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曾。
小曾是大曾的儿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想必大家这里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曾。
小曾是大曾的儿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想必大家已经猜到曾氏父子是谁了吧。
小曾是鹅城人。小曾十六岁的时候,大曾把小曾送到了孔子门下。不过,几天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大曾在院子里种了一片菜。一天,小曾从孔子处散学回家,见大曾正在给菜地除草。小曾放下书包,说,父亲,我来帮助你吧。
大曾将锄头交给小曾,自己坐在菜地旁吧嗒吧嗒抽烟。
本来,小曾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人总会有疏忽和走神的时候。小曾一不留神,锄掉了地里的一棵菜苗。
大曾看到,勃然大怒。他二话不说,顺手抄起旁边一根木棍,朝着小曾狠狠砸过去。
小曾没有躲闪。棍子打到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小曾也一下子晕倒在地。
就这样,小曾因为这件事情在家休息了三天才去上学。
到了孔子学堂。孔子给小曾讲了一个关于舜的故事。
舜是一个孝子,他的故事在二十四孝中叫做“孝感动天”。
舜的父亲也打舜。当父亲用棍子打他的时候,舜是这样做的。如果父亲拿的棍子很大很沉,舜就赶紧跑了;如果父亲手中的棍子比较小,舜就原地不动挨打。
孔子继续说道,家长发怒的时候一般手上都会没轻没重。你站在原地挨死打其实是陷父母于不义,也是不孝顺啊。
自此小曾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一切都不可拘泥于常规。
孔子活着的时候,小曾没有显得那么出类拔萃。当然,大家也没有觉得他比自己优秀。毕竟都是孔子弟子,谁服谁呢?
孔子临死时,把众弟子招呼到一起,说道,我死以后,就由小曾继承我的衣钵。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这个小曾可能真的与众不同。
小曾出外讲学,回鹅城时坐船路过一个码头,上来一个莽夫。莽夫看见小曾坐的地方不错,他粗鲁地一把把小曾扒拉到旁边。小曾没有防备,脸摔破了。
要知道,这时候的小曾已经是老师,身边是有书僮的。书僮立刻就要发作,小曾却拦下了书僮。
回到鹅城,小曾的弟子们都在岸边迎接他。书僮依然愤愤不平,看到自己的同伴都来了,他准备上岸之后教训一下那个莽夫。
小曾看出了书僮的意思,严厉地阻止住了他。书僮也没有敢把船上的事情说给大家听。
等回到家了,书僮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
众位弟子都很气愤。小曾问大家,谁说说,蚱蜢三季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曾经是孔子讲的。说是子路与一个人争论。子路说一年有四季,那人说一年有三季。二人还打赌一块钱。最后大家去请求孔子裁决。
孔子说,子路你错了,一年就是三季。那人高高兴兴拿着钱走了。
子路问孔子,老师,一年真是三季?
孔子说,一年当然是四季。刚才那个人是个蚱蜢,他的一生只有三季,你跟他争论永远都没有结果的。
这就是庄子说的,蟪蛄不知春秋,蜉蝣不知朝暮。
当然,小曾的弟子们也不明白,小曾举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小曾说,你们觉得孔子伟大吗?
弟子们说,当然,我们都是孔门弟子。您是衣钵继承人呢。弟子们说话时脸上充满了自信。
可小曾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小曾说,孔门学高实秕糠。
众人惊愕。
小曾继续说,看,吓到你们了不是?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改变,曰无常,曰因果。所以老师生前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
之所以要敬,是因为鬼神之事无常;之所以要远,是因为鬼神之事无知。
不但鬼神,天地万事万物都各有其理。你若介入,就是介入了他人他物他事的因果和无常。
众弟子突然想起来孔子评价得意弟子的一句话。
柴也愚,参也鲁。意思是,高柴太实在,小曾太笨。
孔子是在批评他们俩吗?苏轼用一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当然,他的领悟也的确都是他痛苦的结晶。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就是因为太聪明,才被误一生。
小曾不聪明,小曾很鲁。所以最后他成为了宗圣。而且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宗圣。
甚至后世都没有几个人知道曾子是谁。到底是大曾还是小曾呢?
大曾是曾点,小曾是曾参。
孔子是非常赞赏大曾的。但最后孔子把衣钵传给了小曾。
得到孔子衣钵之后,有同门师兄弟曾经跟小曾说,你看,咱们老师走了,你是衣钵继承人,那就由你穿上和老师一样的衣服,然后坐在老师的位置上,这样咱们就可以把老师的学问发扬光大了。
曾子说,太阳有光,不需媒介。老师的光芒正如同这太阳一般,难道还需要我们进行吹捧传播吗?老师生前就反对搞个人崇拜,难道老师走了之后,我们要打着老师旗号反老师吗?
众弟子觉得小曾的话很有理,于是不再提议。此后,曾子一心一意传承孔子衣钵,以平常心行平常事。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