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司马懿晚年会厌恶妻子张春华?到底张春华做了何事让他如此?

为何司马懿晚年会厌恶妻子张春华?到底张春华做了何事让他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島知風 访问量:3087 更新时间:2024/4/11 16:57:58

司马懿早年对妻子张春华是十分敬重,但是晚年对张春华却十分厌恶,甚至当众出言羞辱她。想一想司马懿一生老谋深算,他如此形成巨大反差地对待妻子张春华,当然是有着目的了,其实他表现得厌恶羞辱张春华实际上是他高明的自保手段。

张春华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张汪曾在曹操手底下任粟邑令,她的母亲山氏出身于名门望族河内山氏,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春华长大后就成了一位有德行又有智慧的女人。

同样司马懿出身也很高,他的祖先是楚汉争霸时期的殷王司马卬,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河内,而河内司马氏也是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曾为东汉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可以说司马懿家族也算是官宦世家。

张春华比司马懿小了10岁,在13岁的时候嫁给了23岁的司马懿,当时的司马懿是一个待业青年,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乱世之中,司马懿眼看汉室衰微就一直没有出仕,而是隐居家中啃老。

司马懿虽然一直没有出山,但他很有才名,司马防算他共有八个儿子,都很有才华,当时人称司马八达,而在司马八达中就属排名老二的司马懿最富才名。当时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关系亲密,崔琰曾对司马朗说过司马氏八兄弟中就属司马懿最为优秀,司马朗不如弟弟司马懿。因此司马懿虽然没出山,但是待业在家就已经名声在外了。

其实曹操与司马家族渊源很深,当初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任京兆尹时,曹操是司马防的属下,司马防十分欣赏曹操,多次向上级举荐曹操,因此出于投桃报李还有也是司马懿久负盛名,曹操就想着提拔老上司的儿子司马懿来当官,曾派人礼聘司马懿到自己的府中任职。

不过司马懿却不想为曹操效命,虽然当时曹操把控了东汉政权,但是曹操的家族属于宦官曹腾的后人,司马懿自诩为名门之后,岂能为太监的后人曹操效命,因此司马懿拒绝了曹操的邀请函。

但是当时曹操手握天下大权,司马懿可不敢明面回绝曹操,他为了拒绝曹操征召,于是就开始了他最擅长的装病表演。

司马懿假装得了风痹之病,所谓风痹之病就是类似于现代的痛风,司马懿装作全身不能动换,偶尔嘴角还抽搐一下。这样曹操的使者一来,一看司马懿这样了,肯定不能正常工作了,不能把他带去见曹操,于是只得回复曹操,称司马懿有病不能接受征召。

不过司马懿还得防着曹操日后还来征召,因此这个病他就一直装了下去。可是有一天司马懿正躺在床上装病,突然外面乌云密布要下起雨来,正好院子里面正在晾晒书籍,司马懿是个爱书之人,他一看要下雨了书还在外面晾着,他就想着赶紧收书,于是跳下床就去收书而忘了自己还在装病。

正好这时候一个丫环也赶过来要收书,一看司马懿行动便捷地在收书,这个丫环当场就亚麻呆住了。

要知道欺骗曹操这种事情当然是越少的人知道越好,所以司马懿装病是瞒着全家人,家中除了张春华知道这件事之外,其余的人都以为他是真病了,因此当丫环看到司马懿行动便捷地在收书,她肯定就觉得不可思议。

司马懿一看丫环看到了自己,暗道不妙,他赶紧又躺回床上装病,一边装病一边心里盘算着怎么处理这件事。

正好当时张春华也到院子里准备收书,她看到了丫环发觉司马懿装病的这一幕,司马懿装病躲避曹操征召的事她是知道的,她更加明白如果司马懿装病欺骗曹操的事传出去,要是被曹操知道了,那司马懿就死定了。

于是张春华担心丫环把司马懿装病的事传扬出去,她当即就让丫环到厨房帮厨,在厨房中张春华用刀亲手将丫环杀掉灭口,处理好丫环的尸体之后,她又亲自下厨给司马懿做饭,在给司马懿送饭的时候,她告诉司马懿不用再担忧了,丫环已经被灭口了。眼看张春华如此果敢,因此司马懿十分敬重她。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张春华不仅有才识,而且遇事处理果断勇敢,不比男人差,所以早期的司马懿对于妻子张春华不仅是恩爱,还十分敬重。

不过最后曹操还是识破了司马懿装病的事情,他派使者硬要征召司马懿,他告诉使者司马懿如果再躺床上装病,就把其全家都抓走。

司马懿听闻曹操必须要让自己出仕,否则就要抓他全家下狱,他就害怕了,因此司马懿最后还是出山给曹操打工来了。而张春华后来为司马懿生育了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五子司马干和女儿南阳公主,随着孩子的出生,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的官职也越当越大。

不过随着时间日久,司马懿在曹魏地位越来越高,后来更是成了位高权重的重臣,司马懿除了嫡妻张春华之外,又先后纳了三名小妾。到了晚年时,司马懿最为宠爱新娶的小妾柏夫人,而晚年随着张春华美人迟暮,年老色衰,司马懿独宠柏夫人,同时他对张春华也越看越不顺眼,甚至公开羞辱妻子张春华。

在《晋书》中记载:其后柏夫人有宠,后(张春华)罕得进见。帝(司马懿)尝卧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这段历史记录就记载了司马懿晚年十分厌恶张春华的事情,这段史料的意思就是说晚年司马懿很宠爱柏夫人,只与柏夫人同住,而不与张春华住在一起。后来司马懿生病,张春华去柏夫人的住处探望他,司马懿居然说张春华是面目可憎的老东西,跑过来烦他干什么。

司马懿的这番羞辱让张春华十分生气,脾气刚烈的张春华就开始绝食自尽,她的三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都去劝她,但她不听劝,于是司马师三兄弟也跟着一起绝食。起初张春华绝食司马懿并不当回事,这时候司马懿听说三个儿子一起跟着绝食,他这才害怕,赶紧给张春华赔礼道歉,这件事才算平息了。可是最后司马懿却对别人说张春华这个老东西死不足惜,他害怕的是三个儿子一起绝食。

也是这件事使得司马懿在晚年十分厌恶妻子张春华的事迹流传于世,而张春华晚年也在司马懿的厌恶中抑郁寡欢,在公元247年时去世,终年59岁。

那么张春华是因为年老色衰还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让司马懿晚年如此厌恶吗?

其实当然不是了,张春华在历史上并不是以美貌而留名,她是以过人的才识和果断的行事风格名留青史,如果她真的是貌美如花的话,那么史书中绝对会记载她的长相过人,而史书中没有特意记载她的长相,就说明她的长相并不出众,所以司马懿早年爱的是她的才识和果断的行事风格,既然司马懿最初都不爱她的美貌,晚年自然也不会嫌她年老色衰了。而且张春华才识过人,与司马懿夫妻相敬如宾几十年,晚年断不会做出让司马懿厌恶的事情。

那么既然司马懿不是因年老色衰或者夫妻矛盾而厌恶张春华,那他晚年厌恶张春华肯定是有更深层的因素,这个因素也体现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其实结合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明白司马懿为何在晚年故意表现出厌恶张春华的态度了。

历史背景还得追溯到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在曹叡临终前,他把年仅8岁的继承人曹芳托付给了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

曹芳继位不久之后,曹爽意欲专权,而司马懿就成了曹爽的障碍,因此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并把司马懿的权力架空,本来京城禁军是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执掌,曹爽以曹芳的名义高升司马懿为太傅之后,趁机削除了司马懿的兵权。

到了公元245年时,曹爽命弟弟曹羲和曹训接掌各路精兵,兵权已经几乎落入曹爽兄弟手中,司马懿已经基本被曹爽架空,因此司马懿十分忧虑。他晚年时常装病不问政事,以此来打消曹爽对他的提防和猜忌。

因此司马懿晚年时常装病,表现出身体十分不好的样子,还开始贪恋美色,纳了美女柏夫人当小妾,光是装病纳妾体现不出司马懿头脑不清醒之处,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是当时出名的才女,属于女中豪杰,所以司马懿就把主意打到了妻子张春华的身上。

司马懿故意表现出对妻子张春华的厌恶,表现得贪恋小妾美色,而厌恶贤妻张春华,把司马家搞得怨声载道。

于是外人就看到了晚年的司马懿体弱、好色还昏庸地辱骂羞辱贤妻,像晚年的司马懿这样一个连家都治理不好的人,更何谈插手政务,所以曹爽自然会认为司马懿已经是个昏庸不辨是非的老糊涂了,这种人对自己也不会再构成威胁,那么曹爽也不用着急尽快把司马懿除掉了。

所以司马懿晚年表现出对妻子张春华的厌恶和羞辱就是在麻痹政治对手曹爽,毕竟当时曹爽势力强大,司马懿已经被架空了,他只能示弱以麻痹曹爽,因此厌恶和羞辱张春华是司马懿晚年自保的手段,为了自保不惜牺牲跟了他一辈子有着几十年夫妻之情的糟糠之妻张春华的心,也使得张春华晚年为此抑郁而终。

在张春华去世两年之后即公元249年,老谋深算准备许久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最终司马懿成功夺权,诛杀曹爽并夷灭其三族,司马懿也成了曹魏权力最大的人,也为日后司马家族专权,他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只不过司马懿却永远失去了那个曾经与他相敬如宾几十年的妻子张春华。

所以司马懿在晚年厌恶和羞辱结发妻子张春华就是为了麻痹对手曹爽,为了争权他委屈了妻子张春华。不过张春华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后来建立晋朝,追谥她为宣穆皇后,也算是让她在九泉之下能获得一些慰藉吧。

标签: 张春华

更多文章

  • 管辂说我这是在跟死人说话有啥可怕舅舅说这孩子疯了

    历史人物编辑:于景平标签:管辂

    管辂[lù],字公明,平原(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术士。管辂八九岁的时候,喜欢在夜晚到外面仰望星空,观察星辰的变化。成年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还懂得鸟语。管辂算卦很灵验,“每言辄中,出神入化”,生来面貌丑陋,言语粗鄙,但为人心胸宽广,常以德报怨。曹髦在位的时候,任少府丞,是

  • 曹魏几乎没有名气的温恢家族,如何布开家族网在晋朝一飞冲天?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温恢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63章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曹魏篇第二十章:曹魏几乎没有名气的温恢家族,如何布开家族网在晋朝一飞冲天?温恢出于太原温氏,如果提起他好像在三国时期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家的确从一个地方大族,成功嵌入了魏晋政治之中。温恢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通过被察举为孝廉而步

  • 卫温发现了台湾,为何孙权却说他“违诏无功”,把他下狱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卫温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要追溯这句话的根本,还要从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到夷洲(台湾)开始……230年(黄龙二年),称帝后的孙权命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战船三十艘,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卫温和诸葛直等人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

  • 古浪退休干部陈琳:用毛笔书写《三国演义》,书法长卷达6000米

    历史人物编辑:甘肃陈卫东标签:陈琳

    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退休干部陈琳,自幼就喜欢书法,退休后历时4年用行、草、楷、隶四种书体完成了《三国演义》书法长卷的创作,该长卷每章一卷,总计120卷,总长度达6000米。书法于我们而言并非一个陌生的字眼。但实际上在纷杂浮华的当下,能够潜行用毛笔写下几个字的人并不多,更何况是用书法大字书写62万字的《

  •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有何特殊,为什么魏文帝曹丕愿意为他学驴叫?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半仙儿标签:王粲

    建安时代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段时期,爆发了诸如官渡、赤壁等著名战役,同时随着战争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在建安文学界内也涌现出了许多璀璨辉煌的群星,建安七子便是群星中一组极其亮眼的星座,王粲在其中也是尤为突出的一位。王粲生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出身于名门望族,家中前几辈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王粲曾祖父

  • 曹丕带着大臣在王粲墓前学驴叫,古人的行为艺术,我们真的不懂!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略知一二标签:王粲

    模仿动物的叫声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十分诙谐搞笑的事情,现代的很多歌曲比如《狐狸叫》和《学猫叫》当中,都有模仿动物叫声的行为,也显得这些歌十分有趣。在众多的动物当中,猫狗大概是人们模仿最多的动物了,那就是因为这两种动物作为我们常见的宠物,人们常常都会模仿它们的叫声来逗它们玩。除了猫狗之外,鸡鸭猪羊牛等家禽

  •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为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历史人物编辑:冬季旅行计划标签:王粲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王粲极富文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

  • 张仲景为何被誉为“医圣”?他能够预测到20年后王粲的死亡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王粲

    说到中国东汉末年时期著名的神医,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华佗,而可能会忽视张仲景,的确,张仲景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没有华佗的名气高,那么张仲景的医术水平如何呢?张仲景有着“医圣”的称号,这个称号绝对不是名不副实的,张仲景的医术十分精湛,但是在当时由于曹操的发掘,华佗的名气很高,人们就往往不知道张仲景,但实

  • 曹丕为何要学“驴叫”为王粲送葬,王粲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王粲

    葬礼上,数百人一起学驴叫,那种场面,绝对令人震撼,同样也会令人感到怪异。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葬礼上,而且还是魏文帝曹丕带的头,这就更加令人感到奇怪了。那么,这个王粲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居然能得到曹丕如此礼遇?公元191年,有一天,蔡邕在长安的家中宴请宾客时,年仅14岁的王粲突然登门

  • 曹丕率众人在文坛才子王粲的墓前学驴,其中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休闲生活随记标签:王粲

    曹丕在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文坛灵魂人物,并且和建安七子非常要好,时常在一起畅谈古今,但是文坛才子王粲却因为感染瘟疫去世,他在生前非常喜欢学驴叫,曹丕为了怀念王粲以及为他送行,所以提议大家一起学驴叫,然后曹丕率先开口,众人也跟着曹丕一起学驴叫,可以见当时他们的关系一定非常好,不然没有人愿意去学驴叫的。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