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说:与鲁者争是鲁者,与莽夫争是莽夫,曾子说:我也鲁莽

孔子说:与鲁者争是鲁者,与莽夫争是莽夫,曾子说:我也鲁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圆圆聊体育 访问量:1873 更新时间:2024/1/1 4:55:48

这里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曾。

小曾是大曾的儿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想必大家这里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小曾。

小曾是大曾的儿子。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想必大家已经猜到曾氏父子是谁了吧。

小曾是鹅城人。小曾十六岁的时候,大曾把小曾送到了孔子门下。不过,几天后,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大曾在院子里种了一片菜。一天,小曾从孔子处散学回家,见大曾正在给菜地除草。小曾放下书包,说,父亲,我来帮助你吧。

大曾将锄头交给小曾,自己坐在菜地旁吧嗒吧嗒抽烟。

本来,小曾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但人总会有疏忽和走神的时候。小曾一不留神,锄掉了地里的一棵菜苗。

大曾看到,勃然大怒。他二话不说,顺手抄起旁边一根木棍,朝着小曾狠狠砸过去。

小曾没有躲闪。棍子打到头上,顿时鲜血直流。小曾也一下子晕倒在地。

就这样,小曾因为这件事情在家休息了三天才去上学。

到了孔子学堂。孔子给小曾讲了一个关于舜的故事。

舜是一个孝子,他的故事在二十四孝中叫做“孝感动天”。

舜的父亲也打舜。当父亲用棍子打他的时候,舜是这样做的。如果父亲拿的棍子很大很沉,舜就赶紧跑了;如果父亲手中的棍子比较小,舜就原地不动挨打。

孔子继续说道,家长发怒的时候一般手上都会没轻没重。你站在原地挨死打其实是陷父母于不义,也是不孝顺啊。

自此小曾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一切都不可拘泥于规。

孔子活着的时候,小曾没有显得那么出类拔萃。当然,大家也没有觉得他比自己优秀。毕竟都是孔子弟子,谁服谁呢?

孔子临死时,把众弟子招呼到一起,说道,我死以后,就由小曾继承我的衣钵。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这个小曾可能真的与众不同。

小曾出外讲学,回鹅城时坐船路过一个码头,上来一个莽夫。莽夫看见小曾坐的地方不错,他粗鲁地一把把小曾扒拉到旁边。小曾没有防备,脸摔破了。

要知道,这时候的小曾已经是老师,身边是有书僮的。书僮立刻就要发作,小曾却拦下了书僮。

回到鹅城,小曾的弟子们都在岸边迎接他。书僮依然愤愤不平,看到自己的同伴都来了,他准备上岸之后教训一下那个莽夫。

小曾看出了书僮的意思,严厉地阻止住了他。书僮也没有敢把船上的事情说给大家听。

等回到家了,书僮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

众位弟子都很气愤。小曾问大家,谁说说,蚱蜢三季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曾经是孔子讲的。说是子路与一个人争论。子路说一年有四季,那人说一年有三季。二人还打赌一块钱。最后大家去请求孔子裁决。

孔子说,子路你错了,一年就是三季。那人高高兴兴拿着钱走了。

子路问孔子,老师,一年真是三季?

孔子说,一年当然是四季。刚才那个人是个蚱蜢,他的一生只有三季,你跟他争论永远都没有结果的。

这就是庄子说的,蟪蛄不知春秋,蜉蝣不知朝暮。

当然,小曾的弟子们也不明白,小曾举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小曾说,你们觉得孔子伟大吗?

弟子们说,当然,我们都是孔门弟子。您是衣钵继承人呢。弟子们说话时脸上充满了自信。

可小曾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小曾说,孔门学高实秕糠。

众人惊愕。

小曾继续说,看,吓到你们了不是?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改变,曰无常,曰因果。所以老师生前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

之所以要敬,是因为鬼神之事无常;之所以要远,是因为鬼神之事无知。

不但鬼神,天地万事万物都各有其理。你若介入,就是介入了他人他物他事的因果和无常。

众弟子突然想起来孔子评价得意弟子的一句话。

柴也愚,参也鲁。意思是,高柴太实在,小曾太笨。

孔子是在批评他们俩吗?苏轼用一首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当然,他的领悟也的确都是他痛苦的结晶。正如他自己诗中所说,就是因为太聪明,才被误一生。

小曾不聪明,小曾很鲁。所以最后他成为了宗圣。而且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宗圣。

甚至后世都没有几个人知道曾子是谁。到底是大曾还是小曾呢?

大曾是曾点,小曾是曾参

孔子是非常赞赏大曾的。但最后孔子把衣钵传给了小曾。

得到孔子衣钵之后,有同门师兄弟曾经跟小曾说,你看,咱们老师走了,你是衣钵继承人,那就由你穿上和老师一样的衣服,然后坐在老师的位置上,这样咱们就可以把老师的学问发扬光大了。

曾子说,太阳有光,不需媒介。老师的光芒正如同这太阳一般,难道还需要我们进行吹捧传播吗?老师生前就反对搞个人崇拜,难道老师走了之后,我们要打着老师旗号反老师吗?

众弟子觉得小曾的话很有理,于是不再提议。此后,曾子一心一意传承孔子衣钵,以平常心行平常事。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

标签: 曾子

更多文章

  • 他自号孔老二,将子女取名孟子孙子荀子曾子等,培养了5个博士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曾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说历史的女人——第1055期)教育问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该重视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教育之间的竞争。谁的教育先进,谁的人才就多,那么这个国家就自然会领先世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

  • 古人气节:一条巷,曾子因其名而不入;一座城,墨子因其名而掉头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曾子

    古人有气节,有气节既有大智慧。一身浩然气,万古永流传!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早已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人们以仁义礼智信作为立身之本,躬身践行。古代许多有志之士,其高风亮节,崇高的品德令人敬佩,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有

  • 曾子母亲啮指痛心的典故,告诉我们咸卦“咸其拇”心灵之间的感应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曾子

    咸卦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意思就是,咸卦初六,感应到脚的拇指。《象》:感应到脚的拇指,是心意在外的原因。拇是指脚的大拇指。初六是咸卦的最初爻,也就是最底爻,居最下,相对人体而言,在下者为足。此时在咸卦中,合之就成了咸其拇。此时咸卦初六的感应是才开始,也是在最下,所以感应最浅,此时

  • 嘉怡装饰曾子悦:所有的修行,永远基于爱与善良

    历史人物编辑:城品人物标签:曾子

    人物档案 曾子悦,Z&Z嘉怡装饰联合创始人,陌上花开软装创始人。从2004年创立,发展至今(2023年),近20个年头,时至嘉怡装饰的青春时期,承载了曾子悦与曾兵姐弟的创业梦。这份梦想的底色是爱与善良,它的未来是一份百年的期许,成为一家可以传承的“百年老店”。 “中庸”讲究的是一份平衡之

  • 历史上有哪些感天动地的友情,比如钟子期俞伯牙这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钟子期

    伯牙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故事很简单,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注意,伯牙本来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完全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感天动地”吗?真不觉得。就算冯梦龙用了繁花似

  • 唐鹤德晒私藏照片纪念张国荣,网友把两人友情比作俞伯牙和钟子期

    历史人物编辑:善待生活标签:钟子期

    每年的四月一日,张国荣的粉丝们不会过愚人节,而是纪念他们的偶像!而且,张国荣生前的有人,每年都会发文,今年更是暖心又意外!今年的5月1日,是张国荣逝世的19周年,唐鹤德发文没有伤情,反而晒出自己和张国荣甜蜜照片,暖心配文:“人间四月天是暖,是爱,是希望!”看到这则消息,有网友称:“古代有俞伯牙与钟子

  • 伯牙钟子期的知己之交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钟子期

    前言伯牙和子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相传他们二人以音乐为纽带,结为知己好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他们的故事和音乐精神一直被传颂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人物介绍伯牙(约公元前389年-公元前31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至战国时期初期著名的琴师。他是南郑人,世居褒中(今陕西省南郑

  • 为什么秦献公可以把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好,而秦始皇却没有处理好呢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秦献公

    秦献公是一个使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重新提高诸侯国之间地位过程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而秦始皇自不必说,是秦朝统一华夏,也是历史首次实现华夏一统的杰出又伟大的人物。那么,为什么秦献公走之前能及时处理好后代继位的问题,而秦始皇却没有处理好,使小人得以得逞呢?.我们首先从人物经历来看一下。秦献公(公元前4

  • 秦献公登位后第一年,为什么要马上废除了天怒人怨的人殉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秦献公

    这个答案见于秦孝公之《招贤令》。秦孝公时期,为了招贤纳士,曾经发布过一个《招贤令》,里面是这么讲的:以前秦穆公管理期间,秦国那是真的强,东平晋乱、西攻戎翟,最后连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认秦国是为西方诸侯之伯长,即“霸主”。但穆公之后,有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四代之乱政,西河之地也被敌国所攻占,秦国

  • 先秦史学名家马非百:秦献公“止从死”,堪比林肯解放黑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秦献公

    在古代,君王或贵族死后,存在用活人殉葬的现象,史籍中也称为“从死”。考古研究发现,殉葬在商朝非常盛行,殷商君王死后,常常以战俘奴隶进行人祭,并将妻妾宠臣及亲近的奴仆武士等用作人殉。到了西周,周人本无人殉习俗,加之周初文化大变革,周人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人的地位得以提高,以活人殉葬之风式微。商王武