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济解密:三国钟会和邓艾谋反的真相

魏济解密:三国钟会和邓艾谋反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萌宠之家 访问量:2425 更新时间:2024/1/20 22:18:26

公元263年,西蜀大乱!

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孤军行险,偷渡阴平,逼降江油,大破诸葛瞻,军临雒城下,刘禅遣使投诚,历时四十三年的蜀汉亡国!

没等邓艾兴奋的心情平复下来,就旋以谋反之罪,被槛车囚回,于途中遇害!邓艾之事未息,与邓艾一同受命伐蜀的镇西将军钟会,紧继其后,被控谋反,殒命成都。然而,邓艾、钟会真的谋反了吗,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韩信型军事天才邓艾

在古今六十四名将中,邓艾赫然其列,然而他是靠什么得以名列其中的呢,单单靠偷渡阴平吗?显然不是!事实上,邓艾的军事才能,完全不比汉初三杰的韩信差,而且同样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型人物!

邓艾,字士载,义阳人,与蜀汉魏延、邓芝同郡。幼时丧父,与母相依,靠为地主放牛为生。同韩信一样,虽贫贱,却有大志,邓艾年十二,读东汉超级大名士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有感,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因族中有同者,便改成士载。素爱谈论军事,不同于赵括纸上谈兵,他是每见高山大泽,便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常被人取笑,也不放心上。后得司马懿看重,从此有了展现军事才能的舞台。

一是著《济河论》,屯田淮南。诸葛亮死后,蜀兵不出,孙权开始刷存在,频繁在边境挑事,曹魏渐将军事重点转向淮南。邓艾亲自到淮南的陈国、项县、寿春一带实地考察,发现''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的问题,并提出“宜大开河渠,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的建议,并著《济河论》详细阐述这种思想,在司马懿的高度认可下,事皆施行!自此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后淮南历经三叛,仍兵强粮足,羊祜、杜预终以淮南而灭东吴,都是邓艾打下的雄厚基础。可以说,东吴的灭亡,有一半是邓艾的功劳。

二是智斗姜维,显名关中。247年,蜀汉蒋琬死,姜维掌握了部分军权,开始在边境挑事。邓艾也调到关中,担任征西将军郭淮参谋,后升任南安太守。249年,姜维出击西平,并蛊惑氐羌作乱。郭淮、邓艾打退了姜维,郭淮想趁势西击羌人。邓艾指出''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备不虞'',便驻守白水北岸。三日后,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和邓艾对峙。邓艾看破了姜维用意:''姜维突然返回,我军人少,按兵法来讲,他应渡河来打我,可现在却不搭浮桥。姜维之意,必是让廖化拖住我,他自己好去袭取洮城。''洮城在白水北,离邓艾六十里。邓艾趁夜潜军奔袭,先至据城,后姜维果来,见邓艾已拒城而守,无奈退兵。

三是御边长计,渐出羌胡。自东汉中后期,西北的羌人便常入寇,成为边患。到曹魏时期,羌患未消,匈奴、鲜卑等也日渐强盛。邓艾提出要“离国弱寇,分化其众”,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后来西晋关中、陇西屡被氐、羌侵扰,江统于294年作了《徙戎论》,比邓艾晚了50年左右。

四是料敌生死,堪比郭嘉。253年,诸葛恪再次大举伐魏,兵围合肥新城,兵败而还,死伤惨重。邓艾指出:''孙权刚死,东吴国内局势不稳,诸葛恪新秉国政,不先安内,却对外兴兵,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其亡可待也。''后诸葛恪果被孙峻杀害。同时,邓艾还提出了''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的军事思想。

五是逢战必胜,当世无对。毌丘俭作乱,派出大量使者,欲煽动其他人一起造反。邓艾斩其使,兼道进军,先占了乐嘉城,文钦想来夺城,却被击败于城下,逃奔东吴。同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来攻,诸葛诞命令邓艾驻守肥阳,邓艾认为肥阳与贼兵太远,非要害之地,便移屯附亭,并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打败了孙峻。255年司马师死,姜维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邓艾再临关中,逼退姜维,解救狄道。后姜维于256、257、262三次北伐,均被邓艾击败,邓艾累功升至征西将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邓艾的军事才能,绝对是一流的,在战略谋划、战术运用、战役指挥三个层面上,都无可挑剔!他既为攻灭东吴打造了淮南这个进攻基地,后又亲自攻灭了蜀汉,可以说只要有足够的舞台,他完全具备统一三国的军事才能,所以我说他是可以比肩韩信的军事天才。

二、头号心腹钟会

司马昭有很多心腹之臣,如钟会、裴秀、陈泰、贾充、荀勖、陈骞、羊祜、山涛、卫瓘等人,其中又以钟会、裴秀为榜首,二人争权夺利,很是合不来。裴秀是最早跟随司马昭的人,在钟会为司马师典知密事时,裴秀便已是司马昭的体己人,先后担任司马昭的安东将军、卫将军司马。那钟会是凭借什么,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并能和裴秀分庭抗礼,而不落下风的呢?

一是家世显赫,名重于世。钟会是曹魏太傅钟繇的幼子,而且是老来得子,会生于225年,钟繇已74岁高龄。会少而聪慧,五岁丧父,幸好他的母亲明于教训,亲自教导钟会。钟会也很是自强,读书不倦,以夜续昼,待成年时,已成为身兼多门才数技艺,而又博学名理的大家,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在东汉末年,有产生了“月旦评”这种互相标榜、兼有政治目的的文化沙龙,等到了曹魏正始(240-248)年间,社会上又产生了“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探讨人生宇宙哲理”的风潮,继而发展成了“玄学”的社会思潮。在这场思潮中,有很多弄潮儿,如老一辈的何晏、夏侯玄、邓飏、李胜等,还有新生代钟会、王弼、裴秀、嵇康、卫瓘等人,他们一起构成了最早的正始名士之流!而在这些人中,有两人因为身处权力核心、显赫的身世和绝世才华,成为了这群名士的魁首,那就是夏侯玄和钟会!正是钟会的身份和名气,决定了他无论投到谁的麾下,都不会屈居人下。

二是精炼策数,司马元勋。在司马师时代,钟会便已是司马家的心腹,被赞为王佐之才,多有谋划之功。255年,毋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谋反,唯有钟会、傅嘏、王肃力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引钟会、傅嘏自随,亲举大军赴淮南,成功平定第二次淮南之乱。司马师死后,魏主曹髦意欲夺回大权,下旨司马昭驻守许昌、大军由尚书傅嘏带回,钟会与傅嘏密谋,率大军投靠司马昭,使司马昭顺利接掌了权力,在司马昭接替其兄的权力过程中,钟会、傅嘏无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傅嘏随即死去,钟会便成了司马昭最大的功臣。257年,司马诞反,司马昭携皇帝统二十多万大军亲征,钟会再次随行,并多有谋划,成功平定第三次淮南之乱。此后,司马昭对钟会亲待日隆,称他为自己的张良。此时,魏主曹髦欲拉拢钟会,先要提拔钟会为太仆、又进爵陈侯,都被钟会推辞不受,仅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将军司马昭府担任记室。后来钟会升迁司隶校尉,虽然钟会在地方做官,但无论大事小事,司马昭还是都要和他商量后才施行,可见倚靠之重。

到257年,在司马师时代,便已成为司马家重要盟友和谋臣的王肃、傅嘏,都已死去,老一辈人中只剩钟会尚存,钟会依靠自己的身世、名气、才能、资历、佐命之功,成为司马昭的头号谋臣,最依赖的心腹!

三、司马昭伐蜀背景

到了公元258年,诸葛诞之乱平定后,司马昭彻底坐稳了位置,完全掌控了权力,曹魏政权已是徒有虚名。

此时,司马昭的党羽觉得时机成熟,便仿效“曹操被劝进魏公、魏王”的旧事,开始逼魏主曹髦就范,曹髦无奈之下,只得于258年、260年两次下召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司马昭都没有接受。

公元261、262年,司马昭突然谋划伐蜀,更于262年将钟会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后又于263年夏正式伐蜀,于264年平定邓艾、钟会之乱,并被拜为相国、受封晋王、加加锡,于265年8月病逝。

司马昭伐蜀的时机真的正确吗?

据史书记载,司马昭伐蜀的原因是:自平定淮南诸葛诞已来,六年没有大的战事,一直在积蓄力量,以消灭吴蜀。但伐吴花费太大,耗时太久,还容易发生瘟疫,不是上策。所以要先灭西蜀,蜀汉兵力不过九万,留守成都及驻守地方需要四万,剩下的不过五六万人。只要将姜维堵在沓中,使不得东返,我们便可从骆谷,直袭汉中。蜀人如果依靠防守城池和险地,和我们对抗,他们的兵力就要分散、互相不能照应。我们用大部队围困住城池,派小部队去坚壁清野,剑阁、关头便不难攻破了。

对于司马昭的这番言论,众人都是什么反应呢?唯有钟会也认为蜀可取,共度地形,考论事势。除了钟会外,其他人都反对伐蜀,包括我们前文提到的逢战必胜的军事天才邓艾,据史料记载,征西将军邓艾屡陈异议、反对伐蜀,司马昭很是忧虑,派主簿师纂担任邓艾司马、并解劝他,邓艾这才奉命。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是否应该于公元263年伐蜀,司马昭应该听从谁的建议呢,是听从钟会呢,还是邓艾呢?钟会虽然很有才能,也很有计谋,但在军事上,却并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反观邓艾,却是通过实战验证过的军事天才。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听从邓艾的意见,而不是钟会的看法。所以,我说公元263年并不是伐蜀的正确时机。

司马昭伐蜀,既然从军事上讲不通,那必然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即军事上不可伐,政治上却必须伐!

回顾司马昭最后几年的人生,就能发现司马昭人生最后阶段的焦点是什么,拜晋公、加九锡,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按照之前的惯例,这种事必须有个推让的过程,即皇帝提拔你,你不能一下就同意,必须先推谢两次,第三次才可以接受。和曹操、曹丕不同的是,司马昭倒霉啊,他遇到的不是个软蛋,而是个刚硬的刺头!钟会就曾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曹操、曹丕搞推让,多说几个月就完了,可看看可怜的司马昭,从258年搞起,直到264年才搞成,足足搞了六年!

本来事情也不会拖这么久,260年魏主曹髦已第二次下召封司马昭晋公、加九锡,被司马昭二次拒绝。按照之前的版本,趁热打铁,赶紧再来一次,大事就成了!

万万没想到,曹髦却是个宁折不弯的性子,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260年5月,被二次逼迫下召,而忍无可忍的曹髦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僮仆数百击战鼓,出云龙门,声讨司马昭,途中与中护军贾充狭路相逢,曹髦手剑奋击,终被贾充部下以矛刺杀。

举世哗然,朝野震动!

司马昭数年苦功,转瞬成空。慨叹:''天下其谓我何!''

事已至此,如何善后?

司马孚枕帝尸大哭,尚书仆射陈泰托故不来,余者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司马昭强请陈泰商议,陈泰言''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昭曰''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司马昭终不允,只杀成济兄弟,不久陈泰忧愤而死。

曹髦死后,司马昭扶立曹奂为帝。曹奂继位后,分别于260、261、263年进拜司马昭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如初,因司马昭固让,乃止。

司马昭是真的不想要相国、晋公、九锡吗?不是,他是没脸要。因司马懿诛曹爽、司马师擅废立,司马家的脸上一直不太光彩,所以司马昭自继承权力以来,便摆出周公的姿态,想洗刷掉家族的丑闻。岂料周公未成,却成了弑君王莽

司马昭是要脸面的人,可不想成为被万世唾骂的王莽,然而,怎么才能挽回影响,进而顺理成章的受封相国、晋公、加九锡呢?

不愧是头号大谋士,钟会想出了办法,并深得司马昭赞同,出兵西蜀,讨伐刘禅,建功于外,受赏于内。

众心腹齐声反对!

司马昭进一步阐释,此次进兵,不求灭国,但求尺寸之功,稍有功绩,便全师而退,可谓十拿九稳,必保万全!

众心腹摇头:兵者,危道也,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君不见曹爽之事乎?

邓艾反对:兵者,国之重器,岂可儿戏!

但司马昭已无路可走,加之对钟会的信赖,伐蜀之事遂定!

钟会凭什么敢提出这种主意?那就是他的傲娇、自大!如果说钟会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太骄傲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和节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去如风,进退如影!

骄傲,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代价来得却如此诡异!

四、功成身死

公元263年,曹魏大举伐蜀,征西将军邓艾出狄道向甘松、沓中拖住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向武街、阴平,切断姜维后路,同邓艾夹击姜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战役进程:

1.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姜维听闻钟会大军已入汉中,便主动退去。

2.诸葛绪到阴平,驻守桥头,截住姜维退路。姜维假意绕诸葛绪后,诸葛绪闻之害怕,退兵三十里,姜维寻还,从桥头过,甩开诸葛绪。姜维听闻钟会已破阳安关口,便汇合廖化、张翼、董厥退守剑阁。

3.刘禅汉中军闻钟会来袭,并不出击,坚壁清野,退守还汉、乐二城,钟会大军顺利到达汉中。钟会令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分别围住汉城、乐城后,亲统大军深入,攻破阳安关口,得库藏积谷。姜维在阴平,欲增援阳安关口,闻其已破,便退守剑阁。钟会追至剑阁,心情豪迈,亲作檄文,劝降姜维,惨遭鄙视。

至此,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双方进行相持阶段!

那么曹魏占到便宜了吗,取得决定性优势了吗?

没有,到目前为止,曹魏的战略目标全都失败了。纵览上文,曹魏大军除了攻占阳安关口外,再无收获。而且,魏军正渐失主动权,慢慢陷入困境,前有剑阁姜维拦路,后有汉中据点乐城守将王含、汉城守将蒋斌、黄金围守将柳隐等固守,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险。可以说,钟会此次进兵,就像胡宗南进西北,完全是场武装大游行!

虽说战略目标都失败了,但预定的政治目标却已实现,至少表面上,钟会已经夺下了汉中,凭此大功,足可保证司马昭实现他的相国、晋公梦了。

钟会刀枪舞过了,笔杆子耍过了,攻了把剑阁不克,便准备班师回家了。

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认为蜀汉可伐的钟会半途而废,原认为蜀汉不可伐的邓艾却要伐到底了,诚邀雍州刺史诸葛绪一起,选拔精兵,走小路,袭取江由、绵竹,攻占成都。

为什么邓艾临时改了主意?

是因为此次伐蜀太过劳民伤财,而毫无建树,心里过意不去吗?是在阴平抓到蜀军俘虏,打探到小路或江油防守空虚的有利情报吗?总之,没有答案,但邓艾出发了。

钟会听闻邓艾的打算,轻蔑一笑,继续退兵。

邓艾偷渡阴平,迫降江油守将马邈,斩杀诸葛瞻、张遵,攻陷雒县,逼近成都,刘禅投降。

钟会听说后,大惊,大怒。

司马昭听说后,大喜,大忧!

1.邓艾虽无反心,却有反状,死有余辜。

邓艾入成都后,因功拜为太尉,仅低于大将军司马昭,不由想起太傅司马懿和太尉王凌之事。位高如此,尚不知戒惧,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官吏,除了授予蜀汉旧臣官职外,更任命手下师纂兼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各郡郡守。司马昭指示监军卫瓘提醒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邓艾强言答辩,毫不退让。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邓艾已把自己的活路全堵死了,不用钟会构陷,司马昭也非诛杀他不可。

此外,邓艾还做了件搞笑的事。他曾对蜀汉旧臣说:诸君幸亏遇到我,才能还保有性命和官职。若是遇到吴汉之徒,早就被杀光了。然而,邓艾却不知道,光武帝刘秀知道吴汉屠城后,却大为放心,说道:吴汉屠城,蜀人就不会依附他,他就不能造反了。

吴汉以暴而安身,邓艾以仁而殒命,惜哉!

2.钟会无辜受戮,蒙冤千古。

听闻邓艾攻下成都,刘禅投降,钟会不由大怒,他从没想过、也接受不了邓艾会在他的眼皮底下,立下不世功勋,将他踩在脚下。

不过,当他听闻邓艾在成都的所作所为后,随即转怒为喜,因邓艾承制专事,遂向司马昭揭露邓艾要谋反。

司马昭随即下诏书,将邓艾关进囚车压回,因怕邓艾不从命,又令钟会、监军卫瓘一同进军成都。

监军卫瓘用司马昭亲笔写的召书,宣喻邓艾军,艾军皆放下了兵器,邓艾被关进囚车压回。

钟会进了成都,得到司马昭的书信,写到:因担心邓艾不肯就范,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钟会蒙了,事情怎么会怎样!如果只是收服邓艾,司马昭知道我独自就能办了此事,何必如此大动干戈,依如今情况来看,这必是为我而来啊!

是坐以待命,还是奋起反抗?

钟会久不决。

一场大乱,钟会、姜维皆死于乱军之中,监军卫瓘派田续等追杀邓艾,在绵竹以西相遇,斩之。

三国时绵竹城遗址,在今德阳市黄许镇,距成都100多公里,开车仅需两个小时,邓艾的囚车呢,走到这需要几天,十天怎么也足够了。

钟会入成都不到十天,便被以谋反之罪诛杀!

事实上,钟会根本就不具备谋反的条件,他自262年西赴关中任镇西将军、督军事,263年便投入伐蜀战争。在他所统领的部队中,根本就没有属于他的亲信部队,这是他和邓艾严重不同的。在邓艾被抓,钟会入主成都这几日中,成都形势复杂。这里既有姜维等蜀汉降军,又有原邓艾的部队,还有监军卫瓘的人马,单单没有钟会的亲信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搞谋反,无异于痴人说梦!

曾有人建议钟会,依靠蜀兵,尽杀魏国将士。但直到最后时刻,钟会也不能决定去实行,他只有等待,寄希望于司马昭于回心转意,放过自己。

邓艾被杀是咎由自取,钟会被害才是无辜受戮!

3.司马昭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263年,司马昭52岁了,他渐感时日无多,而大业未成,不禁郁郁寡欢。

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司马昭耳中,他不禁大喜,随即很是忧虑。

喜的是自己的相国、晋公有着落了,忧的是邓艾、钟会会不会谋反。

不久,钟会、监军卫瓘都报告邓艾有反状!

司马昭与裴秀、荀勖等商量后,有了决断,下召钟会进成都,帮助卫瓘收押邓艾。另下密召与卫瓘,相机除掉钟会,当亲率大军坐镇长安,以为后援。

司马昭为何不能留下钟会?

但因司马昭感到命不久矣,一旦他死去,以钟会灭蜀大功和能力,必然无人能制。钟会于司马家,已如司马懿于曹魏,钟会不除,司马难安。

264年,司马昭受拜相国,封晋王,加九锡。

265年8月,病死。

标签: 钟会

更多文章

  • 邓艾钟会灭蜀有功,为何被司马昭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大肥肥文史标签:钟会

    降阿斗,看三分渐统,一祚堪成。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他也是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他自幼聪慧,能文善武,善于谋略,也是当时出色的谋略家,早年就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景元四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攻打蜀国,邓艾引军三万,为西路军进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军三万为中路军,钟会引兵十万为东路

  • 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钟会

    钟会,字世极,因迷惑而生于颍川长社。是曹魏后期三国重要名将。他自幼才华横溢,长大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钟会就是那种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绝顶,却以悲剧告终。钟会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傅仲佑之子,青州刺史钟珙之弟。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聪慧的才华,都

  • 三国后期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钟会

    三国老当益壮越看越能的名人,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96岁担任三军总司令的东吴大将吕岱,此外,还有一个书法大家,在75岁高龄生了一个日后名震三国的儿子!三国后期第一有趣悬案:钟会和亲哥哥钟毓年龄真的相差50多岁吗?钟会三国晚期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但是又十分阴险毒辣,他仅仅因为马蹄子陷入桥

  • 如果三国时期韩信代替姜维镇守剑阁,邓艾、钟会还能灭了蜀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钟会

    三国时期,如果韩信代替姜维守剑阁,蜀国还是一样的灭亡。因为韩信同姜维一样,有个致命的缺陷,善兵,而不善治国,特别是不善于政治斗争。要想蜀国不灭,应该找一个类似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类的人,也就是萧何、张良去代替姜维,是可以确保蜀国不灭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要依据历史来还原了,先要了解一下魏灭蜀

  • 钟会打到剑阁、邓艾灭蜀,诸葛绪却被吓退三十里,诸葛绪很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钟会

    司马昭命三路大军伐蜀,三军各不隶属:钟会十万大军主攻汉中;邓艾三万军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三万军驻守阴平桥,阻挡姜维救援汉中。钟会打到剑阁、完成司马昭交代的任务;邓艾超出司马昭预期,直接把蜀汉灭国;诸葛绪的表现太差了,姜维部队来到阴平桥,扬言要吃掉诸葛绪的三万人,诸葛绪吓得后退三十里,姜维从容通过阴

  • 钟会那么聪明,为何被轻易策反?不是姜维计谋高,而是邓艾太作妖

    历史人物编辑:桃也雾漫漫标签:钟会

    一、钟会何许人也?钟会是何许人也?《三国演义》里“二傻子”般的角色,竟然被姜维轻易就策反了,导致最终被杀。也许《三国演义》,觉得有点对不住钟会,一再强调钟会这个人,其实非常聪明。可惜结果悲催,一切都悲催——所谓既然钟会那么聪明,咋还会被姜维玩得团团转?无论说他的被野心蒙蔽了双眼,还是自不量力,总之钟

  • 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钟会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高平

  • 钟会带兵出征,有人告状钟会必反,司马昭笑道:就怕他不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钟会

    公元262年,司马昭自感时日无多,儿子司马炎又大不成器,只好抓紧时间为他扫平篡位障碍。篡位得一步步来,需要先称公、再称王,然后名正言顺接受禅让,这也是曹操当年的办法。要想称王,就得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要拿战功,就得灭蜀或灭吴。司马昭认真分析一番,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于是决定先

  • 钟会灭蜀后拥重兵造反,又有姜维辅佐,却为何被司马昭迅速镇压?

    历史人物编辑:老张聊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不是大魏忠臣很难说,不过谋反的事确实疑点重重,从头到尾就很仓促更像闹剧,姜维更像是一个背锅的。感觉钟会想谋反,最多是从收到司马昭相见在近的信开始,知道司马昭开始怀疑自己了才有的应激反应。后面追杀邓艾灭口,连一起上告邓艾谋反的师篡一起杀了,灭口的意图就真的明显了。钟会谋反本来就是异想天开,他在魏

  • 钟会要扳倒司马昭,为什么不联合像诸葛诞那样的人呢?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伐蜀,先后除掉了诸葛绪和邓艾,又加上收降了姜维,威震西土,几支部队加在一起,兵力将近三十万,军事实力大增,达到了顶峰。也因为手握这样一支大军,几乎是魏国一大半的家底,因此,钟会志得意满,觉得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想做大做强,讨伐司马昭,夺取天下。连最强劲的对手邓艾,都被他除掉了,还有谁能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