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澜说历史 访问量:600 更新时间:2023/12/14 3:56:11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在秦国崛起、统一的伟大历程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这四位君主,都可堪称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那么,这四人相比,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编认为有必要对这四位君主做一个简要介绍:

1.秦孝公

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图强是其一生最大的功绩。历史已经证明: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商鞅变法。而站在商鞅身后、给予其最强力支持的便是秦孝公。秦孝公以其非凡气魄,使秦国彻底摆脱了险遭灭国的风险,并为秦国东出、秦之一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2.秦惠文王

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 ,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赢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秦惠文王与张仪联手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3.秦昭襄王

嬴姓赵氏,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在位56年,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的秦昭襄王,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秦国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秦昭襄王驾崩一年后,东周国也被其孙秦庄襄王所灭),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

可以说,秦昭襄王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秦王政也毫不逊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不得不说,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

4.秦始皇

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之后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战国时代的终结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秦国的统一并非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历代先君励精图治的基础之上的。

由上可知,秦国这四位君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但若论及秦国第一雄主,小编首推秦孝公。理由如下: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秦昭襄王诛杀白起、秦始皇宠信赵高,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政治污点。相比之下,秦孝公则更为完美。

各位看官,你心目中的秦国第一雄主又是谁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对比,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秦孝公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清朝时李鸿章曾经说过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成就如此伟业,确实是历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庄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

  • 秦孝公选择“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统也为秦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秦孝公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的年代战争频仍,一会你国得势,一会他国称雄。为了在你死我活的拼斗中得以生存,各国先后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好,秦国得以快速崛起,蚕食周边各国,最后经过各代秦王的努力,实现了扫六合吞八荒,天下一统。可谁曾想到,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这是

  • 商鞅变法的后盾,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秦孝公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殆为秦孝公在幕后的全力支持,孝公成了商君变法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在变法之初,他就暗助商鞅力退甘龙、杜挚等一班守旧派的群臣,扫除了改革路上的第一道障碍。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间,孝公对商鞅言听计从,完全放手让商鞅去执行改革的工作。商君书而他是如何回报孝公的知遇之恩呢?商

  • 曹操求贤令之辩:或比秦孝公汉武帝高明,郭嘉于禁崭露头角!

    历史人物编辑:你好朋哥标签:秦孝公

    建安十四年(209)冬天,曹仁最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援军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拦截”使命,从江陵(今荆州区)向襄阳(襄阳市襄城区)撤退,孙刘两国军队和曹操大军的战争,也就在这一天,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休整。曹操在建安15年(210年)1月,发布《求贤令》:“古往今来,有为国

  • 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历六世而胜,探析其明君辈出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秦孝公

    战国以秦国的大一统而宣告结束,虽然秦国并没有完成秦始皇“传承万代”的壮举,但完成统一也足以让秦国青史留名,那么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秦国凭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呢?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当中只能属于中等实力,甚至还一直遭到其他国家的轻视,在战国初期,秦国的戏份也不多,但秦国却完成了逆转,堪称“弯道超

  • 秦孝公临终前做了古怪的决定,商鞅从中意识到了大难临头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临终前做出了要让位于商鞅的古怪决定,这个决定让商鞅意识到了自身的巨大危机,因为不管这个决定是否执行,下一任秦王绝对不会饶过自己,而且商鞅在秦国变法已经触动了很多统治阶层的利益,没有秦王的支持根本无法在秦国立足。公元前361年,商鞅进入了秦国,这个将会给秦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人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日

  • 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秦国空前团结,为什么没有出现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栀沫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内部团结稳定,没有农民起义爆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秦国民众是秦法直接受益者现代人一说秦法,脑袋里第一直觉就是“暴虐”,实际上这不是事实。我们来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几条没有一条是专门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比如

  • 商鞅三试秦孝公:高度契合的君臣关系造就秦国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秦孝公

    阴云密布的天地间大雪纷飞。待昔日恋人白雪一袭红衣为他抚琴献祭女儿红悠然拔剑自裁后,他仰天大笑,贴于大黑板上,五头怪牛背向不同的方向驱逐。骤然间,天雷炸破长空,雪地洒下猩红,从此青史徒增英雄。他就是商鞅。上面的壮烈情节出自《大秦帝国》,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孙皓晖,是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

  • 商鞅为了到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他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秦孝公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自古至今答案是一样的,要有真才实学。今天小编就说说春秋战国时,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而进行变法革新的?卫鞅在去秦国前,一直潜心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当一名私人秘书,由于公叔痤为人狭隘,害怕卫鞅取代他的位子,所以一直把他压制不用。吴起被魏文侯发掘出来以后,卫鞅一直在暗中揣摩学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