肆宣传投降的好处,让不少朝臣惊

  • 明明成都有兵,谯周为什么劝刘禅,投降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谯周

    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艾偷渡阴平。阴平是一处险隘,只要有一千人把守,就能守住这里。诸葛亮曾派一千军士把守,刘禅不知道是为了省口粮,还是怕他们受苦,后来把一千军撤回了。撤回了一千守军,成就了邓艾。邓艾渡过阴平,很快又打败诸葛瞻和诸葛尚,占领了绵竹。绵竹离成都很近,邓艾每天还派几百骑兵去巡视,一方

  • 可悲!刘禅被谯周用一首童谣忽悠到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谯周

    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直抵成都,刘禅在蜀国领土尚基本保持完整,姜维驻兵在剑阁抵抗魏军主力的情况下,献城投降,令人万分惋惜,世人皆认为刘禅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胆小惜命,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此评语“虽不中亦不远矣”!刘禅当邓艾军偷袭成功,长驱直入之时,刘禅就早已六神无主,进退失据,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最

  • 谯周装神弄鬼阻挠北伐,为何诸葛亮没有办他?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谯周

    文/寂寞的红酒谯周是三国时期蜀国(蜀汉)的名人,是蜀国益州士族的首领,是蜀国投降派的头子。谯周从刘备入蜀到蜀国灭亡,一直在和朝廷唱反调,和蜀国的北伐方针相对抗。诸葛亮上台后,他更是装神弄鬼,到处煽风点火,公开阻挠北伐大计,让蜀国高层非常窝火。一定程度上讲,蜀国的灭亡就和他有关,正是他瞎忽悠让刘禅开城

  • 三国最草包的诸侯韩馥,拱手让冀州给袁绍,在厕所里用刻刀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韩馥

    汉末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上演了一幕幕大戏。有英雄,自然也有草包,今天就来说说汉末最草包的诸侯——韩馥。坐拥冀州却拱手让给韩馥,在厕所里用刻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韩馥的出身经历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从史书记载来看,韩馥出身颍川豪族,得到汝南袁氏(袁绍家族)的举荐,仕途很顺利。

  • 先兼并韩馥,再兄弟相残 袁绍带头火并,他又在策划什么大项目?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韩馥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八)上期讲到,董卓刚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官儿,就听说袁绍在山东起兵,还当了个关东联军盟主,而联盟里的多数义军的头目也都是他亲自封的官儿,董卓哪受得了这种侮辱,先把推荐他们当官的的周毖和伍琼杀掉,还嫌不解恨,又接着把袁绍的叔父也是他的老上司袁隗以及在京师的所有袁氏宗

  • 三国此人名气不亚张辽,曾是韩馥麾下最强战将?他和黄巾军势不两立!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韩馥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东汉末年,风起云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席卷华夏大地,地处中原的冀州河间国首当其冲。生于河间长于河间的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同张辽、徐晃等名将齐名),同样被战乱所裹挟,投身到镇压黄巾军的行列之中。张郃紧跟时代潮流,投身到镇压黄巾军行列中,在《三国志》

  • 韩馥:最窝囊的诸侯,无偿赞助袁绍起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韩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把大火,把王朝烧得千疮百孔,只剩下苟延残喘;早已窥得天下大势的宗室刘焉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刺史为州牧,又让天下提前进入诸侯割据时代。这时的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董卓又从遥远的西凉赶过来踩上了最后一脚。俗话说不破不立,尤其是东汉这条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渡过近两个世纪之后,早已残破

  • 曹操为何不喜欢战功赫赫的朱灵,还让于禁夺了他的兵权?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朱灵

    看到我这个标题,可能很多朋友们好奇了,朱灵不就是《三国演义》里打了个酱油,和刘备一起去拦截袁术,结果被刘备忽悠自己回去了。朱灵怎么还成了战功赫赫了,曹操怎么又不喜欢朱灵呢?战功赫赫的朱灵为什么说朱灵战功赫赫呢?史书记载为证,朱灵初为袁绍部将,曹操征讨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统率三个营援助曹操,作战有功。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