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不爆发农民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文博 访问量:4223 更新时间:2024/1/31 2:10:01

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厮杀,最终秦国胜出,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五百年的不断征伐,实现了统一,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大趋势的。

但可惜的是,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后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总会说秦法暴虐。

这里所说的秦法,指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中国自从实施了商鞅的这一套改革之后,国力迅速增强,最终一步步统一全国,而且在统一全国的前几十年,秦国的国力已经是力压其他六国,远远把他们甩在后面。

但奇怪的是,都说秦法暴虐,那为什么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么长的时间,却一直运行得很好,没有爆发农民起义呢?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整个法律目的失效

秦国的商鞅变法,彻底把秦国变成了一个耕战国家,所谓的耕战指的就是,全国人民只做两件事,种地和打仗,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两件事展开的。

这在秦国没有统一的时候,当然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秦国实行的等级爵位制度,杀多少人就有多少爵位,这样目标清晰的制度,可以彻底激发人们主动的进攻意识。

但是当统一全国之后,整个秦法的系统,他就失灵了,以耕战为目标的秦法,就彻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之前的围绕这种地和打仗,秦国上上下下的效率都非常高,如今天下平定了之后,国家的目标没有随之改变,这是非常危险的。

秦国因为统一了六国,所以就举的秦法可以同样地适用天下,但他没想到的是,秦法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是因为外部有敌人可以打,有了这个大目标在,耕战自然就显得很有必要和干劲十足。

但中国的山川地貌,差异性非常大,所需要的统治手段和方法非常不一样,当年朝廷会议上就有人建议,在刚征服的土地诸如齐国楚国这样的国家,可以实行分封制,让那里的人,还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进行。

李斯否定了这个提议,全国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全国上下都要保持统一,而秦法在这个时候,就看是显示出他的弊端了,又是是在原来东方六国的地盘上,诸多不合理之处就开始了。

这个目的失去了之后,耕战体系必然出问题,这是必然的结果,只不过来之不易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秦法就是最好的法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自最好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战争红利消失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个世界出了问题,纷纷给出解决方案,目的就是要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这些主张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给国家开药方,孔子孟子都曾经到处游历,目的就是在兜售自己的学说。

结果他们都失败了,而最成功的就是商鞅,他是完全的法家学说,主张严刑峻法,用一套严苛的法律让国家运行起来。

事实证明,这套办法,很快让秦国富强起来,但这里面秦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有巨大的战争红利。

秦法把全国人民变得只会两件事,种地和打仗,这样严苛的生活,必须有相应的成就,要不然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

结果秦国一次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和掠夺,让秦国的百姓实实在在从战争中获得了利益,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对于胜利者一方来说,却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秦国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胜利了就是获得割地和赔款,这种模式下,秦国上上下下全部都能得到利益,没有谁在乎法律是不是太严厉了,只要有战利品可以继续分,这种像割韭菜一样,对东方六国的掠夺,会一直让秦国的秦法运行下去。

但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之前对东方的六国结束了,战争红利的结束,意味着战争的好处减少了,当大部分人都无法从这种耕战模式中获利的时候,严苛的弊病就快开始浮现。

法家本来就不像儒家那样主张仁义,在有巨大红利的时候,大家还能忍一忍,当时在完全没有红利了之后,人们自然就无法忍受严苛的秦法了,尤其是原来的东方六国,这秦法对他们是一点好处没捞着。

三、版图过大

版图过大,本身就是问题,原来的法律,适合秦国那样的面积,你现在把面积一下子扩充了这么多,就免不了要面对因为面积过大产生的问题。

原来征伐劳役,不管去干什么,在路上都不会花费太长时间,但是当面积一下子大了之后,那路上可就需要更长时间了,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多。

打响反秦抵御的人物,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无法到达地点,尽管后来从出土的文物,我们发现其实是陈胜吴广说了谎话,延误时期到达,是不会杀头的,但相应的惩罚肯定是有的。

不想受到惩罚的陈胜吴广就编造了谎言,其实目的都一样,就是觉得活着没盼头了,必须换个活法,任何组织只要摊上一个大字,再简单的问题都会变得复杂。

版图扩大了之后,在北边和南边,都有新的疆域需要防御,于是就需要大量的军队和百姓过去驻守,在北边还要修筑长城,这样就加剧了对民力的榨取。

最后天下大乱的时候,驻守在南方的几十万秦国主力部队,就没有再回来参与到秦王朝的战争中去,这就是版图过大带来的问题。

整体来说,秦法对于原来的秦国是合适的,但随着战争的消失,版图的扩大,你再固执地坚守原来的法律,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关于秦法是不是严苛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秦孝公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

  • 商鞅游走了那么多列国,为什么只有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月万说生活标签:秦孝公

    因为秦孝公是想让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广招贤士。而商鞅也先讲霸业等试探秦孝公,最后才讲治理之道。两人志向相投所以才开始变法大业。其实除了商鞅和秦孝公志向相投,机缘巧合刚好之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才给了秦孝公脱颖而出的机会。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商鞅像个销售,不过和销售不同的是,他也挑客户

  •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秦国崛起、统一的伟大历程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这四位君主,都可堪称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那么,

  • 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对比,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秦孝公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清朝时李鸿章曾经说过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成就如此伟业,确实是历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庄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