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临危受命的秦孝公,却能破局扭转局面,只因做到了这几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读古今书 访问量:2737 更新时间:2024/1/31 1:14:36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都会被震撼,脑海里顿时有个画面浮现出来,一群群为了捍卫家园的各阶层人士,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便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那是经过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誓言,能有这样的凝聚力,也说明的这个家国不会太差。

秦国,最为我们熟悉的便是嬴政统一了全国,制定了很多制度,奠定了国家的基本。

而在此之前,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正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能看到一个无敌强国。

这段历史,就像一个黑洞,很多都不为人知。

孙皓辉却用小说的手法为大家呈现出了秦国从被六国瓜分,到逐渐强大的过程。

作者原来是西北大学法学教授,自1992年开始,在法学研究基础上转入中国文明史研究,用了16年的时间写成了11卷本5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而今天我读的这本《大秦帝国》精华版,正是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整理成了100多万字的精华,减少了阅读的困难。

作者说:“《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材,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障的时代。

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材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

翻开这部著作,开始阅读,从秦孝公的身上,明白了为什么秦国能越来越强大。

01 临危受命,兄弟携手

位传长子,这是帝国多年来的制度。

但是当皇室有众多子嗣的时候,难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有所争斗,特别是当他们都比较有才华的时候,都想要争夺那个尊贵的位置。

但是秦献公将次子赢梁渠立为太子的时候,手握军队的长子赢虔却没有过多的怨言,而是答应要拥护弟弟保卫好秦国这个国家。

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秦国秦献公和魏国统帅丞相公叔痤在河西少梁山地打了一场恶战,双方损失惨重,秦献公被剧毒冷箭射伤,危在旦夕。而公叔痤也没捞到好处,直接成为了秦国的俘虏。

秦献公被紧急送回都城栎阳宫室里,在那里安排好了身后事,当场册封了次子赢梁渠为太子,还要立即继任秦国的国君。

为了让大儿子赢虔好好辅佐兄弟,还与他进行了密探,目的便是要长子立下兄弟同心终生辅助弟弟的血誓。

而这两个儿子也不负爹爹所望,在他去世后,一个当了贤明的君主,一个竭尽全力地带阵冲杀,冲在第一线。

在六国要围剿秦国的时候,毅然带上4万骑兵奔赴边关,抵抗匈奴,切断了六国的外援。

02 深刻反思,不忘国耻

反思使人进步,在前人的基础上多多总结经验,这是后人越来越好的关键。

但是,如果面对失败或者后退还不能反思,那就只能越来越弱。

秦孝公继位后,他每时每刻都在想如何才能让国人吃饱饭、不再受战争的侵扰。

想要实现如上,只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而变得强大的关键,不仅是自己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还需要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

秦国也有过辉煌的时候,战国七雄就包括了秦国。但是后面国力却越来越弱,甚至到了六国想要瓜分的地步。

为了提醒自己,他将“国耻”刻在了石碑上,并以自己的血染色。

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一位老者拉着一辆马车,车上放着一方用黑布包裹的大石,跟着车一起的还有一位粗黑布衣的后生,他们要去拜访一位住在城内的老秦人,用他鬼斧神工的技艺为他雕刻字。

只见时刻中央刻着“国耻”,右上方刻着“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

面对六国的野心,秦孝公并没有妥协,也没有向他们低头,而是举全国之力极力反抗。

03 虚心采纳建议

人最怕的就是自大和狂妄,有这个特点的君王都不能长久。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虚心接受建议,讨论建议的可行性,再将建议付诸行动。

在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这个年轻的后生做了国君,显然魏国想要趁火打劫,于是召开了六国议事,目的是联合其它五国一起对付秦国。

美其名曰是和其他五国瓜分秦国的土地,实则是借用他人之手,灭掉秦国,为自己的统一大业做铺垫。

得知六国已经商讨好计策,要一起对付秦国时,老秦人体现出了一致对外的决心:“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在栎阳宫的政事堂内,大家群策群力,都在想破局之道。

就在大家想不好对策的时候,金剑令使者景监提出一个建议:“秘密游说六国,重金收买权臣,分化六国,延缓时日,促六国盟约自行瓦解。”

这条虽不是大雅之策,却是秦国解决当务之急最实用的方法,不用大肆厮杀,只需散尽钱财,是一条好计策。

而秦孝公也力排众议,鼎力支持这个建议,让六国从内部开始瓦解。

04 总结

秦国虽然靠着强大的国力统一了中国,但是它存在的时间仅仅只有15年,甚至都比不上有百年之久的罗马帝国。

但是秦国却在历史的进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中国走上了统一。

读这部历史的时候,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也不会枯燥无味。

作者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有画面感的历史,一个个故事就像一集集电视剧,让人阅读得停不下来。

时间的车轮一直往前走,但是历史却总是反反复复地不断重现。通过这部历史小说,可以了解到,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都是有迹可循的。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为保护商鞅,秦孝公临死前留一“旨意”,不料却成商鞅的必死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秦孝公

    为大秦奠定一统天下基业的商鞅,为何会下场这般凄惨?至今想来,自商鞅开始,大秦的历代相国(除了皇室中人)都一边在为大秦效力的同时,一边拼命地为自己捞好处谋退路,这亦是大秦的悲哀。说到商鞅必须死,一种说法是秦惠文王少年时因为触犯大秦新法,险些被商鞅处理,最后连累自己的老师公子虔、老师公孙贾,而在《大秦帝

  • 商鞅凭借着秦孝公的支持,惩罚了知法犯法的太子,为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卫鞅来到秦国,面见秦国君主秦孝公,卫鞅将自己的一套富国强兵之策给秦孝公讲了一遍,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变法。卫鞅本是卫国贵族的一个后裔,但是家道中落,过得郁郁不得志,他眼看在卫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就孤身一人来到魏

  •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

  • 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两百多年间,秦国为何毫无存在感,都因这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秦孝公

    秦国,我们知道是东周时期重要的国家。春秋时,春秋五霸就有秦国。战国时,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还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的感觉就是,在整个东周时期,秦国存在感非常强,是个主要的大国。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存在感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有的。在秦孝公之前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真的毫

  • 秦孝公为了在自己死后让商鞅得以生还,他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秦孝公

    秦始皇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之前秦国国君的努力,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秦国军士能变成让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离不开一个人的变法,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和秦孝公就如同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是很难成功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可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

  • 商鞅游走了那么多列国,为什么只有秦孝公采纳了他的变法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月万说生活标签:秦孝公

    因为秦孝公是想让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所以广招贤士。而商鞅也先讲霸业等试探秦孝公,最后才讲治理之道。两人志向相投所以才开始变法大业。其实除了商鞅和秦孝公志向相投,机缘巧合刚好之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才给了秦孝公脱颖而出的机会。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商鞅像个销售,不过和销售不同的是,他也挑客户

  • 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谁才是秦国第一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翻开战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章。自孝公起,秦国历六代明君,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秦国崛起、统一的伟大历程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所起的作用最为突出。这四位君主,都可堪称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那么,

  • 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对比,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秦孝公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清朝时李鸿章曾经说过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成就如此伟业,确实是历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庄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

  • 秦孝公选择“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统也为秦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秦孝公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的年代战争频仍,一会你国得势,一会他国称雄。为了在你死我活的拼斗中得以生存,各国先后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好,秦国得以快速崛起,蚕食周边各国,最后经过各代秦王的努力,实现了扫六合吞八荒,天下一统。可谁曾想到,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