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三国时期韩信代替姜维镇守剑阁,邓艾、钟会还能灭了蜀国吗?

如果三国时期韩信代替姜维镇守剑阁,邓艾、钟会还能灭了蜀国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藏历史 访问量:1929 更新时间:2024/1/3 15:05:38

三国时期,如果韩信代替姜维守剑阁,蜀国还是一样的灭亡。因为韩信同姜维一样,有个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国,特别是不善于政治斗争。

要想蜀国不灭,应该找一个类似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类的人,也就是萧何张良去代替姜维,是可以确保蜀国不灭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要依据历史来还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灭蜀之战的过程。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姜维离开成都,领兵到沓中屯田,是因为被宦官黄皓排挤。同时朝中的一些大臣也认为北伐无益,想要夺了姜维的兵权,其中就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在姜维最后一次北伐的第二年,即263年8月份,钟会邓艾领大军十余万,兵分三路伐蜀。

姜维从沓中率兵退守剑阁。钟会虽然在前期,由于蜀将的投降,顺利攻下了蜀川门户阳平关,却被姜维仅以魏军三分之一不到的兵力,牢牢地阻挡在了剑阁险关之外。只要时间拖得够久,魏军自然会粮尽而退。

这时候,邓艾提出了类似当年魏延的奇袭计策,从阴平出发,走小道攻击涪城(今天绵阳附近),直取成都。

邓艾率军走了700多里的无人小道,在粮食将近吃完,士兵及其疲敝的情况下,来到了阴平小道的尽头,江油城下。江油和剑阁一样,同样是易守难攻的险城,三面悬崖,一面临江。结果蜀国守将马邈见到突如其来的魏军吓得直接投降了。

江油城在被魏军占领之后,魏军乘胜进击涪城。成都方面早已得知消息,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迎击魏军。诸葛瞻不听黄权之子黄崇的劝告,没有快速进守涪城险关,却在关外逗留不进。

诸葛瞻在听闻自己的前锋被邓艾击破后,甚至直接放弃了涪城险关退守绵竹。绵竹一战,诸葛瞻以超过魏军一倍的优势兵力败给了邓艾,自己也战死杀场,全军覆灭。

邓艾取得绵竹之战的胜利后,长驱直入,杀到了成都城外。后主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直接投降了邓艾。

姜维在得知诸葛瞻全军覆灭后,不得已只能引兵回援成都。但是姜维还没有赶到成都,刘禅让姜维投降的诏书已经送达,姜维不得已,只能率军投降了钟会。

了解了整个魏灭蜀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蜀国保卫战的关键点不在姜维拒钟会的剑阁一线,而在邓艾一线。邓艾一线蜀军的溃败,又源自蜀汉内部各派系间的斗争。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姜维换成了韩信,韩信也会和姜维一样,不会料到邓艾竟然能如此顺利的到达成都城下,而且刘禅还不战而降了。

诸葛瞻之所以逗留不进,也是因为内部的政治斗争。他希望速战速决,在绵竹迅速击溃邓艾,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是当他退到了绵竹,发现自己的军事能力相比邓艾差太多,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用韩信替换掉诸葛瞻,以韩信的军事能力,以优势兵力击溃邓艾,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时候蜀国就无忧了。

再看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用张良或者萧何替换姜维,那就不一样了。张良和萧何即使像诸葛亮、蒋琬、姜维一样,自己带兵外出屯田驻守,但是他们会在外出之前,铲除宦官黄皓。同时,他们会和诸葛亮、蒋琬一样,拉拢蜀汉东州集团,继续打压以谯周为首的益州集团,掌控朝廷的实权。

张良也善兵,不用过分担心。萧何善于内政和识人,而针对当时的情况,萧何只要找到忠心可靠的将领,去镇守剑阁和江油就可以了。蜀军拒守剑阁和江油两城,同时加强协防,严惩那些有投降念头的将领,魏军根本就无可奈何。

这种情况下,钟会、邓艾只能跟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一样,粮尽而归,蜀汉政权自然无忧。

标签: 钟会

更多文章

  • 钟会打到剑阁、邓艾灭蜀,诸葛绪却被吓退三十里,诸葛绪很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钟会

    司马昭命三路大军伐蜀,三军各不隶属:钟会十万大军主攻汉中;邓艾三万军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三万军驻守阴平桥,阻挡姜维救援汉中。钟会打到剑阁、完成司马昭交代的任务;邓艾超出司马昭预期,直接把蜀汉灭国;诸葛绪的表现太差了,姜维部队来到阴平桥,扬言要吃掉诸葛绪的三万人,诸葛绪吓得后退三十里,姜维从容通过阴

  • 钟会那么聪明,为何被轻易策反?不是姜维计谋高,而是邓艾太作妖

    历史人物编辑:桃也雾漫漫标签:钟会

    一、钟会何许人也?钟会是何许人也?《三国演义》里“二傻子”般的角色,竟然被姜维轻易就策反了,导致最终被杀。也许《三国演义》,觉得有点对不住钟会,一再强调钟会这个人,其实非常聪明。可惜结果悲催,一切都悲催——所谓既然钟会那么聪明,咋还会被姜维玩得团团转?无论说他的被野心蒙蔽了双眼,还是自不量力,总之钟

  • 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钟会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高平

  • 钟会带兵出征,有人告状钟会必反,司马昭笑道:就怕他不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钟会

    公元262年,司马昭自感时日无多,儿子司马炎又大不成器,只好抓紧时间为他扫平篡位障碍。篡位得一步步来,需要先称公、再称王,然后名正言顺接受禅让,这也是曹操当年的办法。要想称王,就得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要拿战功,就得灭蜀或灭吴。司马昭认真分析一番,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于是决定先

  • 钟会灭蜀后拥重兵造反,又有姜维辅佐,却为何被司马昭迅速镇压?

    历史人物编辑:老张聊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不是大魏忠臣很难说,不过谋反的事确实疑点重重,从头到尾就很仓促更像闹剧,姜维更像是一个背锅的。感觉钟会想谋反,最多是从收到司马昭相见在近的信开始,知道司马昭开始怀疑自己了才有的应激反应。后面追杀邓艾灭口,连一起上告邓艾谋反的师篡一起杀了,灭口的意图就真的明显了。钟会谋反本来就是异想天开,他在魏

  • 钟会要扳倒司马昭,为什么不联合像诸葛诞那样的人呢?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伐蜀,先后除掉了诸葛绪和邓艾,又加上收降了姜维,威震西土,几支部队加在一起,兵力将近三十万,军事实力大增,达到了顶峰。也因为手握这样一支大军,几乎是魏国一大半的家底,因此,钟会志得意满,觉得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想做大做强,讨伐司马昭,夺取天下。连最强劲的对手邓艾,都被他除掉了,还有谁能与他

  • 灭亡了蜀汉,钟会与邓艾即使回到魏国,司马昭也容不下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一起灭亡了蜀汉,解决了曹魏几十年,历经几代帝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邓艾和钟会立下了盖世奇功,尤其是邓艾,他是直接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邓艾能成功灭亡蜀汉,其实,也和钟会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钟会率主力在剑阁,将姜维缠住,邓艾偷渡阴平,也很难成功,因为,姜维一心抵挡钟会的十万

  • 钟会明知道魏国强大,以他的才智,不难决断,为什么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最终,在钟会率主力,在剑阁与姜维主力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邓艾偷渡阴平,捡漏了,灭亡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被送往洛阳,实际上被控制起来,以免再生事端。魏国三路大军,以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万,兵力最多,妥妥的是主力,而征西将军邓艾和诸葛绪

  • 明明有着大好未来的钟会,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后来曹魏的政权掌握在了司马家的手里,不过钟会到没有受什么影响。因为他早年间受到司马师的赏识,是司马氏的重要幕僚。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负责机密事务,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 钟会伐蜀之后,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他如何才能自保?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是魏国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就绝顶聪明,中护军蒋济曾一眼就看出时年只有五岁的钟会是非常之人,大加赞赏,可见,钟会非常引人注目。钟会四岁的时候,就能背孝经,七岁就能背论语,十岁能背尚书,十五岁进入太学,可以说是神童,一点也不为过,钟会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日后为司马氏效力,立下赫赫功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