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杀死商鞅的真凶到底是谁?秦孝公是怎么逼死商鞅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勇说历史 访问量:4971 更新时间:2023/12/14 21:13:09

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时期的李悝

商鞅的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从李悝变法之中学习过来的。可是理论永远只停留在书面上,变法的核心要点并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很可惜的是,很少有国家愿意做这些实践探索。秦孝公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愿意探索,可是他没有方法。

于是乎商鞅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改变秦国命运的那个人。他不仅有变法的理论知识,他还有变法的实践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01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

秦孝公之前,也出现了不少明君,可是很可惜的是,他们没有遇到过商鞅这样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之前,秦国是非常弱小的。

被强大的魏国欺负也就算了,就连巴蜀、匈奴和义渠都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这是秦国最昏暗的一段时日。

商鞅来了以后,说服了秦孝公开始变法。秦孝公很有分寸,但凡是变法的所有事务,全都交给商鞅来处理。

而且商鞅拥有绝对的权力,除了秦孝公,在秦国那就是他说了算。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商鞅是卫国人,而秦国那么多王室贵族,却需要听从一个卫国人的命令。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

很多贵族都表示反对,可这是秦孝公的意思,没有人可以改变。甚至在秦孝公的儿子犯了罪以后,也需要服从商鞅的管理。

最著名的莫过于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因为他是秦孝公儿子嬴驷的师傅,所以要替公子受到处罚,结果嬴虔这位大贵族,居然被商鞅给削了鼻子。

就算是这样,秦孝公也没有吭声,继续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我们不提,其实很显然,大多数都是针对贵族特权的变法。

贵族除了享受荣华富贵,对一个国家的强盛,确实没有什么好处。所有商鞅要改变的就是这一点,让贵族跌落神坛,让对国家有作用的人才,走上神坛。

而他所做的一切,的确让秦国强大了起来。后来秦昭襄王之所以有实力跟六国相抗衡,其实少不了商鞅在这段时间为他做的铺垫。

02秦孝公临死前,为什么要传位给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原本叫未鞅,或者说是公孙鞅。这么一个人可以做秦国的大王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可是秦孝公为了报答商鞅为秦国所做的贡献,居然声称要把王位传给商鞅。那么秦孝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为了逼死商鞅。

退一万步讲,就算商鞅坐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那么他坐得稳吗?除非他杀光了嬴氏一族的所有人,否则就别想让他坐稳这个位置。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我想当时秦孝公的真实心情应该是这样的:你商鞅在秦国的权威实在是太大了,你要是活着,我儿子压根就坐不稳这个位置。可是要让我杀你,好像还真的找不到什么正儿八经的理由,那就只能让我儿子和兄弟们杀了你了。

商鞅一个劲儿地推辞,其实也有他的目的。他知道秦孝公是要把他置于死地,所以商鞅这是在央求秦孝公:我说大王啊,我辛辛苦苦为秦国做了那么多事情,你干嘛非要整死我啊?大不了我回家种地好了,你可别把这口锅甩给我啊。

其实当秦孝公说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商鞅就已经必死无疑了。那么千古迷案就此解开,害死商鞅的,不是酒店老板,也不是商鞅的法令,而是秦孝公本尊。

03秦孝公担心儿子坐不稳王位,杀商鞅早就是他的计划之一了。

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小时候是一个非常难管教的孩子。曾经不止一次地犯下杀头的大罪,秦孝公也差点就下手宰了嬴驷,最终将他放逐。

可是秦孝公真的舍得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不然。当时正好是商鞅变法的高潮时期,如果嬴驷犯了罪,不受到处罚的话,那么变法就搞不下去。

这不是商鞅的事情,这是秦孝公自己家里的事情。首先有一个底线,秦孝公不会割了自己儿子的鼻子,更不会杀了自己儿子。

所以商鞅采取了折中的做法,让嬴虔代替嬴驷受罚。大王的哥哥居然被割了鼻子,这下子秦国的贵族们一个个都开始颤抖了。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

他们终于意识到,商鞅这家伙太厉害了,真不是闹着玩的。其实他们不知道,真正厉害的是秦孝公罢了。

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首肯,嬴虔会主动让商鞅割了鼻子吗?显然不会。嬴虔就算是被杀了,也不会让自己受到如此奇耻大辱。

但是他必须要活着受刑,只有他毫不抱怨地受刑,才能够成为典型,才能够让秦国的所有贵族们信服。

他们所信服的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的新政。新政的地位稳固以后,那就是传承的事情了。商鞅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那么他的权威就不应该还这么高,他要一直这么高,那秦孝公的儿子岂不是被他给盖住了?

秦国始终是姓嬴的,为了给儿子扫清障碍,秦孝公只好出此下策。他真切地了解自己儿子的脾性,也了解秦国贵族们的脾性,只要失去秦孝公这个保护伞,那商鞅就完了。

总结:人之将死,为何认为子孙利益最大化等于是自己的利益呢?

说一个比较深奥的哲学问题。每个人都清楚,任何人只有一生,一般也就七八十年的光景。过完了,也就成了一抔黄土。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临死之前,都要安排这安排那,为自己的子孙谋求福利呢?人生百态,可到了去世之前,几乎全都是在给子孙安排前程。

有些人要把生前财产分割给几个子孙,有些人要把房产过户给自己的子孙,有些人希望用自己最后一点面子,帮子孙找一份好工作,还有些人,一生虽碌碌无为,却也把自己的期盼,在临终前告诉子孙。

难道子孙们在他们去世后过得好与不好,跟他们有什么必然关联吗?很可惜的是,并没有什么关联。子孙自有子孙福,这才是真理。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生下来是一个个体,去世时还是一个个体。谁也无法从另外一个生命中,去真实地获得什么。

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想着为后世谋福利,到头来,你会发现,你这一生等于是白过了。

言归正传,秦孝公在临死前,居然使出了这么一招,间接地把商鞅给害了。他这么做,当然就是为了给子孙谋福利,少一个功高盖主的老臣,那么新君上位就会轻松许多。

他这么做跟老百姓不一样,他家的确有江山需要继承,还必须要生个男孩才行,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我可以把这种心态,归结为痴心。

秦孝公痴心后世子孙还能记住他,还能在他的坟头上柱香。可这一切能够改变他入土为安的现状吗?法国著名的暴君路易十五,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但是他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就是这么一句话,他被印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我认为他是史上少有的明白人,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明白而已。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对比,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秦孝公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清朝时李鸿章曾经说过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国能够从一个边陲小国成就如此伟业,确实是历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庄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

  • 秦孝公选择“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统也为秦灭亡埋下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秦孝公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的年代战争频仍,一会你国得势,一会他国称雄。为了在你死我活的拼斗中得以生存,各国先后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变法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效果最好,秦国得以快速崛起,蚕食周边各国,最后经过各代秦王的努力,实现了扫六合吞八荒,天下一统。可谁曾想到,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这是

  • 商鞅变法的后盾,秦孝公对商鞅的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秦孝公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殆为秦孝公在幕后的全力支持,孝公成了商君变法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在变法之初,他就暗助商鞅力退甘龙、杜挚等一班守旧派的群臣,扫除了改革路上的第一道障碍。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间,孝公对商鞅言听计从,完全放手让商鞅去执行改革的工作。商君书而他是如何回报孝公的知遇之恩呢?商

  • 曹操求贤令之辩:或比秦孝公汉武帝高明,郭嘉于禁崭露头角!

    历史人物编辑:你好朋哥标签:秦孝公

    建安十四年(209)冬天,曹仁最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援军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拦截”使命,从江陵(今荆州区)向襄阳(襄阳市襄城区)撤退,孙刘两国军队和曹操大军的战争,也就在这一天,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休整。曹操在建安15年(210年)1月,发布《求贤令》:“古往今来,有为国

  • 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秦历六世而胜,探析其明君辈出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秦孝公

    战国以秦国的大一统而宣告结束,虽然秦国并没有完成秦始皇“传承万代”的壮举,但完成统一也足以让秦国青史留名,那么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秦国凭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呢?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当中只能属于中等实力,甚至还一直遭到其他国家的轻视,在战国初期,秦国的戏份也不多,但秦国却完成了逆转,堪称“弯道超

  • 秦孝公临终前做了古怪的决定,商鞅从中意识到了大难临头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临终前做出了要让位于商鞅的古怪决定,这个决定让商鞅意识到了自身的巨大危机,因为不管这个决定是否执行,下一任秦王绝对不会饶过自己,而且商鞅在秦国变法已经触动了很多统治阶层的利益,没有秦王的支持根本无法在秦国立足。公元前361年,商鞅进入了秦国,这个将会给秦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人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日

  • 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秦国空前团结,为什么没有出现农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栀沫说历史标签:秦孝公

    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内部团结稳定,没有农民起义爆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秦国民众是秦法直接受益者现代人一说秦法,脑袋里第一直觉就是“暴虐”,实际上这不是事实。我们来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几条没有一条是专门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比如

  • 商鞅三试秦孝公:高度契合的君臣关系造就秦国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秦孝公

    阴云密布的天地间大雪纷飞。待昔日恋人白雪一袭红衣为他抚琴献祭女儿红悠然拔剑自裁后,他仰天大笑,贴于大黑板上,五头怪牛背向不同的方向驱逐。骤然间,天雷炸破长空,雪地洒下猩红,从此青史徒增英雄。他就是商鞅。上面的壮烈情节出自《大秦帝国》,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孙皓晖,是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

  • 商鞅为了到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他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的?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秦孝公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自古至今答案是一样的,要有真才实学。今天小编就说说春秋战国时,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赏识而进行变法革新的?卫鞅在去秦国前,一直潜心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当一名私人秘书,由于公叔痤为人狭隘,害怕卫鞅取代他的位子,所以一直把他压制不用。吴起被魏文侯发掘出来以后,卫鞅一直在暗中揣摩学习,并

  • 商鞅和秦孝公的真实关系,被车裂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秦孝公

    商鞅和秦孝公的真实关系,被车裂的真相你真的知道吗?商鞅变法,初中课文里就有很多关于变法故事的讲述,但是也只是大致的小故事,并没有将请具体的细节,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商鞅变法的真相,并且探讨一下商鞅和秦孝公两人的内在关系,揭秘历史上商鞅被车裂的具体细节,也重新为这位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变法大家正名。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