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赵新华 访问量:4682 更新时间:2024/1/31 4:39:08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无存在感。之所以这样,主要和另一个国家有关。

刚进入东周,秦国就出现了。因为在秦国参与了护送周平王东迁,所以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立国。不过秦国立国后,国力非常弱小,而且由于地处最西方的偏远地方,整个国家非常落后。一直到秦穆公时,秦国才开始被各国注意。因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成为西方的霸主,此时的秦国正式进入各国的眼中。按理说,秦国这时候应该成为主流国家了,存在感应该很强,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秦穆公之后,一直到秦孝公统治时期,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很少有人能记住这个国家。可以说这个国家几乎都被人给忽略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秦孝公即位初期,中原各国才看不起秦国的,诸侯会盟的时候都不叫秦国,所以秦孝公才发愤图强进行了商鞅变法。很多人想不通,秦国在春秋时已经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实力强大,为何后来被忽略了呢?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和一个大国有关,这个国家就是晋国。

晋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所以晋国和周王室非常密切。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晋国国君晋文侯也参与了护送。后来晋文侯还杀了周携王,从此东周只剩下一个王了,这对稳定东周初年的局势有重大作用。之后晋国开始慢慢崛起,在晋献公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从此晋国实力大增。当然,当时并国17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过晋国由于处于中原地带,掌控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方,所以晋国实力远大于其他国家。在晋文公时期,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要知道春秋五霸有两种排法,不管是哪一种都有晋文公。这足以能见证晋国实力的强大。

从晋文公之后,晋国就成为秦国最大的敌人。秦国位于最西方,再西面就是西戎了,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秦国的东方是晋国,这里是中原大地。试想一下,任何一个秦国君主继位都想往东扩张,毕竟西方啥都没有。不过向东扩张必须要打败晋国,所以秦国在历史上多次和晋国交手。

秦穆公即位后,开了进攻晋国的旅程。公元前645年,晋国进攻秦国,秦穆公自己带队抵抗,最终打败了晋国,还俘虏了晋国国君。这一仗让秦穆公觉得自己很厉害,之后更加坚定东进的决心。不过之后的“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秦国惨败,这让秦穆公觉得东进之路行不通。所以秦国在向西扩张,攻打西方的西戎。可以说秦国称霸西戎也是被逼无奈的,因为东方的秦国惹不起。

秦国称霸西戎之后,实力大增。但此时的秦国也只是普通的之后,因为秦国吞并的地方非常落后,而且人烟稀少。和晋国吞并的地方察觉太大。当时的秦国已经没有选择了,想要扩张只有两条路了,就是东进和南进。因为西戎的地盘大多数都被自己占领了,剩下的真的都是不毛之地。东进就只有进攻晋国、南进进攻楚国,不过晋国的地盘明显比楚国好,所以秦国选择进攻晋国。

在整个春秋时期,秦国几乎是联合楚国一起进攻晋国,这基本上是秦国的国策。不过不管秦国怎么努力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秦国还经常出现昏庸的国君,所以国力和秦穆公时比没有任何变化,总的来说秦国是一直在啃老,而且是啃了几十代。想要南进吧,也打不过楚国。所以秦国就一直蜷缩在西方,一直到春秋结束都没有任何作为。

战国初期,秦国的机会来了。因为称霸中原几百年的晋国出现内乱了。晋国从晋文公时起大权被公卿掌握,在春秋后期,整个晋国被几家公卿架空了。尤其是智氏被灭后,晋国已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完毕了,此时的晋国可以说是正式一分为三了。秦国打不过晋国正常,晋国都被瓜分了,秦国应该能打得过其中一个了。韩赵魏三家都和秦国接壤,只要打败其中一个,秦国就能东进了。

让秦国没想到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没多久,其中的魏氏就崛起了。魏氏在魏文侯的领导下进行了变法,是战国时第一个变法的诸侯。魏氏经过变法之后,实力大增。之后魏氏带着韩、赵两家一起东征西讨。人家虽然分家了,但关系还不错,所以一直是结盟的,真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魏国进攻秦国,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不仅东进进不了,连自保都危险了。因为魏国利用河西之地当跳板能随时进攻秦国。秦国四代国君拼死都没有夺回河西之地。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当时的秦国真的是内忧外患都有,面对强大的魏国秦国随时有可能被灭。也正因为这样,秦孝公才决定变法图强,因为秦国不得不变法。如果再不改变的话,秦国真的会亡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才慢慢增强,此时和中原各国诸侯实力不相上下。此时的秦国才开始正式崛起,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实力开始超过很多诸侯,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几乎具备了一统天下的能力。

看到这里我们能发现,秦国本来就地处西方,整个国家只有一条路就是东进,而东进的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晋国。晋国存在的时候,秦国打不过晋国,被打的几百年不敢出去。好不容易等晋国被一分为三了,秦国连其中的魏国都打不过,河西之地还被占领了几十年。可以说,这两百多年期间,秦国真的是被晋国压得毫无存在感。当然,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和晋国抵抗,如果按照国家实力计算的话,春秋五霸中晋国国君能占四个,可见晋国在当时一直是霸主的存在。

也正因为长时间被晋国压制,两国战争不断,所以两国才不断联姻,因此才有了秦晋之好的成语。其实秦晋之好根本就不是关系好,而是关系非常不好,联姻只是缓和两国的矛盾,这都是无奈之举。好在魏国后来衰落了,而秦国也开始了商鞅变法,秦国的机会正式到来。如果魏国不衰落的话,秦国估计在整个战国时期也都是没存在感的。

很难想象,统一六国的秦国历史上并不辉煌。不仅是平淡无奇,而且还一直被别国压制。或许正是这样,才能感受的到秦国的艰苦奋斗。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

  • 商鞅游走了那么多列国,为什么只有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月万说生活标签:秦孝公

    因为秦孝公是想让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广招贤士。而商鞅也先讲霸业等试探秦孝公,最后才讲治理之道。两人志向相投所以才开始变法大业。其实除了商鞅和秦孝公志向相投,机缘巧合刚好之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才给了秦孝公脱颖而出的机会。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商鞅像个销售,不过和销售不同的是,他也挑客户

  •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秦国崛起、统一的伟大历程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这四位君主,都可堪称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那么,

  • 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对比,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秦孝公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清朝时李鸿章曾经说过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成就如此伟业,确实是历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庄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

  • 秦孝公选择“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统也为秦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秦孝公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的年代战争频仍,一会你国得势,一会他国称雄。为了在你死我活的拼斗中得以生存,各国先后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好,秦国得以快速崛起,蚕食周边各国,最后经过各代秦王的努力,实现了扫六合吞八荒,天下一统。可谁曾想到,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这是

  • 商鞅变法的后盾,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秦孝公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殆为秦孝公在幕后的全力支持,孝公成了商君变法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在变法之初,他就暗助商鞅力退甘龙、杜挚等一班守旧派的群臣,扫除了改革路上的第一道障碍。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间,孝公对商鞅言听计从,完全放手让商鞅去执行改革的工作。商君书而他是如何回报孝公的知遇之恩呢?商

  • 曹操求贤令之辩:或比秦孝公汉武帝高明,郭嘉于禁崭露头角!

    历史人物编辑:你好朋哥标签:秦孝公

    建安十四年(209)冬天,曹仁最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援军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拦截”使命,从江陵(今荆州区)向襄阳(襄阳市襄城区)撤退,孙刘两国军队和曹操大军的战争,也就在这一天,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休整。曹操在建安15年(210年)1月,发布《求贤令》:“古往今来,有为国

  • 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历六世而胜,探析其明君辈出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秦孝公

    战国以秦国的大一统而宣告结束,虽然秦国并没有完成秦始皇“传承万代”的壮举,但完成统一也足以让秦国青史留名,那么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秦国凭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呢?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当中只能属于中等实力,甚至还一直遭到其他国家的轻视,在战国初期,秦国的戏份也不多,但秦国却完成了逆转,堪称“弯道超

  • 秦孝公临终前做了古怪的决定,商鞅从中意识到了大难临头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临终前做出了要让位于商鞅的古怪决定,这个决定让商鞅意识到了自身的巨大危机,因为不管这个决定是否执行,下一任秦王绝对不会饶过自己,而且商鞅在秦国变法已经触动了很多统治阶层的利益,没有秦王的支持根本无法在秦国立足。公元前361年,商鞅进入了秦国,这个将会给秦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人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