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字世极,因迷惑而生于颍川长社。是曹魏后期三国重要名将。他自幼才华横溢,长大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钟会就是那种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绝顶,却以悲剧告终。
钟会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傅仲佑之子,青州刺史钟珙之弟。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聪慧的才华,都是他的“加分点”。七岁时,魏文帝曹丕召见他和兄长钟御史。钟慧全程流利优雅地回答了问题。钟煜可没他这么淡定。史书记载,钟毓见了魏文帝后,“见了皇帝,都吓坏了,汗流浃背”。长大后的钟会更加刻苦钻研兵书,通晓战略方略,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开始,两人默契十足,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和平的模样。后来出现矛盾,司马懿趁机杀了曹爽,夺取了军政大权。此后,曹魏内部反对司马政权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在司马氏消灭反对派的斗争中,钟会立下赫赫功勋,因此受到司马氏的赏识和提拔。
当时,司马师去世,弟弟司马昭继位,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得到东吴的支持,声势浩大。司马昭也不甘示弱。他亲自率领26万大军迎战。可诸葛诞死守着寿春,司马昭一时间也无能为力。就在司马昭一筹莫展之际,钟会献上妙招:在南方留下缺口,让诸葛诞误以为有机可乘。趁他们往外逃的时候,过来把他们都捉住。同时派人挑拨诸葛诞与东吴的关系,使东吴撤回对诸葛诞的援助。
司马昭听从了钟会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为此,司马昭对钟会十分推崇,甚至称赞:“君真武之子家也。”拿钟会比他的张良,就像曹操曾经拿荀彧比他的张良一样,足以看出钟会司马昭的重要性和足智多谋。
景元三年(263年),司马昭大举伐蜀。据史书记载,钟会率领十万余兵从斜谷、洛谷、子午谷进入汉中。钟会进入汉中后,可谓是一路所向披靡。接连取得数次胜利,锋芒直逼剑阁。但钟会在这里遇到了“拦路虎”。当时,剑阁由廖化、姜维等蜀汉将领镇守。再加上粮道崎岖险阻,钟会大军久攻不下剑阁,很快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时,曹魏的邓艾提出了一个颇为豪迈的建议,那就是偷渡到银平,偷袭阜城,直取成都。
当邓艾向钟会提出这个想法时,钟会的反馈是“将军的计划很好,你可以带兵,我在这里等候捷报”,但后者却嘲笑邓艾是“一个平庸”,认为他的计划不切实际。如此巨大的两个评价反差,可见钟会的阴险,以及他与邓艾之间的暗流汹涌。
说到这里,不得不稍微提一下邓艾。他和钟会基本上是“调教”的人,是军事天才政治傻子。他的命运和钟会一样难堪,他们的失败是密不可分的。言归正传,虽然邓艾的方法风险很大,没有得到钟会的认可,但正所谓危中求财。当时66岁高龄的邓艾,依然身先士卒,克服天险,直驱江油。他一路大踏步,打败了马淼、诸葛瞻的军队,直逼成都,致使后主刘禅仓皇投降。
这太神奇了,邓艾立了大功。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已经说过了。现在邓艾的贡献这么高,和他自己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钟会心生嫉妒。邓艾的高调,再加上钟会的“陷害”,让邓艾从大英雄变成了俘虏。
钟会才华横溢,但人品却有很大的缺陷。他任性、阴险,我们从正面就能看出来。最重要的是,钟会充满了野心。而对于野心勃勃的钟会,司马昭其实早就察觉到了,只是一直忍着,默默地提防着。钟会带兵伐蜀时,司马昭的幕僚提醒司马昭:让钟会率领十万大军伐蜀,他料想钟会意气风发,决不能让他独揽大权。司马昭对此很有信心,仔细分析了一下。先是因为钟会志气高昂,特命他带兵伐蜀。
俗话说“爱兵必爱巢”。作为一个将领,有一定的野心和气魄并不是坏事。其次,即使钟会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得不到魏人的拥护,更得不到蜀人的拥护,这还真是没什么好担心的。由此可见,钟会的悲惨命运早已被司马昭掌握在了手中。
后来,钟会果然有了违逆之心。但他虽手握重兵,却因割据自强,侵犯了魏国官兵的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他对不服从他的魏军将领的残忍杀戮,更是让他与他人结下了深深的恩怨。阴谋败露后,百姓背叛亲人,反而被将领所杀。
钟会的悲惨命运不仅是因为封建政治的残酷,更是因为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细细体会钟会的悲惨命运,其实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