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梅说历史 访问量:4666 更新时间:2024/1/31 15:42:38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

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国,但是在魏国,他没有人脉,因此没有受到重用,正当他惆怅不已的时候,他听闻秦国正在招揽天才英才,他便动身从魏国前往秦国,去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这才有了中开头的一幕。

当时,秦国君主秦孝公力主变法,但是却遭到了秦国国内公贵族的一致反对,秦孝公见反对的人太多了,便将群臣召集在大殿之上,讨论变法的利弊问题。

甘龙作为秦国的老臣,率先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坦言道:秦国现在的制度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官吏已经习惯了,老百姓也习惯了,现在不能够随意更改,如果更改的话,将会造成乱局。

而卫鞅则是第一时间,作出了反驳,他说道:从古至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礼和法,只要对秦国发展有利,改变古法和旧礼又有什么不对呢。

卫鞅陆续又列举出了大量事实,来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将甘龙等秦国反对变法的老臣辩论的是无言以对。

于是乎,秦孝公就下定决心实行变法,他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授予他全面推行法令的大权。

大权在握的卫鞅很快就将变法方案制定了出来,他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重视,推行不开,于是乎,他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派出下属在秦国都城人员聚集最多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并且在旁边贴了告示,:只要有人将这根木头扛到北山去,就赏赐他黄金十金。

很快,就有许多人围拢而来,看着这根木头和张贴的告示,嘀嘀咕咕起来,许多人都跃跃欲试,但是内心又害怕这里面有什么套路,因此始终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持观望的心态。

卫鞅知晓到人们的顾虑之后,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这个时候,蠢蠢欲动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心中的警惕心理做作祟,因此还是继续保持着观望的心态。

就在一瞬间,一位壮汉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对着众人说道:大家让一让,我来试一试。

说罢,他扛起那根木头,就朝着北门走去,周围的人群也跟着他一起走,凑起了热闹,到了北门之后,卫鞅已经在那里驻足多时了,他见到壮汉将木头扛了过来,他也兑现了承诺,赏赐给他五十金。

围观的老百姓见卫鞅说到做到,便将这个事情,传扬了出去,很快这个事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上下。

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顺利地得到了实施,但是由于这个新法触及了秦国贵族皇室的根本利益,不久就遭到了秦国贵族皇室的强烈反对,甚至连秦国太子也站了出来,反对变法,好在秦国君主秦孝公坚定地站在了卫鞅这一边,卫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这件事情为卫鞅埋下了祸根。

经过数年的变法改革,秦国变得强盛了起来,秦国君主秦孝公因此便重重封赏卫鞅,封他为大良造,把商,于一带的十五座城镇赏赐给了卫鞅,表示感谢,而卫鞅也在这个时候,被外界称呼为商鞅了。

卫鞅在秦孝公时期,位居人臣,风光无限,但是等到秦孝公病逝之后,这个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承继王位,名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做太子的时候,曾遭受过卫鞅的惩治,因此始终都记恨卫鞅,他一上位之后,便开始反对变法,打压卫鞅,并且后续给卫鞅捏造罪名,迫使其逃跑。

卫鞅在逃跑的途中,没有一户人家敢于收留和帮助他,因为根据卫鞅自己制定的新法,如果收留身份不明的人,将会受到连坐的重罚,商鞅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孤身逃亡,但不久就被抓住,处以车裂之刑,卫鞅死后不久,他的变法之举,就被秦惠文王给废除了!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

  • 商鞅游走了那么多列国,为什么只有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月万说生活标签:秦孝公

    因为秦孝公是想让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广招贤士。而商鞅也先讲霸业等试探秦孝公,最后才讲治理之道。两人志向相投所以才开始变法大业。其实除了商鞅和秦孝公志向相投,机缘巧合刚好之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才给了秦孝公脱颖而出的机会。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商鞅像个销售,不过和销售不同的是,他也挑客户

  •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秦国崛起、统一的伟大历程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这四位君主,都可堪称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那么,

  • 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对比,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秦孝公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清朝时李鸿章曾经说过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成就如此伟业,确实是历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庄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

  • 秦孝公选择“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统也为秦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秦孝公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的年代战争频仍,一会你国得势,一会他国称雄。为了在你死我活的拼斗中得以生存,各国先后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好,秦国得以快速崛起,蚕食周边各国,最后经过各代秦王的努力,实现了扫六合吞八荒,天下一统。可谁曾想到,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这是

  • 商鞅变法的后盾,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秦孝公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殆为秦孝公在幕后的全力支持,孝公成了商君变法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在变法之初,他就暗助商鞅力退甘龙、杜挚等一班守旧派的群臣,扫除了改革路上的第一道障碍。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间,孝公对商鞅言听计从,完全放手让商鞅去执行改革的工作。商君书而他是如何回报孝公的知遇之恩呢?商

  • 曹操求贤令之辩:或比秦孝公汉武帝高明,郭嘉于禁崭露头角!

    历史人物编辑:你好朋哥标签:秦孝公

    建安十四年(209)冬天,曹仁最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援军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拦截”使命,从江陵(今荆州区)向襄阳(襄阳市襄城区)撤退,孙刘两国军队和曹操大军的战争,也就在这一天,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休整。曹操在建安15年(210年)1月,发布《求贤令》:“古往今来,有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