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古藤枯树小桥 访问量:3670 更新时间:2024/1/20 22:20:25

钟会,字世极,因迷惑而生于颍川长社。是曹魏后期三国重要名将。他自幼才华横溢,长大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钟会就是那种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绝顶,却以悲剧告终。

钟会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傅仲佑之子,青州刺史钟珙之弟。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聪慧的才华,都是他的“加分点”。七岁时,魏文帝曹丕召见他和兄长钟御史。钟慧全程流利优雅地回答了问题。钟煜可没他这么淡定。史书记载,钟毓见了魏文帝后,“见了皇帝,都吓坏了,汗流浃背”。长大后的钟会更加刻苦钻研兵书,通晓战略方略,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荆楚三年(240年),少主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

一开始,两人默契十足,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平的模样。后来出现矛盾,司马懿趁机杀了曹爽,夺取了军政大权。此后,曹魏内部反对司马政权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在司马氏消灭反对派的斗争中,钟会立下赫赫功勋,因此受到司马氏的赏识和提拔。

当时,司马师去世,弟弟司马昭继位,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得到东吴的支持,声势浩大。司马昭也不甘示弱。他亲自率领26万大军迎战。可诸葛诞死守着寿春,司马昭一时间也无能为力。就在司马昭一筹莫展之际,钟会献上妙招:在南方留下缺口,让诸葛诞误以为有机可乘。趁他们往外逃的时候,过来把他们都捉住。同时派人挑拨诸葛诞与东吴的关系,使东吴撤回对诸葛诞的援助。

司马昭听从了钟会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为此,司马昭对钟会十分推崇,甚至称赞:“君真武之子家也。”拿钟会比他的张良,就像曹操曾经拿荀彧比他的张良一样,足以看出钟会司马昭的重要性和足智多谋。

景元三年(263年),司马昭大举伐蜀。据史书记载,钟会率领十万余兵从斜谷、洛谷、子午谷进入汉中。钟会进入汉中后,可谓是一路所向披靡。接连取得数次胜利,锋芒直逼剑阁。但钟会在这里遇到了“拦路虎”。当时,剑阁由廖化、姜维等蜀汉将领镇守。再加上粮道崎岖险阻,钟会大军久攻不下剑阁,很快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时,曹魏的邓艾提出了一个颇为豪迈的建议,那就是偷渡到银平,偷袭阜城,直取成都。

当邓艾向钟会提出这个想法时,钟会的反馈是“将军的计划很好,你可以带兵,我在这里等候捷报”,但后者却嘲笑邓艾是“一个平庸”,认为他的计划不切实际。如此巨大的两个评价反差,可见钟会的阴险,以及他与邓艾之间的暗流汹涌。

说到这里,不得不稍微提一下邓艾。他和钟会基本上是“调教”的人,是军事天才政治傻子。他的命运和钟会一样难堪,他们的失败是密不可分的。言归正传,虽然邓艾的方法风险很大,没有得到钟会的认可,但正所谓危中求财。当时66岁高龄的邓艾,依然身先士卒,克服天险,直驱江油。他一路大踏步,打败了马淼、诸葛瞻的军队,直逼成都,致使后主刘禅仓皇投降。

这太神奇了,邓艾立了大功。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已经说过了。现在邓艾的贡献这么高,和他自己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钟会心生嫉妒。邓艾的高调,再加上钟会的“陷害”,让邓艾从大英雄变成了俘虏。

钟会才华横溢,但人品却有很大的缺陷。他任性、阴险,我们从正面就能看出来。最重要的是,钟会充满了野心。而对于野心勃勃的钟会,司马昭其实早就察觉到了,只是一直忍着,默默地提防着。钟会带兵伐蜀时,司马昭的幕僚提醒司马昭:让钟会率领十万大军伐蜀,他料想钟会意气风发,决不能让他独揽大权。司马昭对此很有信心,仔细分析了一下。先是因为钟会志气高昂,特命他带兵伐蜀。

俗话说“爱兵必爱巢”。作为一个将领,有一定的野心和气魄并不是坏事。其次,即使钟会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得不到魏人的拥护,更得不到蜀人的拥护,这还真是没什么好担心的。由此可见,钟会的悲惨命运早已被司马昭掌握在了手中。

后来,钟会果然有了违逆之心。但他虽手握重兵,却因割据自强,侵犯了魏国官兵的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他对不服从他的魏军将领的残忍杀戮,更是让他与他人结下了深深的恩怨。阴谋败露后,百姓背叛亲人,反而被将领所杀。

钟会的悲惨命运不仅是因为封建政治的残酷,更是因为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细细体会钟会的悲惨命运,其实或许能给我们不少示。

标签: 钟会

更多文章

  • 三国后期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钟会

    三国老当益壮越看越能的名人,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96岁担任三军总司令的东吴大将吕岱,此外,还有一个书法大家,在75岁高龄生了一个日后名震三国的儿子!三国后期第一有趣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多岁吗?钟会三国晚期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但是又十分阴险毒辣,他仅仅因为马蹄子陷入桥

  • 如果三国时期韩信代替姜维镇守剑阁,邓艾、钟会还能灭了蜀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钟会

    三国时期,如果韩信代替姜维守剑阁,蜀国还是一样的灭亡。因为韩信同姜维一样,有个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国,特别是不善于政治斗争。要想蜀国不灭,应该找一个类似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类的人,也就是萧何、张良去代替姜维,是可以确保蜀国不灭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要依据历史来还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灭蜀

  • 钟会打到剑阁、邓艾灭蜀,诸葛绪却被吓退三十里,诸葛绪很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钟会

    司马昭命三路大军伐蜀,三军各不隶属:钟会十万大军主攻汉中;邓艾三万军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三万军驻守阴平桥,阻挡姜维救援汉中。钟会打到剑阁、完成司马昭交代的任务;邓艾超出司马昭预期,直接把蜀汉灭国;诸葛绪的表现太差了,姜维部队来到阴平桥,扬言要吃掉诸葛绪的三万人,诸葛绪吓得后退三十里,姜维从容通过阴

  • 钟会那么聪明,为何被轻易策反?不是姜维计谋高,而是邓艾太作妖

    历史人物编辑:桃也雾漫漫标签:钟会

    一、钟会何许人也?钟会是何许人也?《三国演义》里“二傻子”般的角色,竟然被姜维轻易就策反了,导致最终被杀。也许《三国演义》,觉得有点对不住钟会,一再强调钟会这个人,其实非常聪明。可惜结果悲催,一切都悲催——所谓既然钟会那么聪明,咋还会被姜维玩得团团转?无论说他的被野心蒙蔽了双眼,还是自不量力,总之钟

  • 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钟会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高平

  • 钟会带兵出征,有人告状钟会必反,司马昭笑道:就怕他不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钟会

    公元262年,司马昭自感时日无多,儿子司马炎又大不成器,只好抓紧时间为他扫平篡位障碍。篡位得一步步来,需要先称公、再称王,然后名正言顺接受禅让,这也是曹操当年的办法。要想称王,就得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要拿战功,就得灭蜀或灭吴。司马昭认真分析一番,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于是决定先

  • 钟会灭蜀后拥重兵造反,又有姜维辅佐,却为何被司马昭迅速镇压?

    历史人物编辑:老张聊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不是大魏忠臣很难说,不过谋反的事确实疑点重重,从头到尾就很仓促更像闹剧,姜维更像是一个背锅的。感觉钟会想谋反,最多是从收到司马昭相见在近的信开始,知道司马昭开始怀疑自己了才有的应激反应。后面追杀邓艾灭口,连一起上告邓艾谋反的师篡一起杀了,灭口的意图就真的明显了。钟会谋反本来就是异想天开,他在魏

  • 钟会要扳倒司马昭,为什么不联合像诸葛诞那样的人呢?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伐蜀,先后除掉了诸葛绪和邓艾,又加上收降了姜维,威震西土,几支部队加在一起,兵力将近三十万,军事实力大增,达到了顶峰。也因为手握这样一支大军,几乎是魏国一大半的家底,因此,钟会志得意满,觉得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想做大做强,讨伐司马昭,夺取天下。连最强劲的对手邓艾,都被他除掉了,还有谁能与他

  • 灭亡了蜀汉,钟会与邓艾即使回到魏国,司马昭也容不下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一起灭亡了蜀汉,解决了曹魏几十年,历经几代帝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邓艾和钟会立下了盖世奇功,尤其是邓艾,他是直接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邓艾能成功灭亡蜀汉,其实,也和钟会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钟会率主力在剑阁,将姜维缠住,邓艾偷渡阴平,也很难成功,因为,姜维一心抵挡钟会的十万

  • 钟会明知道魏国强大,以他的才智,不难决断,为什么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最终,在钟会率主力,在剑阁与姜维主力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邓艾偷渡阴平,捡漏了,灭亡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被送往洛阳,实际上被控制起来,以免再生事端。魏国三路大军,以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万,兵力最多,妥妥的是主力,而征西将军邓艾和诸葛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